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最后一秋

2012年10月29日02:39  新京报 微博
故乡的最后一秋

西吉县,黄土地里的放羊人。干旱让这里不再适宜居住。

故乡的最后一秋

10月24日,西吉县南岔村下坪组,常家人正在搬运拆下的门窗。

故乡的最后一秋

西吉县南岔村下坪组,24日就开始搬迁了。23日晚搬迁的,未搬迁的大伙都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吃羊肉。

故乡的最后一秋

10月19日,西吉县兴平乡四方沟,正在秋收荞麦的村民。

故乡的最后一秋

南岔村下坪组,村民们正在将拆下的木头搬上货车,准备到新家盖房子用。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是西海固的组成部分,我国贫困县之一。这里山大沟深、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人们吃水靠汇集雨水或者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拉水解决。

  2011年,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启动,计划用5年时间将生活在西海固山区极度贫困的35万人迁出,把他们搬迁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地方,提供生活、创业的条件,并将300万亩移民迁出区实施退耕还林进行生态恢复。

  截至今年8月,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已累计搬迁定居8.5万人。其中,生态移民规划中的西吉县,截至目前已有4315户6万人搬出故土移进新居。

  宁夏西吉县南岔村,38岁的村民常汉义站在坡上,眼里是他家3间瓦房的废墟。10月20日,他和妻子将自家的房子拆除,5天后,常家和14户南岔村下坪组村民,搬往银川市贺兰县欣荣村,成为那里的第二批生态移民。这个秋天,是他们在故乡居住的最后一个季节。

  满眼灰黄的山沟

  南岔村的黄土山上,梯田缠绕,山间的深沟里,满眼灰黄。

  山坡上,常汉义能和对面收粮食的邻居拉家常,但想要递支烟,却要下坡、爬山,绕过深沟,走上几里地。

  沟壑没困住祖祖辈辈勤劳的农民,困住他们的是这里的干旱、缺水。

  “没有浇地的水,田里播了种,干等下雨呢。”和西吉县其他乡村一样,南岔村的村民们只种耐旱的庄稼,小麦、玉米、荞麦、高粱是农民的口粮,土豆是经济作物。

  去年,雨水稀少,村民康禄一家九口人,只收了3000斤的粮食。

  除了种田,吃水也靠天。南岔村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但井不出水,只能储水,“水哪来?天上么,雨水降到井里,存起来,澄清了喝。”

  最后一季的秋收

  10月15日,南岔村下坪组贴出了搬迁名单,常汉义家“榜上有名”,15户村民被要求在半个月内准备搬迁。

  卖牲口、收粮食、卖土豆,常汉义赶着一周内把活干完。

  “想赶紧搬。”常汉义听人说,要搬去的村里,有自来水,离城里近,“方便得多。”

  按照要求,搬迁户的房屋必须在移民前拆毁。10月20日,常汉义两口子站在住了10年的房上,砸下了第一锤。瓦片、茅草从屋顶上和着灰尘落下来。毁了房子,常家一家暂住在弟弟家。

  看着常汉义家拆房,邻居康禄心里不是滋味,张榜那天,康家的9口人没在名单上,“乡上说,我家人口多,去了住不下。”

  别人收好粮食坐等搬迁,康家还得继续留守故乡。

  充满期待的搬迁

  10月24日一早,10多辆货车从县上赶来,南岔村紧邻的马路上,早就摆满了村民们的家当。

  常汉义把自家的被褥、缝纫机、桌子等大件物品搬上车,码好了又跳下车,帮着别的邻居搬家。

  帮忙的还有康禄,“今年我帮邻居搬,明年等我搬去了,别人也会来帮我。”康禄希冀着。

  货车装完搬迁户的家当,轰隆隆地离去,南岔村的搬迁户将在第二天乘客车前往贺兰县。

  当晚,常汉义的发小从乡上买了一只羊羔,搬迁的、搬不了的街坊近邻都聚在一起,大伙宰了羊羔炖了一大锅羊肉,“为你们饯行。”

  烧得火热的炕上,大家喝酒拉家常,一个村民的手机QQ签名上写着:“人搬走了,心还在这儿。”

  10月25日,天刚一亮,15户村民乘坐大巴赶往贺兰,7个多小时的颠簸没有影响常汉义对新家的期待。

  下午1时许,贺兰县欣荣村,整齐的房屋出现在人们眼前,常汉义领了钥匙,在新家的门口炸了一串鞭炮庆贺,推门进去一遍遍地打量这两室一厅的瓦房,“挺好挺好,就是有点小。”常汉义笑着说。

  A08版-A09版摄影 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A08版-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珍妮

  (原标题:故乡的最后一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收入分配改革重要内容因垄断业反对夭折
  • 体育英超-争议判罚不断 曼联3-2胜9人切尔西
  • 娱乐张馨予维权上诉 被告称其形象本就不良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白色iPad mini上线20分钟被预定一空
  • 博客中国太太:外国男人娶我一点都不亏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业内人谈大学排行:部分高校花钱买名次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