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外地病人接到家里一住两个月

2012年10月27日14:59  新民晚报

  ■皮衍玲医生正在为患者治疗本报记者 楼文彪 摄在记者的多年采访经历中,极少碰到这样的场景:原本采访医生,却在医院中遭遇“围堵”,许多病人主动凑上来向记者诉说感激之情,“皮医生不但医术精湛,服务态度好,碰到经济困难的病人还免费治疗,这样的医生太难得了!”这是记者在上海浦南医院康复科遇到的感人一幕。

  凭借一根根小小的银针,浦南医院康复科主任皮衍玲让不少脑瘫患儿有了希望、使不少瘫痪和行动不便的病人重又站立起来、令不少失眠的病人能幸福地安睡……可当病人送来“红包”、锦旗时,她却婉言谢绝:“有你们的微笑就足够了。”

  她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医生

  ●病人阚家衡,79岁,安徽人,“皮医生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医生!”

  今年国庆期间,皮衍玲回安徽滁州老家探亲。听说皮衍玲要来,阚大爷千叮万嘱,一定要为皮衍玲设宴接风。皮衍玲口头上答应了,却临时更改了行程,提早一天回上海。到了上海才打电话给老人,谢绝了他的盛情邀请。

  【现场】忙得来不及吃饭

  浦南医院康复科,除了一间小小的办公室、一间红光治疗室外,其他康复器材、床位等都在大厅“打统铺”,一张小桌上摆放着密密麻麻的针灸用针等,旁边两张椅子,这就是皮衍玲的“诊室”了。

  记者看到,排队等候的病人络绎不绝,直到下午1时30分左右,皮衍玲才匆匆扒拉了几口已经冷却的盒饭,又要赶着为病人接着看病。

  【回放】女儿卧室让给病人

  记者电话联系到家住安徽的阚大爷,说起几年前的经历他仍很激动。“2004年,我因为脑梗导致下肢瘫痪,四处求医但都没有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上海有个皮医生的头皮针很有效,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从安徽来到上海。”

  为了看病,阚大爷借了浦东的一套房子的三楼居住。路上奔波不算,最难的是上下楼。因为没有电梯,阚大爷的老伴也60多岁了,根本背不动他。每次都要找热心人帮忙,把阚大爷抬着上下楼。

  经过仔细检查,皮衍玲建议,阚大爷的治疗至少需要3个疗程,近2个月时间。可是,这么长的治疗时间,老人天天上下楼怎么办?

  “你干脆就住到我家来吧,我在家里帮你扎针,你就不用到医院了。”皮衍玲不假思索地说。阚大爷愣住了,“你帮病人看病已经够辛苦了,怎么能再给你添麻烦呢?”

  在皮衍玲的再三坚持下,两位老人接受了她的好意,搬到了她家中。皮衍玲的家100平方米多点,两间卧室。皮衍玲把女儿的卧室腾给老人,让读中学的女儿睡在客厅沙发上。

  此后,本来就天天提早至少半小时上班的皮衍玲,将闹钟又拨早了半个多小时。上班前先为老人扎好头皮针,安顿好早餐,这才匆匆赶往医院。忙碌一天,下班后皮衍玲马上赶到菜场买菜,为老人准备晚餐,临睡前再为老人拔好针。

  经过整整两个月的头皮针加上头皮按摩的治疗,阚大爷惊喜地发现腿脚渐渐有了知觉,慢慢有了力气,最终在拐棍的支撑下站了起来,不用再坐轮椅了!好几次,阚大爷想找各种理由给皮衍玲送红包,总是被她笑着拒绝了,“大爷,您身体好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病人陈六弟56岁,上海人,主动到记者面前讲述自己的经历:“没有皮医生,我至今还是‘废人’一个!”

  【现场】港台病人特地赶来

  浦南医院虽然不是大医院,但很多病人都是冲着皮衍玲来的,她1个人的年诊治量达到8000余人次,诊治的病人至今没有一例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

  记者看到,来找皮医生看病的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气的孩子。很多人从郊区、浦西转几趟车过来,甚至还有人来自港台地区、日本、加拿大等地。

  “我不要打针,我怕大老虎。”一名7岁的男孩看到医生要扎针吓得哇哇大叫。“你是大丈夫还是大豆腐啊?”皮衍玲温柔地和孩子聊天,还为孩子哼唱起了儿歌。趁着孩子放松“警惕”,一根根银针已扎在孩子头上。“为了孩子的癫痫病,我们连国外也去过,但都没有明显效果。皮医生治了第3次,癫痫病就没有发作过;现在治疗了1个月左右,每顿服的癫痫药已经大大减少了!”孩子的父母感激地说。

  【回放】我不再是“废人”

  陈六弟告诉记者,9年前,他因为大面积脑梗造成吞咽困难、语言障碍,无法行动,1碗豆腐羹要吃2个小时。这对于他的家庭可谓雪上加霜,他和妻子本就双双下岗,靠打工维生,孩子又正好读大学,正是开销最大的时候,因此他的病拖了2年没有去治疗。

  陈六弟所在的南码头街道和浦南医院党委结对共建。医院得知陈六弟的困难后,让他到康复科来看病。皮衍玲立即答应为他做免费治疗。治疗不到一个疗程,一天,陈六弟在面馆吃面,无意中发现自己居然咽下了整根青菜,马上兴奋地打电话给妻子!2个疗程下来,他的语言和吞咽功能都奇迹般地完全恢复了。

  “现在,米饭馒头、大饼油条,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妻子不用在家里照顾我,可以安心上班了。”

  她在自己头上扎针扎到出血

  ●康复治疗师杨树芬“皮主任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爱学习,只要一有空,就抱本书学习,不是英文书就是医学书。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还要上夜校进修。而且她对病人态度特别好,有的病人神志不清,把她腿上踢得一大块乌青,但她一声不吭,接着耐心为病人看病。”

  【现场】苦学“林氏头针法”

  今年49岁皮医生,家中八代中医,本是妇产科医生,当康复医生属于“半路出家”。

  皮医生说,为了提高医术,也为了和部队转业到上海的丈夫团聚,皮衍玲放弃了家乡妇产科主任一职,考取了当时冷门的上海体育学院康复专业硕士,毕业后到当时的东方医院康复部工作,之后来到浦南医院担任康复科主任。

  繁忙的行政和医疗工作没有让皮衍玲停止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知名中医林学俭教授举办的“林氏头针法”学习班。“林氏头针法”让皮衍玲非常兴奋,因为既有中医又有西医基础的她认为,这种针灸法能将中西医的精华发挥到淋漓尽致。

  但是,开始学习并不顺利,林教授不太愿意轻易传授看家本领。可皮衍玲不放弃,下课后就主动提问。最后连林教授身边的保姆也感动了,松了口,“林教授每个周末都在家里给病人看病,你来看看吧。”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周六,皮衍玲便到林教授家中,为她打下手。回家后,她对着镜子在自己的身上、头皮上练习扎针,好多次都扎得她疼痛不已。一次,她又在自己头上“操练”后,直到鲜血流到眼睛上,才被家人发现。

  【回放】夫妻间互相支持

  皮衍玲的丈夫李公乾说,“虽然我们俩工作都很忙,但大家互相支持,从不埋怨。”因为忙碌,他们女儿幼儿园读的是全托,从小学5年级开始就一直住校。但空闲时候皮衍玲也会下厨,“女儿最爱吃她做的炸鸡翅,我最喜欢吃她炒的土豆丝。”

  因为忙碌,女儿去新西兰留学近3年,夫妻俩却从没去看望过一次。“每次我都想等这批病人看完了就去,可是老病人刚看完一批,新病人又来了……”说到这里,皮衍玲透露出一丝歉疚。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特约通讯员 蒲欣

  (原标题:她把外地病人接到家里一住两个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最高检对薄熙来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失好局遭阿扎逆转 无缘4强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美国版权局:平板电脑越狱不再合法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