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代购的水货药,敢用吗

2012年10月27日07:19  信息时报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10-27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李楠楠

中介代购的水货药,敢用吗

10月24日,信息时报记者来到东山口某大厦一家代购药公司,记者短短逗留几分钟,工作人员不断接听购药咨询电话和接待上门买药的顾客。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李楠楠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郑启文

  一种治疗肺癌的药,正规渠道购买每月要花1.5万元,通过代购买印度仿制药每月仅需1650元,这样的药患者们敢用吗?记者连日采访获悉,由于肿瘤药价格昂贵,同时部分疗效好的药物在国内没有经过临床试验,所以暂未获批进入中国,导致目前市场出现代购“水货”肿瘤药的情况。记者暗访发现,这种代购中介生意异常红火,还提供“冷冻”快递到家。

  个案一

  包装简单没发票

  说明看不懂有点怕

  潮汕人张胜钊(化名)今年5月份被查出患有多发性骨髓瘤,根治方法是进行骨髓移植,但今年78岁的他已经不起折腾。家人和医生商量后决定采取保守疗法,即需定期使用低剂量化疗药,张胜钊说,目前需长期使用的药物是“马法兰(左旋苯丙氨酸氮芥)”,一种骨髓抑制剂。而每月20日固定注射一支“万珂(硼替佐米)”,一种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马法兰一支200元,万珂最近价格不稳定,基本在3000元上下浮动。”张胜钊的儿子告诉记者,敲定治疗方案后,主治医生就告诉他,这两种药物虽然疗效好,但不仅医院无销售,国内也未获上市,只能通过地下渠道代购。他从医生处获得代购商电话,从此每月固定往代购商账号打钱,一到两天后,两针药通过快递准时送到潮汕老家,送到时冰袋上的冰块甚至还没完全融化。“只有简单包装,说明书也看不懂,都是印度文,没有发票也没收据。”在张胜钊看来,药的来源一无所知,有时打到身上还是有点恐惧。

  个案二

  用美国货月花过万

  用水货只需千余元

  阿辉患上肺癌已有一年多了,现在正在采用靶向药物治疗,“一开始使用的是美国进口的易瑞沙,每天一小片,一个月药费就要15000元左右。”阿辉用了三个月就吃不消了,后来在医生的介绍下,通过中间商代购了“印度易瑞沙”,这是一种印度Natco Pharma制药公司仿制的一个产品,医生介绍说效果差不了多少,最重要是价格仅为美国产的十分之一。

  “一瓶价格1650元,可以吃一个月。”阿辉介绍,买药的渠道也和张胜钊大同小异,医生只是介绍,中间没有任何插手,中介核对信息、汇钱、快递、取药,甚至连代购商的样子都没看到。

  暗访:

  中介生意红火,持“介绍信”才能买

  根据患者提供线索,记者本月22日联系到某药品代购商,表明想要代购马法兰、特罗凯等几款肿瘤药。对方在电话中显得很谨慎,反复询问患者姓名、病情,甚至还要提供介绍医生的姓名。一切核对完毕后,对方让记者到指定地点交易。

  随后,记者来到越秀区东山口某商业写字楼内,被引导到一家挂牌“新XX医药公司”的办公室,门口宣传栏写着“代购一切新药、稀少药、特药、名贵药品。”记者现场看到,40平方米的空间被分割成3间办公室,里面只有几张办公台,未见有任何货箱或药品。而在记者停留短短10分钟内,便有3名患者或家属手持“介绍信”前来购药,还不断有外地人打电话前来订购。

  再次核对记者先前准备好的信息后,一名负责人表示,“我们都能代购到国内还没上市的新药。”他介绍,公司购买印度仿制药,或尚未获批进入中国的欧美药后,避开海关检查进入内地,药品绝对有保证。

  随后,该负责人要求记者登记详细的患者信息,称如果本次想购药,需稍等十多分钟由工作人员到仓库取药。而下次来购药直接报姓名即可,“如果是外地的,留下通讯地址,就可以直接快递,需冷藏的药物还会配上冰袋。”该负责人反复强调产品虽是“水货”,但疗效绝对好,对于需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能省不少钱。

  医生:

  代购普遍存在,仿制药多来自印度

  “代购药的情况存在已久,其中肿瘤药代购是最为普遍的,这也是一个擦边球。”广东药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广药一附院药学部主任陈吉生介绍,在国外已获准上市的一些药物,由于进入国内需进行一定时间的临床试验,国外与国内有人种差别,用药是否有副作用,药量是否一样都需多期临床试验获得。在此期间,不少患者为追求“最新疗效”,便通过这种地下渠道获得。

  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介绍,患者通过地下代购药物,主要可归纳成两方面情况:国内没有的,国内太贵的。他分析,原产的肿瘤药,在高额关税和重重代理的“加价”下,到国内不少已涨价50%以上,医院销售还要加价15%,到患者手上翻一番便不足为奇了。所以不少人会通过此走私渠道购买原厂药品。

  “即便如此,价格依然昂贵,所以很多人还会选择代购印度仿制药。”该主任介绍,欧美国家研制出来的新药,各国如要仿制是很容易的,但由于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加入保护药品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而印度暂未加入,所以可在很快速度内仿制出与原厂效果不相上下的药品,剔除研发成本,出厂价便只有原厂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类产品普通家庭是最为青睐的。”他介绍,以前医生对一些实在治疗不起的患者,也会出于好心推荐此渠道。

  律师:

  出事后权益难得到保证

  对于代购药是否合法,风险如何评估?曾当过临床医生、现从事法律工作的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宋儒亮表示,如不是通过合法渠道购得的进口药品,出事后权益很难保证,而介绍购药的医生和进行注射的医疗机构,都要承担一定责任。宋儒亮介绍,此前也不乏有医院代购非法进口药而获处分,所以现在更多是患者和代购商之间直接交易。“是不是这些药物真的有问题呢?只能说合法才能带来安全。”

  

  (原标题:中介代购的水货药,敢用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最高检对薄熙来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失好局遭阿扎逆转 无缘4强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质检总局:洋奶粉进口须先进行风险评估
  • 科技苹果宣布iPhone 5今年12月中国内地开售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周恩来亲述:我没让部队打下林彪座机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