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式投资骗局 老人为何频频上当

2012年10月28日13:03  中国广播网 微博

  

  【导读】又是一年重阳日,本该是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然而却有老年人将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投给投资公司,从此血本无归欲哭无泪。究竟是什么令骗子公司的招数屡屡奏效,竟让一批又一批老年人中了圈套,天天315本期关注:骗局中的养老式投资。

  中广网北京10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刚刚过去的一周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记者通过对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和事件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涉及到财物、医药和情感的三类骗术是最容易让老年人上当的,特别是老年人投资被骗,这种事情屡屡发生。

  面对数量激增的老年人大军,不少黑心商人看到了这个市场,成立了所谓投资公司,一批又一批的老人被圈进来。这个我们看起来非常荒谬的投资圈套,却让老人身陷其中,还乐此不疲。骗子公司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招数,让那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甚至有的老年人被骗很多次还不知道,老年人在选择投资的时候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

  66岁的黄阿姨是重庆市石桥铺人,性格特别外向,是个热心肠,她很愿意帮助别人,她经常说“我就不信这世上骗子都能让我遇到了”,一直到有一位姓李的人走进了黄阿姨的生活。

  根据黄阿姨的描述,她和小李是在路上发传单的时候认识的,她觉得这个年轻人工作太不容易了,就主动上去接了传单,对方顺水推舟和黄阿姨攀谈起来,而且建议她多吃一些食疗的东西保养身体,儿女不在身边一定要自己注意身体这一类的话,让老年人觉得心里暖暖的,彼此就留了电话号码。在这之后,小李经常打电话给黄阿姨嘘寒问暖,黄阿姨感觉比自己的儿女还要贴心,对小李的信任与日俱增,并且很乐意跟他分享自己的家庭琐事,两人慢慢就成了忘年交。

  之后经过小李介绍,黄阿姨往当地的胜隆投资有限公司、广州依莲有限公司投了将近6万块钱,对方告诉她这样的投资是一本万利,老人每个月可以得到1000元钱的利息。这让黄阿姨喜出望外,反正自己这些钱留到手上也没有多大用途,放银行利息也没有这么高。

  但是两个月之后,胜隆投资有限公司突然卷款潜逃,数十位和黄阿姨一样被骗的老人血本无归。大家都到公司门口去大闹,但是对方已经完全消失不见。黄阿姨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场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孙子瘫坐在地上,哭得泣不成声,她听信了工作人员的建议,把自己家的老房子给卖了,筹集了50万元全部投到了这家公司,只为一年之后多一点利息,全家就可以考虑在城里买房子了。之后,黄阿姨赶紧去了广州依莲有限公司,不论工作人员如何劝解,她都坚持退了一万块钱的本金。

  经过第一次被骗经历,黄阿姨有察觉,但是架不住对小李的信任,小李说自己都投了几万块钱去,这个绝对可靠,黄阿姨就被带进了黑龙江亿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走进这家公司,她觉得这儿的人都很热情,关系也都非常好,也就没了戒备。但是之后,小李给黄阿姨的所有允诺都没有兑现,再给小李打电话,电话已经关机。6万块是黄阿姨存了一辈子的钱,她没有想到自己对别人心存善心,别人给她的却是欺骗。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对于老人被骗投资的事,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思远和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胡刚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胡刚:两个字——可恶。这种骗子或者欺诈者专门针对老年人,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发传单的人,可能青年或者中年人经过事不会理会,可一旦有老大爷、老太太经过的时候,他们就特别热情地上去宣传某种东西,不是保健品就是投资,总之最后结果是让你出大钱。像刚才案例里面,小李就会不停地用强大的感情攻势让老年人脆弱的、相对封闭的城堡瞬间融化,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也非常可恶。

  思远:这种人应该法办严惩,同时很缺德。但是这折射出一个问题,老年人岁数大了,吃东西也不香了,玩也玩不动,穿也没有什么需求了,很少有人指着这个钱真的发大财,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情感上的诉求。我们的父母在壮年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很干练,但是不管多干练、多独立、多自主,甚至学历有多高的人,都有老的一天。忽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这种转变是非常真切的,比如从小时候的关心、管,要这样做、那样做,到后来只是关心,没有干涉了,那时候就感觉父母真的老了。

  在路上,我们碰到经常一些年轻人拦下老年人给他们推销,为什么一定会盯着老年人,他们抓住老年人什么样的心理,在一些高回报的利诱面前,为什么老人更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断。按说老人历经沧桑,把很多事情看的很明白,到这个年纪应该从容不迫,为什么反而做出错误决定?

  胡刚:公安机关研究以后发现,涉众性的经济犯罪一大特点就是和经济形式、政策走向结合度非常高。现在经济相对低迷,这时候整体的经济处于萎缩的情况,传统的储蓄、股票、基金等等投资项目相对回报都比市场繁荣时低迷得多,同时通货膨胀,生活的必需品都随着物价指数飙升。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规避通胀的风险,获得利润的心理预期都会逐渐增强,而且是越来越渴望。

  现在大中城市都已经逐渐呈现了老龄化聚集的特点,很多城市老年人居住的数量多、密度大。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是什解放前出生的,解放前经过数十年的战乱,解放以后前30年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但同时有相对政治的变迁也不是很容易。改革开放特别最近十年以来,大家的收入、生活慢慢稳定起来。老年人也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同时他们心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负面的问题,比如记忆力会减退,比如情感方面有会比较脆弱,同时现在即使子女和父母在一个城市,往往都是分开居住,这种事实上的空巢化造成了老年人情感上的缺失。而且因为身体的局限性,他们社会交往相对偏少,信息获取方式也没有那么畅通,投资渠道也偏窄。这种情况下,骗子就会针对保健品或者理财问题进行诈骗。

  可能老人还有另外一种心理,就是需要被认可,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还是可以的。甚至有的老年人想用这种方式为子女分担一定的负担。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骗子手段的高明其实也是他们得逞的有利因素,现在这个骗子不是以前那种好像独来独往某个人了,而是一种比如说投资公司,或者和老年人养生相关的公司出现,他们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招数使得这种骗术屡屡奏效,胡律师作为法律界的专业人士从您过往接触案例当中给我们做一些您的阐释?

  胡刚:近年来,针对老年人涉及投资、理财方面的民事欺诈案和刑事诈骗案,特别是涉众性、群体性、集团性的案件比较多,通过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侦办办理也发现了一些共通的特点。第一,比如利用合法企业作为辩护,编织种种光环,进行特别的包装,往往会成立手续完备的公司,动辄几百万上千上亿,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渠道获得名目繁多的奖项、鼓励、证明、认可、认证等等,以此证明自己多么光辉,多么可靠,多么有信赖度。第二,往往会对投资者许以高额的回报或者其他随附性诱人条件,不管是非法吸收存款还是各种金融理财,首先保证金会远远低于正规机构的标准,而获得的收益也远远超出了正常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第三,手法不断多样化,比如有各种各样的新词汇,比如联姻入股、投资展位、铺位、公寓式酒店、返租、绿色银行、网络传销、各种倍增计划等。

  思远: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感没有了,时间长了,抱团取暖的从众心理就产生了。凡是公安机关破获的诈骗案件,不管是骗老年人还是骗普通群众,经常都会有集会式的培训,先给他们洗脑。

  那么,案件中黄女士被骗的钱可不可能被追回来,如果可能被追回来,她应该具体怎么做。

  胡刚:不论根据我们国家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是根据其他和本案有关的相关法律,比的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等,黄女士的款项是有可能被追回的,希望黄女士勇敢拿起法律的武器,比如到人民法院、或者工商机关投诉、起诉,同时做好相关证据的固定工作。而且对涉及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工作,各级机关、法院也好、司法机构都非常重视,而且都是优先办理的,根据相关规定还可以申请减交、缓交或者免交诉讼费,如果需要,还可以获得律师帮助,申请法律援助。

  很多包括骗子的伎俩和老人的心态,促成老年人最终上当受骗,怎么样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

  胡刚:老年人投资理财,最主要是切忌盲目激进,尽可能选择正规的渠道,选择稳健的理财产品。建议不要追求所谓的高收益产品,高收益的背后就是高风险,我们首先要保障本金安全,再谋求资金的成长。所以一般稳健型投资最保险的是国债,其次是一些风险低的债券类基金,这些可能更适合老年客户的投资。同时,要尽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思远:在社会的损害结果发生前,我们能不能通过法律有效防止这些情况发生,这方面的提升空间还是比较大的,针对老年人特定群体的保护法律是没有的,所以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很低,有些时候骗几千块钱是构不成诈骗罪的。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人也是一个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老年人受骗的情况这么广泛,影响这么大,我们是不是针对这个群体立一些有特点、有针对性而且对号入座的严厉的刑法,至少让他犯罪份子本能地比较一下犯罪成本。

  现在这么多老年人受骗事件虽然伎俩千变万化,主要还是存在和老年人普遍心理的失落相关,比如人老了,退休了没事了,儿女大了,另立家室了,他心理上都觉得和自己疏远了,自己失落了。在很多次的同类型投资诈骗当中,受害者几乎都是没有和子女同住的空巢老人,所以这个群体的精神赡养的缺乏也决定了在经济上迫切寻找安全感,达到养老目的的心理。

  胡刚:老人受骗,子女真的应该反思,骗子能得逞就是牢牢抓住老年人的心理和现实需求,而且这和老年人无法排解的孤独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子女要常常给父母、给老人精神充电,能够看看当然最好,如果不能看,不论是电话还是其他方式,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多和他们那沟通。

  老年人总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上当在所难免,子女应该多和老年人交流各种社会信息。老年人太需要健康和财富了,而现在也缺少关怀。

  (原标题:养老式投资骗局 老人为何频频上当)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收入分配改革重要内容因垄断业反对夭折
  • 体育郜林绝杀恒大卫冕 河南降级 国安进亚冠
  • 娱乐《我可能》笑傲金钟 陈柏霖林依晨封帝后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白色iPad mini上线20分钟被预定一空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业内人谈大学排行:部分高校花钱买名次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