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业界人士共话中国电影新发展

2012年10月29日02:39  北京日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月27日、28日,以“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为主题的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百余位业界领军人物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中国电影新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丕民,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鲁炜出席年会并致辞。

  此次电影学术年会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指导下,由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年会以高峰研讨、圆桌研讨和学术沙龙等形式,就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转型期的电影文化传播、中外电影中的文化表达方式、中国电影文化内核的探寻与表达、中外电影交流现状与未来走向等议题展开探讨。

  张丕民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电影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如何构建中国电影文化的现实问题。他认为本次论坛应当打造出一条有效的、连接一线创作者与学者的通道,把创作与研究结合起来。他同时认为,中国电影应参考美国电影发展中的文化战略,形成特色影视作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鲁炜在致辞中指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电影和谐竞争力的发展,需要讲好电影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需要强化科技的运用,提升中国电影的表现力;需要深化合作,扩大电影产业的辐射力;需要造就名家大师,增强电影精英的号召力。他还特别强调,时代呼唤着电影的繁荣,市场呼唤着精品,拍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才是硬道理。

  国产片面临空前机遇和挑战

  (主旨演讲节选)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 喇培康

  2012年上半年,中国电影人奋发图强,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继续保持了国产影片创作生产的良好态势。其中,以《忠诚与背叛》、《西藏的天空》、《许海峰的枪》为代表的十八大献礼影片,从题材选择到艺术表现,都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新气象,进一步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开始回归。一些表现现实生活的中小成本影片,如《搜索》、《飞跃老人院》、《春娇与志明》等,凭借独特的选材拓展了现实影片的生存空间。青年导演也开始逐步成为国产电影的创作主力,上半年的国产片中两部票房破亿元的影片是青年导演作品。

  上半年,在电影票房和城市影院建设方面,继续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态势,全国电影票房总额达到了80.72亿元,同比增长了41.7%;全国新增影院379家、银幕1664块。目前,全国影院数为3182家、银幕总数为10950块。国产商业大片处在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进口大片的强势挑战和巨大压力,在一些重点档期保持了应有的市场份额,维护了国产电影的基本利益。

  应对进口大片挑战,树立自信,力争国产影片实现市场反弹,这是目前中国电影工作者面临的极其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第一,切实提高创作质量,促进电影创作繁荣。在保持电影产量稳定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把工作重点提高到质量上来,打造出一批具备国际水准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第二,利用文化差异优势,大胆开辟创新之路。中国电影以中华文化为魂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经验。这种植根于中华文化、贴近于生活现实、与观众的内在需求紧密契合的电影文化,对于广大中国观众来说有着天然的亲密性和接纳性。我们应该充分把握电影创作规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国产电影赢得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第三,合理调控市场档期,保证国产影片的放映空间。今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协议,每年新增14部高新技术模式的美国影片进口,极大挤占了国产影片的上映空间。在我国目前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备、影院建设存在地区性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为保证国产影片拥有充足的放映空间,必须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对电影市场档期进行全面合理规划。要联合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将影片合理分布于全年的各个档期,改变旺季时影片扎堆、淡季时无片可上的局面。

  第四,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国产影片的扶持力度。积极加强与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协调与沟通,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对国产电影的大力扶持,一是力争在原有国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每年1.5亿元基础上将额度进一步提高,二是按照进口上交税额设立支持高新技术格式国产影片创作生产的专项资金,既为国产格式高新技术影片生产提供强大支持,又能够避免贸易争端。

  第五,进一步重视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正日益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但没有高端人才,是制约当前电影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挖掘,深入研究电影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探索建立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的有效机制,加快培养一批既懂艺术又懂技术、既懂创作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拍片要遵循艺术

  规律和市场规律

  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 翟俊杰

  要谈电影文化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我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方面又不能不看到,也存在着严重的浮躁现象。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浮躁的社会现实拉动了浮躁的文化消费需求,而浮躁的文化消费需求又助推了浮躁的文化。我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拍军事题材这是我的职责,主要拍战争、重大历史题材等。我不赞同把军事题材的影片作为教育题材,它当然承载着这方面的功能,但是更多是吸引广大受众来观看。比如美国的重大历史题材、美国的主旋律电影拍得好看,《巴顿将军》就把巴顿塑造得栩栩如生。

  我觉得现在应该彰显电影要好看,空洞说教、干巴枯燥的要坚决抛弃。要遵循艺术规律,遵循市场规律。我们当然不是拿电影去纯粹娱乐,总还要有责任担当。现在流行泛娱乐化,娱乐本身没有什么错,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道德、文化流失,可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我们还是把剧本认真搞好了再拍,让电影的文化力能够传播得更远一点、更久一点,把中国电影真正大繁荣大发展起来。

  根植传统文化融和世界文化

  中国影协主席、导演 李前宽

  中国电影现在确实需要文化力,有了文化力才有影响力。我觉得文化力和影响力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电影作为产业,在创作生产上不管是作家、编剧,还是导演,当你投入这个事情本身,你要有文化引领,同时在电影的下端,发行、放映、宣传进入市场,没有好的文化力就没有好的影响力。只有这两个力合起来才能让中国电影提到一个新的层面上。这个合力很重要,文化力和影响力是合力的,等于中国电影的未来。

  什么是文化力?如果不能沉下来,不能投入到文化的层面上讨论你的创作,就塑造不出一个鲜活的或是令人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始终是电影的灵魂,没有这条就不存在电影。因此,我觉得中国电影的文化力,必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吸纳到电影最根本的这个层面上,没有这一点,谈不上文化力。中国电影要根植于这个土地上,把厚重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掌握住。

  电影是一种和世界对话的艺术。在电影上体现文化力,还要承接和容纳、包容和借鉴人类先进的文化。电影要吸纳和包容人类最先进的、文明的东西在里面,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这又是一个合力。这两个合力都需要包容、吸纳在你的影片里。就这两点而言,两个合力形成了中国电影在文化力上不可多得、也不可回避的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拍出中国电影文化的灵魂,才能拍出中国气魄的有文化的电影,中国电影才能谈得上走向世界,才能谈得上影响力。

  电影人急需学习类型片经验

  作家、《画皮2》编剧 冉平

  大家说《画皮2》的票房是奇迹,我想跟大家说一下这个电影是怎么有了票房的。我看了《画皮1》,它成功的原因在什么?电影里的两位女主角很重要,一个是贤妻良母,一个是自我牺牲的小三,都得到了广大女性观众的认同。我们做出这样一个分析,就把《画皮2》的定位主要面对女性观众。当初剧本写完以后,给几个女性观众看,她们告诉我“看哭了”。当《画皮2》上映以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批评这个电影的大多是男性观众,女性观众极少,女性看电影以情感为主,能接受这部电影。

  我特别想通过《画皮2》自我更新一下,学习类型片的创作。现在国内做类型片还缺少经验,还没有更好的范例。《画皮2》满足了大部分女性的要求,但是作为一个类型片,这样肯定不够。类型片的规律需要我们去学习。对当前的观众、当前的市场,包括当前的国际市场,国内电影人都应该有这么一个自觉的愿望。另外,《画皮2》不是一个爱情片,也不是一个女性影片,它达到了现在的票房,但是如果要“走出去”,就会遇到困难。不能光说一个民族的东西就是世界的东西,要想进入国际市场,我们还要思考这方面的内容。

  拍摄国际化题材有助“走出去”

  乐视影业总裁 张昭

  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要有思想有战略,还要有战术,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产品,一部一部电影往下做,要追求票房。我觉得要抓住几年的时间,用中国的市场来换我们“走出去”的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做《敢死队2》的原因。中国电影产业很大,但是我们的能力很弱,怎么“走出去”?你要跟世界上最强的公司一起合作,占领全球市场。拿什么资本合作?你必须告诉好莱坞,如果你不跟我合作,你的片子在中国的市场就没戏,你要不要跟我合作,帮我一起“走出去”?这就是战略的问题。我们要跟好莱坞讨价还价,跟他们一起到国际市场上共舞。

  我们曾经有《英雄》这样的影片“走出去”,但为什么后来不行了?问题还是在我们只把眼光放在具有偶然性的产品上,我们还缺少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说产品要“走出去”,产品本身的题材要国际化,这个是很重要的。中国有很多国际化的题材,国际化的题材天然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但是我们没有就这些题材进行研究。我们在处理故事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全球化的?我们要有全球化的叙事点,讲的故事大家要懂。

  民族精英人物片有待挖掘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导演 丁荫楠

  我一直做人物电影,我认为人物传记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种类,在电影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中国有好多这样的优秀传记电影,像《鲁迅传》、《李时珍》等。中国之所以在今天还能够继续发展,我们民族还在兴旺,离不开一代一代的精英——政治界的精英、军事界的精英、文化界的精英、科技界的精英……来完成这个民族的支撑。这些人的精神,他们的伟大事迹应该给予表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也是人物片传记电影包含的人文价值。

  我们有很多这样的精英和事迹支撑着中国,我们要用电影来表现他们,宣传我们的民族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拍出一部很好的蒲松龄电影,他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创作出这么好的《聊斋志异》?难道不值得挖掘和表现吗?如果把这个人物表现得很清楚,配上今天的高科技,也许蒲松龄灵魂深处的那些想象的东西,能够很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的电影难道不会获得很好的票房吗?同时也表现出蒲松龄的哲学观,既有深度又很好看。

  有效传播中国优秀电影文化

  北京市广电局副局长 庞微

  近年来,北京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电影产量持续增长,占据全国电影产量近一半的份额。电影质量显著提高,影片获奖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截至9月底,北京市今年已批准电影备案600部、审查影片189部、电影票房超过11亿元,放映电影88万场、观影人次2600万。截至目前,北京共有院线17条、影院129家、银幕697块、座位12.5万个。所有这些都继续引领全国城市水平。

  此外,北京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电影节,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2013年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首次设立主竞赛单元,评选出在国内外业界有广泛公信力和认知度的奖项。今后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不断提高筹办能力,扩大电影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提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年会就电影市场生态、电影创作走向、电影技术前沿、电影人才培养等议题积极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发现并解决中国电影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为更好地促进电影业界和学术界的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对于发挥电影学术科研职能、推动电影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北京市电影行业主管部门,市广电局积极支持电影学术活动的深入开展,支持举办电影学术年会,共同为有效传播优秀电影文化、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中国电影尚缺大批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一川

  我认为过去的10年是中国电影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段。在这10年中,从《英雄》开始,中国大片时代到来了,中国人能够生产大片才具备了跟好莱坞抗衡的实力,开始了一场虽然不对称但很勇敢的战役。我想过去的10年,中国电影产业大幅度提升了文化力和影响力。

  但同时中国电影又存在两个缺少:第一,影片缺少价值品质;第二,缺少电影优秀人才。影片的价值品质缺少提炼,缺少聚焦,有的片子有视听奇观的打造,但是缺少价值内涵。我过去写文章概括为眼热心冷,或者说身体动了,心灵停止了,有很多视听奇观,让观众看了很感动,但是感动完了,他们的心没有跟着动下去。另外,中国电影已经有了很多优秀人才,但是从电影产业旺盛发展需求来讲,优秀人才还是太少了。所以我们还需要在中国电影的策划、制作、营销、后期制作等各方面的优秀电影人才,从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录音等各方面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中国电影同好莱坞抗衡的紧迫需要。

  勇于“引狼入室与狼共舞”

  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 王大方

  现在中国电影“走出去”这个战略非常对。如果不“走出去”,我们只能自说自话,没有传播力,也没有影响力。怎么办?从策略上说,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的竞争合作,然后用整合国际电影资源来发展中国电影。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制定了一个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还有3D优先的发展战略,集中核心技术、核心团队,共同开发市场。

  中国电影要“走出去”,首先得勇于“引狼入室”。第二,要“与狼共舞”。共舞不光要在自己家里舞,还要出去舞。比如说参加国际评奖,我们拍了几部电影,有三部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十几项大奖,还卖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的战略还是对的。有这种品牌影响力,欧洲3D、法国3D电影联盟,还有美国好莱坞一些重要的公司,都纷纷到我们这儿来谈合作,这个也是“走出去”的一个捷径。

  再有就是人才产业。导演卡梅隆是以创意为主的,同时他兼顾技术,而且还能够搞美术、摄影。好莱坞有这样的人才。有什么导演就有什么作品,有什么人才就有什么产业。现在国内电影核心的问题,就是核心竞争力不够,主要是人才不够。如果我们有一批卡梅隆那样的人才,将来肯定会出大作品。所以人才问题是一个主要问题,核心竞争力就是人的问题。

  用激情和技术讲好故事

  西部电影集团董事长 张宏

  我们研究中国电影的影响力,让中国电影“走出去”,必须要有杰出的作品。没有优秀作品,你是没有办法“走出去”的。大家说到莫言的《红高粱》,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把莫言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就这样走向了国际影坛,获得柏林金熊奖。为什么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们在过去的高峰上不能重新出发呢?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讲好故事。中国最近几年的电影,有许多故事不感人、不真切。第二,艺术激情。我们的导演那个时候充满了激情,但是现在的导演在激情方面、在信仰方面,都不是那么饱满。信仰是艺术的灵魂,如果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我觉得他的艺术做不起来。第三,技术。电影是一项视听艺术。美国电影《2012》有着非常震撼的画面和视听效果。但中国制作的电影,我们导演在技术和特效方面,能力都还不够。第四,电影的传输。比如世界上很多人会得诺贝尔奖,莫言这次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很高兴。我们在电影传播方面还缺少与国际主流界对接的渠道。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周南焱

  (原标题:百余业界人士共话中国电影新发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收入分配改革重要内容因垄断业反对夭折
  • 体育英超-争议判罚不断 曼联3-2胜9人切尔西
  • 娱乐张馨予维权上诉 被告称其形象本就不良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白色iPad mini上线20分钟被预定一空
  • 博客中国太太:外国男人娶我一点都不亏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业内人谈大学排行:部分高校花钱买名次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