日本福岛未来10年恐无鱼可吃

2012年10月27日06:59  今日早报

  日本福岛未来10年恐无鱼可吃

  最新调查发现福岛附近海域四成鱼放射性超标

  据外媒报道,对日本福岛核电站附近海域的最新研究发现,辐射仍在继续向周边环境渗入。对当地海域捕捞的鱼进行检测后发现,其受污染水平仍然高出正常水平,其中40%不符合食用标准。

  美国《科学》期刊25日刊登的一份报告指出,抽样调查显示福岛核电站附近海域的鱼所含的放射性水平仍旧高出预期,而且没有下降迹象,预计未来10年都没有食用的可能。从检出的放射性铯的分析情况来看,它可能是存留在海底,或者是继续向海中渗透。

  “这些鱼将在很长时间内禁止食用,”负责撰写该报告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科学家肯·比塞勒说,“最让我感到吃惊的就是,这些鱼的放射性含量没有降下去。”

  《科学》期刊预计:福岛未来10年无鱼可食

  福岛地区接连曝出食品放射性超标

  近来,福岛地区接二连三曝出食品放射性含量超标的新闻。日本福岛县政府本月24日发表消息说,对全县今年新稻米的检查后发现,须贺川市收割的稻米中,发现放射性铯的含量为每公斤110贝克勒尔,超过日本政府新颁发的食品安全标准10贝克勒尔。而在与日本东京都相邻的埼玉县内,相关部门从野生日本鹿体内检出超过日本国家安全标准8倍以上的高浓度放射性铯,每公斤鹿肉含放射性铯820贝克勒尔。去年12月,日本明治乳业公司首次从奶粉中检测出微量放射性铯,每公斤奶粉最高放射性铯活度为30.8贝克勒尔。

  紧急设定食品中铯含量暂定标准

  受福岛核事故影响,日本政府今年4月紧急设定了食品中放射性铯含量的暂定标准,为每公斤100贝克勒尔,这一标准较之前的500贝克勒尔更为严格。比塞勒指出,这并不是说安全标准改变了,而是政府为了让民众更加安心。

  放射性铯是核爆料和反应堆运行产生的主要裂变产物。环境中铯-137进入人体后易被吸收,均匀分布于全身;由于铯-137能释放γ射线,很容易在体外测出。进入体内的放射性铯主要滞留在全身软组织中,尤其是肌肉中,在骨和脂肪中浓度较低;较大量放射性铯摄入体内后可引起急、慢性损伤。

  据中国日报

  (原标题:日本福岛未来10年恐无鱼可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全国人大常委会终止薄熙来代表资格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失好局遭阿扎逆转 无缘4强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质检总局:洋奶粉进口须先进行风险评估
  • 科技苹果宣布iPhone 5今年12月中国内地开售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周恩来亲述:我没让部队打下林彪座机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