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军: 理性抗癌,感悟重生

2012年10月28日09:59  晶报 微博

   5年前,一场疾病击垮了他,他被查出“肺癌,脑转移”,医生判断他活不过3个月。5年之后,他却奇迹般地康复,并于最近出版了《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一书,传授自己的抗病经历,并在微博上向癌症患者和其家属讲述自己成功抗癌的经验。他就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近日,凌志军欣然接受记者采访,聊起他的另一种生命体验,讲述对自身所处的医疗环境的观察。

   态度

   对疾病要理智和冷静

   记者:你以前当过兵,之前的生活经历也很丰富,我感觉,你是比较坚强的人。当你被医生宣布恶性癌症的时候,你内心是否有一种恐惧感?

   凌志军:除了抑郁病患者,在死神面前任何人都会恐惧,我也一样。像大多数健康人一样,我对癌症的认识,就是它是一个绝症,而且也目睹身边很多人很绝望地、很痛苦地死去。当医生宣布你是癌症,而且只有三个月时间的时候,你可以想象,那时候恐惧是很强的,而且想到后世、想到死神降临,甚至想到了遗书,也想到了很多在健康人的状态下你根本没有办法想象的那些事情。

   记者: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你的理性和冷静要比平常的人超出很多。在生死大考的面前这么镇静,有如此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力量,是否和你以前的经历有关?

   凌志军:当初医生说我脑转移瘤的时候,我和医生分析病情,对医生的话提出一些疑问,医生都觉得很惊讶,觉得我好像在说别人的病。有一点要明确的是,大多数的病人家属会瞒着病人,所以这就很难去理性地面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可能大多数经历的事情比较多,顺境、逆境都经历过一些,而且对人生的看法相对来说通透一点,或者说有时候有点糊涂,但是自己冷静下来慢慢想,比较容易想明白。

   记者:但是我估计,像你一样的同龄人,肯定有很多都做不到像你这样的镇定、冷静和理性,这里面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凌志军:我必须说,其实周围的人很重要——如果周围的人能够冷静、理性,而不是在你跟前造成一种很紧张的、很激烈的、很偏激的情绪的话,对病人会很有好处。我的家人和朋友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比较好的情况就是我们有默契,互相之间不会有隐瞒病情的事,所以我们可以很心平气和地去谈论这个病,去分析各种各样治疗手段的利弊,去分析哪个医生是值得信任的,他们的冷静和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我的妹妹、哥哥和家人,大家齐心协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我得到他们很多方面的帮助,不管是直接的、间接的还是无形当中的鼓舞——癌症患者周围的亲友是非常重要的。

   兜里有钱的病人喜欢说,我有钱,你们想怎么治就怎么治,用最好的药,找最好的医生。没有钱的人呢,还可以找媒体募捐。但是,用大笔的钱很容易诱导过度治疗。医院的利益和医生的利益建立在给癌症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医生通常给一个病人治病的潜在条件是两个:你有多少钱;你的身体基础好不好。你要是有钱,身体底子又好,这就构成了他们给你下狠药的基础。在有些情况下,有钱恰恰不能救你的病,反而害了你。

   策略

   要辨别哪些医生值得信任

   记者: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之前你可能在从事的新闻行业中所知很多,你在书中也强调,不能盲目地相信医生。在你自己亲历了之后,你是怎么看医患关系的?

   凌志军:病人通常有两种心理:第一,我不懂医,不听医生听谁的;第二,医生都是王八蛋,不能听医生的。我想这两种心理都有问题,都会导致自己犯错误。

   我自己的感受是看病是一件很受罪的事情,去看病常常是很难受的事情——不是疾病带来的难受,而是看病的过程当中种种的问题。

   的确有一些医生不怎么样,医生也会犯错误,我遇到好几次,所以对医生的话不能盲目。但是,也的确有好医生,医术高明,道德水准也很高,这样的医生不难找到,我就碰到好几位。癌症患者对医生的选择非常重要,其实我从医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医生不仅救了我的命,而且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引导着我的康复之路,甚至他们的错误也让我学到很多。

   还有,犯了错误的医生不一定不是好医生。实际上,那些有热情有办法去发现新证据,并且根据新证据迅速修正自己错误的医生,更值得信赖。

   记者:我还注意到你写到的另一句话,很多人是因为过度治疗而死亡的。就你接触到的情况,过度治疗是怎么形成的?

   凌志军:过度治疗其实不是我说的,我是转述医学圈里面专家和医生的话。他们这些话和我的个人体验比较吻合。我觉得,全世界都有这样的问题,也很难说就中国存在。

   有时候,医生会告诉你一个很新的、很绝的技术,贵一点,但怎么怎么好。我做手术时,就问医生能不能来个微创的,因为听说那怎么怎么好,就算多花钱也愿意。我的手术大夫是国内最早做微创手术的人之一,很有经验,但是他对我说,传统的手术能把问题解决得更牢靠,因为它成熟。我听了他的话,结果手术很好,不就是身上的刀口长点儿吗!

   对于癌症病人来说,要特别明白这一点,癌症病人最大的难关不光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很多的癌症患者后来得抑郁症,也是因为心理这关过不去。因为一旦进入这种状况,他会受不了,觉得我怎么那么倒霉——其实不是,你是进入了生命的另外一个境界,你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你的疾病康复是大有好处。所以不管是生病的人也好,不生病的人也好,迟早都会悟到这一点,我是被动的,但是我希望有人能够主动悟到。

   感悟

   要知道生命还有另一面

   记者:从被诊断出来有癌症,然后到现在接近于正常的状况,你在人生观方面有哪些改善?

   凌志军:重新体验了一把生命,跟过去感觉不太一样,过去很多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事情,现在觉得不那么重要了。

   生命是不断增加又不断减少的过程。如果在50岁之前你是不断增加,到了50岁之后,你开始慢慢减少。你在50岁之前不断地获取,每一次获取都有成功;50岁之后你不断地失去,你的身体越来越坏,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少,力量越来越小,你的朋友也开始越来越少。

   一生病,你会觉得这个进程非常清晰,但是大多数人不会感觉到这个很清晰的过程,实际上有时候减少比增加还要美好。这也许就是“知天命”的一个道理吧。人生美好的东西不光是灯红酒绿、功名利禄、成功、鲜花、喝彩、赞扬,有时候,安静、没有人打扰,就像这里,一片湖水、一个山坡,一片绿草地,其实也很好,都是生命当中美好的东西。

   记者:有的人虽然也身患绝症,但是他还是抛不开你说的这些,甚至有人最后一刻还处在第一线,在冲、在跑,你怎么看这种状况的?

   凌志军: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整个社会要求大家就是这样子。现在我想说的是,当你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知道生命还有另外一方面。包括新闻行业,现在都有一些年轻人猝死。这就做得太过了,不要等到像我这样才能明白。

   记者:如果有一天你完全恢复到和患病之前一样健康了,你还会和原来的生活状况一样吗?

   凌志军:恐怕不会了。因为我没有把握让我的身体还能恢复到我生病以前的状况,直到今天我都不能说。就算我还能工作,跟原来的心情也会不一样。原来一天12个小时,一周七天的工作方式肯定是不会有了。 (据《新京报》)

   人物

   凌志军,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如《追随智慧》、《交锋》、《变化》、《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等,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他罹患癌症,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

   凌志军重生之路

   用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

   癌症被视为不治之症,凌志军也一度沮丧。但他很快从负面情绪中恢复,以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对抗疾病,同时理性、审慎地选择治疗方法,调整作息,改变以往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最终他的努力不但使自己重获健康,更成为其他癌症患者的励志故事。

   从绝望到抗争

   凌志军很绝望,他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令人沮丧。

   过去30年,癌症患者的数量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2012年,全世界死于癌症的人有可能超过1000万。“癌症就是绝症”已成民众的普遍看法。

   奇怪的是,凌志军认识的一些美国人不约而同地告诉他,癌症不是绝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在验证美国朋友说法时凌志军发现,美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最近10年里第一次被遏制,转而呈现下降趋势。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即医学上的所谓“治愈率”,提高到81%。如今美国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已经达到11年,并不比一些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或者是糖尿病的更短。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宣布,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经过治疗可以长期生存。

   他决定,自己选择治疗方向。

   倾听自己的身体

   北京、上海的专家们陈述的治疗程序是:开颅手术;化疗、放疗;观察肺部病灶,准备第二次手术,打开胸膛,切除肺叶;继续化疗,放疗……

   因为开颅也不能保证痊愈,凌志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观察一阵。

   两星期之后,医生的说法是,脑部的肿瘤“应该是没有长大”!凌志军倾听自己身体所发出的信号是,头痛、眩晕、视觉模糊、眼球震颤等症状并没有更严重。

   与此同时,朋友介绍了一位名中医。他强烈反对凌志军手术,并让他喝牛筋汤和开胃汤。

   在此期间,他的《中国的新革命》在一家饭店发布。记者看到,他的精神面貌明显不好,但仍然坚持参加完了答问等所有环节。

   乐观的精神显然有益于治疗,凌志军开始听相声,他喜欢侯宝林,而儿子喜欢郭德纲。

   他向妻子炫耀机敏和迅捷,不料连拍四掌,飞蛾都逃脱了,妻子笑他,他的回答是,“不是没有好猎手,是狐狸太狡猾了。”两人大笑。

   用脑救命,而非钱包

   尽管医生们不信,妻子仍详细记载着凌志军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信息:晕眩感觉好转,走路姿态接近正常,视觉好转……

   他写下了“最想做的10件事”,第八件是“重返滑雪场,从雪山顶峰速滑下山”。第10件是,“告诉所有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癌症不可怕”。

   他也想到,医生也会犯错误。对病人而言,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他停止服用了牛筋汤和开胃汤,也拒绝了那位中医的“控岩散”,如同拒绝了西医的手术刀。

   但是,他并非一味排斥手术,在可信的医生,胸科影像学专家石木兰确认肺部的癌症,并建议他做手术开胸之后,他立即按照石木兰的推荐,选择医生刘向阳为自己主刀。肺部的恶性肿瘤被切除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里。他拒绝了化疗,因为化疗仅仅“将治愈率从60%提高到62%”,同时拒绝了很多昂贵的“特效药”。

   他查阅了很多资讯,确认中国有很多癌症患者被过度治疗。他的一个朋友,身体棒,腰包鼓,结果从发病到治疗仅三个多月就去世了。

   他决定,做一个聪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体的力量而不是医生和药物,开始自我恢复。

   把身体交给自然

   从饮食和起居习惯开始,凌志军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不再忙碌。对他来说,“时间不再是金钱,不再是完成工作进度的承载体,它不过是我告别死神走向康复的桥梁。”

   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户外度过,在湖边踏青,在林间漫步,在阳台听音乐闭目养神,眺望远山近水和蓝天白云。他享受阳光,也享受风雨雪雾。

   每天,他重视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在吃的方面,要足够杂,足够粗,足够素,足够天然;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让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规律,同时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和多少,间隔时间;每天的睡眠不低于8小时。

   春秋季节,盛夏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他会来到户外,裸露50%的皮肤晒太阳,就算不能补充维生素D,“我的生命再次被阳光照亮,生机和活力不知不觉重新回到我的身上。”

   他还去一些气候和空气好的地方疗养。去苏州的第二天,开胸手术后的正常反应胸闷和咳嗽就减轻了,五个月后咳嗽就好了。他还去了深圳东郊隐居,或漫步海边,或在山间拾级而上。

   他终于又回到了滑雪场,重温了这种野性和富有刺激性的运动。当晚,他给关心他的朋友发出一条短信:“号外:凌志军重返滑雪场。”

   尾声

   今年3月15日,经过新一轮的复查,凌志军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医生对他说,“不要再把自己当作病人啦!”

   9月24日,以前从不流连于网络的凌志军开了微博,向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讲述自己抗癌成功的经验。

   他告诉大家,自己从来不给医生送红包,“我也不认为收红包的医生真的值得信任。”

   10月18日,一位署名为henghengyan的网友向他致谢:妈妈读他的书被感动哭了,他的文字给了妈妈更大的信念,也让她在康复的道路上更积极。

   他回复说,“很欣慰。为她祈福。”(据《新京报》)

   □书摘

   死到临头的感觉

   灾难是突然降临的,就像晴天霹雳,让我和家人措手不及。我对自己的身体一向自信。这不仅因为每年一次的体检指标都正常,还因为我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比如从不抽烟、酗酒。而且我还是个喜欢运动的人,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所以,当医生宣布在我的颅脑、肺叶和肝脏上都发现恶性肿瘤的时候,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与死亡如此接近!

   那一天是2007年2月12日。当时我站在北京医院脑神经外科的医生办公室里,看着我的颅脑和胸部胶片悬挂在一个巨大的灯箱上。荧光灯的光线从胶片背面透过来,苍白凄厉,有点刺眼。确切地说,胶片上还显示出腹部造影。

   “这里有,这里有,啊——肝上也有。”医生一边在胶片上面指指点点,一边说,“已经不能手术了,只能全身化疗。”

   “是吗?”我下意识地追问一句。

   停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不说百分之百吧,也差不多了。”

   他转过脸看我一眼,好像突然意识到什么:“啊!你还不知道啊?那……那……请你在外面等一会儿,我要和家属谈一谈。”

   我走出房间,站在走廊上。四围的墙壁好像是刚刚粉刷过的,一片惨淡的光向我挤压过来。

   希望在我们自己手里

   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是我成功获救最重要的环节。

   我这样说,有个原因:大多数癌症病人,还有他们的亲人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权。他们盲目地跟随着医生的指挥棒,医生说什么就信什么,结果一步步地走向一条错误道路。(摘自《重生手记》)

   □相关新闻

   中国癌症基金会提出

   “远离癌症十二条”

   据新华社10月27日电 每年十月是国际乳腺癌关注月。27日,中国癌症基金会在北京提出远离癌症的十二条建议。

   这十二条建议包括:远离烟草;预防感染;在正常体重范围内,越瘦越好;每天最少运动30分钟;避免饮用含糖的饮料,限制进食热量密度高的食物;多吃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食物;减少进食红肉,避免食用加工肉类;如要喝酒精饮料,男士每天不应多于两杯,女士以一杯为限;限制食用高盐分食物和经盐加工的食物;不要使用营养补充剂来预防癌症;最好以纯母乳喂养婴儿至六个月大,然后添加其他食物;平衡心态,心理健康。

  (原标题:凌志军: 理性抗癌,感悟重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最高检对薄熙来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 体育郜林绝杀恒大卫冕 河南降级 国安进亚冠
  • 娱乐《我可能》笑傲金钟 陈柏霖林依晨封帝后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美国版权局:平板电脑越狱不再合法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