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社会的“大枢纽”

2012年10月27日07:24  深圳特区报 微博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甘 霖 叶志卫 李舒瑜

   面对数量日益增多并且专业化越来越强的社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准官方”的社会团体如何保持活力、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进程、助力社会建设?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创新人民团体的活动方式,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毫无疑问,“枢纽型社会组织”就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转型的方向。

   近年来,深圳的工青妇组织活跃在经济特区的工厂、社区的大街小巷,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一系列经验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面对转型的要求,这些组织努力探索如何凝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将组织打造成为社会服务网络纵横捭阖的“大枢纽”。

   工会赢得信任主动服务,成为真正的“职工之家”

   将自己沉入社会本身,以获得足够的民间性和自愿性,深圳工会组织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赢得广大工人的信任,让工会成为真正的“职工之家”开始的。

   理光(深圳)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会就是这样一个为职工谋福利、为企业促发展的“职工之家”。在理光公司,职工入会率达到100%,员工有困难会主动找工会倾诉、寻求帮助;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上需要员工支持,也会通过工会和员工进行沟通。

   5月24日至25日,广东省总工会在深圳召开加强企业工会建设现场会,理光工会的经验成为“理光模式”,向全省推广。 规范的选举制度、规范的运作机制、规范的集体协商流程……在理光工会主席钱家良看来,“规范”,就是“理光模式”的核心。

   “规范”,也正是深圳市总工会激发各级工会组织的活力,不让工会组织成为“摆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正是因为“规范”,今年5月27日,欧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进行的工会主席选举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新一届欧姆公司工会,与以往一些企业工会组织的产生受到资方较大影响不同,完全依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进行,由全体工会会员民主选举产生。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深圳像欧姆电子这样到期换届的千人以上企业工会约有160家。深圳市总工会与区、街道总工会联合指导企业工会逐步依法依规,按照“民主选举、规范运作、向职工负责”的思路,依法进行换届工作,目前约有70家企业已完成换届或已经进入换届程序。

   广东省总工会和深圳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均认为,工会的规范化建设对于密切工会与职工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工会组织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9月25日,由深圳市总工会牵头的深圳市服务职工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市职工解困济难基金会等46家社会组织首批加入其中,深圳市的职工从此将可以享受到更加专业和特色化的工会服务。

   当天,深圳市、区、街道三级总工会总共61个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同时升级为职工服务中心,拓展成为涵盖劳动争议调解、技能培训、心理援助、会员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中心。

   “从等着职工找工会,到主动为职工提供服务。”深圳市总工会副主席王同信说,这是工会谋求“转型”的努力方向。

   共青团打造青年社会组织总部,青年社会组织有了“家”

   提起深圳,没有人会不知道是座“志愿者之城”,青年的热血流淌在鹏城各个社会建设的领域。

   今年5月23日,深圳市青年社会组织总部、深圳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同时揭牌,不仅全市青年社会组织从此有了一个“家”,众多“草根”组织更有了孵化的平台。

   据深圳团市委书记张志华介绍,深圳市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有4000多家,他们中相当部分是以青年为主体或者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组织。成立青年社会组织总部,旨在为这些社会组织打造孵化培训、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和诉求表达等平台,成为社会组织的新“枢纽”。

   深圳市青年社会组织总部设在团市委办公大楼银盛大厦内,门里挂着密密麻麻的招牌,均是已入会的社会组织。市点点青少年药物成瘾关爱中心负责人周丽辉的办公桌就设在这里。

   周丽辉说,“点点”是全国首家关注青少年药物成瘾伤害的公益机构,由于处于初创时期,人员经费都有困难,青年社会组织总部给了“点点”一个“家”。不仅如此,利用这个平台,他们还找到了许多社会资源。

   妇联整合资源放大效能,为服务妇女儿童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住在龙岗海悦社区的赵先生夫妇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吵闹,吵完之后也感到有点对不起对方,但又不知道无名火从何而起,无奈之下,两人到海悦社区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做了咨询。服务中心的社工根据这对夫妇的情况,对他们的心理进行了疏导,现在夫妻俩和好如初。

   “服务中心经常为社区居民‘扫雷’。”赵先生说。这得益于海悦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探索的“妇工+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在充分发挥专业妇工和社工力量的基础上,发展了大量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义工,这一新型社区服务平台为社区目标对象提供了更全面、更高效、更专业的服务。

   2008年4月,市妇联试点“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亲子教育、婚姻调适、家庭调解、危机干预等多元化一站式服务。如今,全市已推广建立10个“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每个“阳光家庭”均配备5—10名专业社工、1名香港督导和1名见习督导,覆盖服务人群达50万。2011年,市妇联在此基础上指导注册成立了深圳市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正式以民办非企业的实体机构开展社区服务。

   “市妇联要主动融入社会建设大局,就必须强化服务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坚持以妇女儿童和家庭需求为导向,探索社会工作项目的创新。”市妇联主席蔡立认为。

   一大批社会组织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来:罗湖区建立帮助深圳跨境儿童解决实际困难的跨境儿童服务中心,南山区开展“巾帼文明岗”帮扶困境儿童的“巾帼牵手”活动,宝安区坚持6年打造“母亲文化节”品牌,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全市建立了30个“阳光心灵工作室”……市妇联提出这样的口号:任何社会组织只要服务妇女儿童,妇联就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服务。

  (原标题:构建服务社会的“大枢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最高检对薄熙来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失好局遭阿扎逆转 无缘4强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质检总局:洋奶粉进口须先进行风险评估
  • 科技苹果宣布iPhone 5今年12月中国内地开售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周恩来亲述:我没让部队打下林彪座机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