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闯关]户籍制度改革:郑州的勇与谋(下篇)

2012年10月28日08:13  中国广播网 微博

  【导读】郑州全面放开户口,轰动一时。仅仅8个月,却戛然而止。户口全面放开,勇气可嘉;时机尚不成熟,再谋稳健之路。“居住证”、 “新型城镇化”,郑州二次闯关,谋划多层次推进。曾经大起大落,如今左右突进,看郑州户籍改革如何继续探索。

  中广网北京10月28日消息(记者雷佳烨 韩志峰)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一段时间,郑州的大街小巷、电视广播,富士康招工广告频繁出现,月薪一路涨到了3000元,人仍然招不满。

  8年前,郑州大胆试验,全面放开户口,劳动力短缺一度缓解;8年后的今天,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富士康等企业到郑州建厂,郑州再次感到“缺人”的压力。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调研后感叹,农民工没有保障,稳定不下来,招工不难才怪。

  刘道兴:我在郑州市调研,富士康公司人员流动很快,招了26万人,实际在这干的不到16万人。

  “留不住人”,不仅是郑州的心病,也是整个中国推进城镇化面临的突出矛盾。近两年,全国1.6亿外出务工的农民,有七分之一选择了“打道回府”,留不下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和市民同等待遇。外出务工人员定居不下来,就支撑不了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带动住房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道必闯的关。郑州经历了大起大落,这一次,不再只是勇者无畏,而是谋定而后动。

  眼前摆着几条路,最熟悉的就是“浙江奉化模式”。8年前的郑州试验,学的就是奉化,一步到位,全面放开户口。如今奉化还在稳步实行,但时隔8年,郑州发现,全面放开户口,条件依然不成熟,连普通郑州市民都不接受。

  市民张先生:毕竟学校资源承受不了,包括交通、小孩防疫、学校、卫生医疗,各种资源都承受不了。

  

  就在2004年郑州户籍改革试验叫停前后,北京、上海开始试行“居住证制度”。这一制度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绿卡”制度,很快在全国多个省市大踏步推行,被很多人看作是破局之举,表明“户籍改革方向渐渐明朗”。

  郑州决定加入到这个行列,全面废止暂住证,推行居住证制度,并出台配套政策。胡先生在郑州打工5年,起初,他和许多农民工一样,觉得居住证和暂住证区别不大,就没办。但看到一系列配套政策,胡先生发现了居住证的“含金量”。

  胡先生:办驾驶证,外地户口没有居住证没法办。后来我了解到,包括居住、子女入校都得需要居住证,反正挺重要的,办得人也很多。

  居住证带来的一系列保障,让打工者安心了许多。目前,郑州市共有流动人口300多万,接近三分之二都办理了居住证。

  居住证虽然不能和城市户口划等号,但毕竟能让农民工享受到不少市民待遇,城市的公共财政压力也不至于太大,不失为一条现实途径。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布认为,户籍改革就是要改户籍背后的那些利益关系,让农民和市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而居住证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只能是个过渡。

  李布:关键不在于户籍制度改革,而在于户籍背后的利益关系。如果让农村人和城里人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农村和城市就没有区别,这样想迁徙到哪里去,想从事什么职业,都不会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这是比较理想的发展方向。

  但要达到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路还漫长。有专家建议,看准大方向,现阶段可以两条路同时推进,一是做减法,在普遍增加各方福利的同时,逐渐剥离户籍所附带的福利,让户籍仅仅保留人口管理的功能;二是做加法,分步骤让农村人口进城,并发展小城镇,重点增加这部分群体的福利保障。最终淡化差别,实现公平。

  郑州进一步的改革正是这个思路,面对现实,几条腿走路。市区户口有条件放开,居住证再吸引一时进不了大市区的人口,同时,着手城镇化建设,更多地吸引劳动力。按照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的说法,这叫“新型城镇化”,就是通过在城市周边修建产业园,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

  刘道兴: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都靠近城市,更多的农村人到产业集聚区打工就业。

  这样的产业聚集区给不了城市户口,似乎让人感觉不解渴。但郑州已在着力提供适当的教育、医疗和社保资源,再加上离家近、待遇较优越,还是吸引了一些曾经背井离乡、四处流动的农民工,让他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安居立业的感觉。卢明亮就是其中一位。

  卢明亮:工资一个月一千五六,我老婆在附近上班,每个月也能拿一两千。离家很近,我们骑电动车7、8分钟就到了。

  新型城镇化虽然还是个雏型,但反映了郑州这一轮的改革谋得周全、谋得仔细。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户籍改革情况复杂,多条路径探索很有好处。

  张车伟:通过不同的户籍改革路径,各个地方可以平衡符合自己发展条件的资源禀赋的结构,这样就可以聚集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

  改革不能拖延,户籍的樊篱需要一点一点拆除。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质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的平等。稳妥推进这一改革,是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需要,是增添经济发展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消除社会不公、缩小社会差异、改变中国社会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50余年户籍制度根深蒂固,改革需要积极而稳妥。郑州等地的探索和实践也说明,户籍制度改革,根本方向是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改革的步骤应当循序渐进,改革的方法需要综合配套。

  政府推行的户籍制度以及附带的社会福利体制将无法继续支持城市化进程。如今,户籍改革已经蓄势待发,我们期待整体改革细节的早日出台,同样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静待改革进程与最终成果。

  (原标题:[深水闯关]户籍制度改革:郑州的勇与谋(下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最高检对薄熙来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 体育郜林绝杀恒大卫冕 河南降级 国安进亚冠
  • 娱乐《我可能》笑傲金钟 陈柏霖林依晨封帝后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美国版权局:平板电脑越狱不再合法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