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行贿疑云,别由公案变悬案

2012年10月28日00:00  北京青年报

  自2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透露有“山东文化干部”向其邮寄书画贿选,此言论引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这位山东文化干部到底是谁”等讨论话题。在各方猜测中,多位山东作家受到网友的质疑。26日,不堪重压的山东省作家协会公布了主席张炜与马悦然妻子陈文芬的邮件记录。山东省作协要求马悦然立刻公布那个“山东文化干部”的姓名,以给事实一个真相。(10月27日《齐鲁晚报》)

  马悦然日前的一次无意惊曝,激起的舆论涟漪至今不散,随着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的高调介入,这起行贿疑云越发充满戏剧性冲突,也更让人好奇:这名有行贿嫌疑的山东文化干部究竟是谁?

  不仅公众迫切知道此人姓甚名谁,身为山东省作协主席的张炜更是急切想知道答案,这从他连发五封通信追问马悦然(笔者注,5封信皆是写给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陈文芬亦是马的助理),可见一斑。稍微打量这五封信便可发现,从措辞看,张炜由温和变得焦虑,甚至愤怒,语气一封比一封峻厉。

  比如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今有一事打扰了,但实在是不得不发这封信……最好指出具体的‘文化干部’、在哪里工作、是谁,这是山东文化(文学)界之耻!不然就会造成极大的误传和猜测。代问马悦然先生好!”第四封则是这样写的,“因为在大陆,作协工作人员通常也可被定义为‘文化干部’,所以是必须澄清的。”如果说第一封是商请的语气,第四封中“必须”的字眼,则带有强硬的意味了。而第五封信更是晓清利害,貌似推心置腹,但实则有明显的“威胁”意味:“现在网上已经闹得非常厉害,而且愈演愈烈,对山东作协和马先生都造成了过大的损害。您在信中的澄清,却被许多不智的网民指责为‘欲盖弥彰’和‘此地无银三百两’。这皆因未能及时指出那个“文化干部”到底是谁的缘故,最终让人怀疑是否实有其人。”

  张炜的愤怒有些失态,但值得理解。马悦然揭曝一出,网友纷纷把矛头指向山东文化干部,据张炜称,引发了网上铺天盖地的猜测,特别是针对山东作家们明明暗暗的指认,已经涉及到六七位。马悦然语焉不详的指称,似乎伤及了山东所有的文化干部。由此让人想起邹恒甫炮轰北京大学教授淫乱。消息一出,舆论骇然,无论是北大教授系主任还是梦桃源酒店的女服务员都受到了莫大伤害,尽管邹恒甫后来表示“我笼统地写北大院长系主任教授在梦桃源淫乱当然是太夸大了”,但还是被北大告上法庭。

  这两起事件当然不尽相同,但其逻辑原点则有相通之处,一是使北大所有的院长系主任教授蒙受名誉之毁,一是使山东所有的文化干部遭受巨大压力。当然,马悦然透露贿选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但张炜以及网友的关注,都在等待马悦然给个明确说法。而不管事态如何延展,马悦然公开行贿者是谁利大于弊。首先,这可以让当事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其次,还其他文化干部一个公道;最后,也是恢复自己声誉的需要,“现在许多人都认为是马先生出于各种目的自己编造出来的”,陈文芬的澄清也“被许多不智的网民指责为‘欲盖弥彰’和‘此地无银三百两’”,可见马悦然也饱受舆论质疑。一旦公开当事者姓甚名谁,具有一箭三雕之效,马悦然何乐而不为?

  也许马悦然宅心仁厚,不愿意公开,担心当事者受到批判;也许马悦然忧心于一旦公开,自己可能会遭遇种种不可知的麻烦。但是,因其发言属于在公共场合的公开宣讲,所谓的行贿,兹事体大,已经成为备受舆论关注的公案,不容小觑或淡化。马悦然所谓的行贿者究竟是文学创作还是有真实原型,究竟是魔幻还是现实,张炜想知道,公众也需要知道。但愿行贿疑云别由公案变成不了了之的悬案。

  王石川(江苏职员)

  (原标题:诺奖行贿疑云,别由公案变悬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最高检对薄熙来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 体育郜林绝杀恒大卫冕 河南降级 国安进亚冠
  • 娱乐《我可能》笑傲金钟 陈柏霖林依晨封帝后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美国版权局:平板电脑越狱不再合法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