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狂潮下的青春走向让人忧虑

2012年10月28日07:59  三湘都市报

  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青年对稳定的福利保障、作为稀缺资源的权力、权力背后的诸多隐形﹃好处﹄趋之若狂而形成一种社会导向,从而失去了自主创业的激情与兴趣时,这个社会实在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国考﹄狂潮下的青春走向让人忧虑

  公务员考试大军的数量自2006年以来呈爆炸性增长,今年国考的最热职位竟出现“万里挑一”的场景。“体制诱惑”下所引发的汹涌潮流,让“国考”成为绝大多数年轻精英的就业首选。

  在社会就业空间被极力拓展的现实下,年轻人却执着地朝向“体制内”,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曾让人慨叹“中国病了”,然而一种病症的出现,必定有着其特有的肇因,年轻精英在现实中的人生取向,映照出整个社会在资源配置、价值引导、财富及机遇倾斜等方面的作用方向。换言之,后面几个因素直接决定了处于人生发展初期的年轻一代的选择走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日益活跃的经济发展环境让不少体制内人选择离开呆板的单位和波澜不惊的生活状态,谋划体制外的个人开拓与发展。最初选择“下海”的体制人,以自己的成功放大了体制外的吸引力,一度引发了体制内人群的“下海潮”。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后,选择的指挥棒开始悄然转向,迈出大学校门后,“去体制内”俨然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绝对共识。这种戏剧性的逆转,充满着复杂的内涵。体制外与体制内魔力的此消彼长,昭示出体制外曾经的活力优势日渐被体制内的特有优势所取代,这些优势包括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等,而这些,恰恰是当下人们眼中最为重视的因素及收益,也是吸引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年轻精英争先恐后进入体制的直接原因。

  不能说体制外的活力已经疲软,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证明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增速下所产生的就业空间较以前相比也有所扩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财富和机遇在体制内的聚集速度也在增加,同时因为体制内所特有的保障性,又让这些财富和机遇成为体制内人士的向阳之花和楼台之月,伸手可揽,正因为如此,人才向体制内回流才形成眼下越来越汹涌的趋势。资源的丰富及利益的易得,使“体制内”如同一块磁石,将原本应均衡分布的优秀人才强势吸引过来,进而笑看“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我们为什么要去体制内?”面对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都能够给出理直气壮的回答,哪怕仅仅是为了直观的“福利、安全、保障”,也足以能说服任何人。作为一块已然聚集了多数资源、财富及社会上升优势的洼地,“体制内”直接承载了年轻精英们实现自我、完善人生的梦想,而体制外的成功,却在资金优势、人脉资源、智识成本等各种势能上对个体有着太高的要求,且由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缺失,导致体制外的个体在资本的博弈、机会的争夺中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才或能达到预期的成功,而社会对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支持与扶助却远远落后于应有的需求,出于一种理性人难以避免的功利考量,向体制内的奔涌自然就成了特殊环境下的特有现象。

  调查数据往往是对一个社会进行切面分析后最为直观的体现。自1996年实行辞退制度以来,近十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公务员辞退率仅0.05%,人员流动率为1.25%,直到目前,公务员也是中国不容置疑的“最稳定群体”。在《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衡量“幸福”的因素除了“稳定、安全、保障”之外,这个群体所能享受到的非货币物质利益,如便宜的房价、公款吃喝、权力带来的成就感及好处,都让人无法不向往并趋之若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社会上超七成的人认为“有钱不如有权”,68.5%的受调查者择业时优先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了。

  “国考”又将开始。熙来攘往的队伍中,能够挤进公务员行列的年轻精英固然幸运,暂时没能进入的人很多仍然准备来年再战。在这种执着与拥挤中,青春的走向清晰而让人忧虑。在“体制”显而易见的诱惑之下,“到体制内去”虽然扭曲却又具备合理性,只是,这种亟需改变的病态追逐却无法找到对症的药方,在年轻人为追逐“幸福”而蜂拥向“国考”这条路上时,整个社会的焦虑何尝不是在成倍增长?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青年对稳定的福利保障、作为稀缺资源的权力、权力背后的诸多隐形“好处”趋之若狂而形成一种社会导向,从而失去了自主创业的激情与兴趣时,这个社会实在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声音

  拒绝“标题党”式的改革

  ■文/张英

  中国的改革,最不缺的是各种口号,最缺的是落实和执行。警惕改革的疲劳症和精神懈怠症,最应该警惕的就是长期喊口号,使自身的行动精神懈怠了,并且形成一种坐等静观的局面:这个地方不改,那个地方也不改,缺乏压力,大家都假装在摸石头,假装踩油门。结果是,一边打着哈欠喊“精神不要懈怠”,一边昏沉沉地睡去。

  旗帜鲜明的“改革”标题下,需要雷厉风行的行动。你想安于现状,就会丢乌纱帽;你想偷懒或打瞌睡,就会有充满进取精神的改革者取代你;你想守护既得利益维护现状,就会被民众唾弃。民意的鞭子才会逼当政者意识到“长期执政安于现状终将积重难返”。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中央和高层的一再表态看,执政党深知此理。积重难返,是执政党不愿看到也无力承受的后果;害怕“微词”,回避风险,止步不前,温水煮青蛙,暮气沉沉,只会遭遇更多更大的麻烦。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据《中国青年报》

  教育改革和发展,

  需要找回最基本的爱与尊重

  近年来的校园暴力案,可谓五花八门。每每这样的个案揭露,那触目惊心的场面总会引来舆论的一片哗然和愤怒指责,然后,是当事教师被处以从检查、停职反省到开除等惩罚,幼儿园、学校或教育机构赔偿、道歉以至于被取缔,事件便告一段落。如是反复,警示戒除的功效却不明显。

  如何建立健全针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安全的动态监管系统,防范暴力个案发生,如何以更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倒逼教师恪守师德和人性底线,值得反思。

  而更重要的一点,却是要研究,一些地方的教育为何失去了它最为核心的一点——爱。法治与管理只能维护教育的底线,缺失了爱,避过摄像头或公众眼睛的施暴者一样会换个方式作恶。在某些幼儿园里,怎么打孩子看不出痕迹、怎么让孩子挨了打不告状竟然成了一个“课题”。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与正义感,原是幼儿园、小学时期教育的最重要功效。怒气冲冲、口不择言,甚至肆意体罚施暴,伤害的远不是一个被打的孩子。这会给更多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精神伤害,又会给未来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仅仅事后惩戒肇事者,是不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不是奢谈什么“蒙特梭利”之类,而是找回那份最基本的爱与尊重。这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据《人民日报》

  (原标题:﹃国考﹄狂潮下的青春走向让人忧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最高检对薄熙来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 体育郜林绝杀恒大卫冕 河南降级 国安进亚冠
  • 娱乐《我可能》笑傲金钟 陈柏霖林依晨封帝后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美国版权局:平板电脑越狱不再合法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