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为患者守护光明的人

2012年10月29日05:39  工人日报

  在显微镜前,他将针一样细的手术刀深入眼球里,切除病变,展平视网膜,激光固定,比头发丝还细的线飞快地缝合伤口,一团糟的眼睛很快被整复一新……26年来,他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上万名濒临失明的患者守住了光明。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文斌。

  “即使0.03的视力,对黑暗来说就是全部的光亮,为患者守住光明,就是医生的幸福”

  北京同仁医院以眼科专业为特色,在眼病患者心目中,同仁医院是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求医的地方。

  1986年,魏文斌以优异的成绩从安徽医科大学毕业,来到了同仁医院,成为一名眼科医生。

  为了尽快成为一名成熟的眼科医生,魏文斌在当住院医生的5年时间里,一直过着门诊、图书馆、集体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下班后,他都待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直到晚上9点半闭馆才离开;下了夜班他也不休息,而是跟着老专家出门诊。

  刚进医院时,年轻医师手术练习需要用猪眼,可取猪眼的活又脏又累,很多人都不愿意干。魏文斌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往返于医院与大红门肉联厂之间,每次骑自行车往返三四个小时,风雨无阻,坚持了5年。他说:“这5年的经历为日后眼科手术技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有一次,魏文斌给一位术后患者检查后告诉他:“你的眼底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但只有0.03的视力。”0.03,意味着只能贴在放大镜上才能看清东西。可是那位患者却突然激动起来,连声说:“谢谢大夫!谢谢大夫!您知道,这0.03的视力对我有多重要吗?有了它,所有的事我都能干了!”

  患者幸福的神情感染了魏文斌。他说:“这一瞬间,我忽然明白,原来即使0.03的视力,对黑暗来说就是全部的光亮,为患者守住光明,就是医生的幸福!”

  眼底病是用眼科疾病的底线,是治疗中的关键。为了对眼底病更好地治疗,魏文斌不断攻克难关。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眼内恶性肿瘤,以往经典的治疗方法是眼球摘除术。能不能探索出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呢?在综合考虑患者的视力、肿瘤大小、部位和生长特征以及全身状况的情况下,魏文斌设计了一套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技术,进行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截至目前,他已开展此类手术150余例,是国内开展这种手术最多的医生。

  2006年,魏文斌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回国时买回巩膜敷贴放射治疗器样品,开始对眼肿瘤实施局部放射治疗,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他还闯进手术禁区“黄斑区”,在这个厚度要用微米做度量单位的视网膜最薄弱的地方,舞动手术刀,为濒临失明的患者夺回光明。

  “医德这东西不是虚的,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魏文斌的学生刘月明说,魏老师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医德这东西不是虚的,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按照医院安排,魏文斌出一次门诊最多可以挂30个号。但看到那些千里迢迢从贫困地区赶来的患者,特别是那些从边远地区赶来的贫困患者,魏文斌心里只想着赶快给他们治好,让他们早点回去。他说:“他们在北京多待一天就多一天的花费呀!”

  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一位患者找到眼科住院。值班护士心里纳闷:已经放假过年了,这会儿住院,啥时候手术啊?这时,魏文斌打来电话,让护士马上做术前准备,一会他过来手术。

  原来,这位病人是从深圳来北京出差的。早上,右眼突然看不见了。等赶到医院时,眼科的号早已挂完了。正在按惯例到科室检查安全的魏文斌在楼道里看到了这个人茫然地转来转去,问明原委,魏文斌当即说,跟我走。检查后,决定马上手术。

  护士跟魏文斌说,这个病也不属于急诊手术,有必要大年三十赶着做吗?魏文斌回答说,病人得的是急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又没有累及黄斑区,抢在今天手术,可能术后视力能恢复到0.8,但如果等到过完节上班再做,一拖就是七八天,视力就有可能恢复不到这么好了。

  在除夕夜的鞭炮声中,患者手术成功。大年初二,患者就高高兴兴出院赶回家和亲人过年去了。

  “魏主任对自己太‘狠’了,大家看着都心疼!”眼科护士王晶雪说,魏文斌把“加号大权”给了护士。并叮嘱她们,外地来的病人能加就尽量加;眼肿瘤的病人不能拖,必须加。

  魏文斌门诊最高纪录是一天看了110个病人。那天,他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连轴转了13个小时。匆匆扒拉几口凉饭菜后,接着又去病房了,因为他还要去看看明天要做手术的病人情况。

  对于贫困患者,魏文斌尽量帮他们节省每一分钱。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能用便宜的药绝不用昂贵的药;能吃药打针解决的绝对不手术;能准确判断是视网膜脱落的就不让再做超声波检查。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患者等候住院时间不能超过两周,患者住院等候手术时间不能超过3天。

  “只有培养更多的眼科医生,才能为更多的眼病患者守护光明”

  在工作中,魏文斌深深感到,即使他和他的同事们加再多的号、看再多的病人,对于全国那么大的医疗需求而言,也只能是缓解局部的、一时的紧张。在很多次扶贫活动中,魏文斌曾经亲眼看到基层眼科医生的严重缺乏,诊疗能力非常有限;也曾亲眼目睹了有很多贫困眼疾患者,根本走不出大山去求医,只得在等待中渐渐失去光明。

  “只有在全国培养更多的眼科医生,才能为更多的眼病患者守护光明。”为此,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基层培养眼科人才的事业上来。

  为了把同仁医院的经验传播给更多的同行,26年来,他将工作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整理,主编了19本专著:《眼科手术操作与技巧》、《眼底病诊断与治疗》、《同仁眼科医生手术笔记》……这些书全部以临床实用为中心,易懂易学,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如今,由他主编的涉及眼科多个专业的《同仁眼科系列图谱》丛书即将出齐,这套丛书共7本,图文并茂,按照“口袋书”的标准设计编排,方便基层医生随时随地拿出来参考。他还自费万余元购买了10套丛书,送给北大荒、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的医院。

  这些年,除了在自己任教的首都医科大学讲课、带研究生,外出讲课、义诊是魏文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贵州、安徽、江西、山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甘肃……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短 评

  郭 强

  “好医生”的诠释

  魏文斌的一篇演讲报告题目是《好医生——我的梦想》。从医26年来,他这样对“好医生”做出诠释——

  一名好医生一定是对患者充满感情的。带着这种感情,他才能日出门诊达到十二三个小时,才能为了不耽误给患者看病的时间而尽量少喝水,才能想办法为患者尽可能节省花费。

  一名好医生一定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有了这样的追求,他才能够安心于门诊、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才能够选择艰苦的专业、干最累的工作,才能够不断挑战传统的“禁区”而在视网膜脱离手术、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手术上成为顶尖专家。

  一名好医生一定是心无杂念、唯有患者的。进入这样纯粹的境界,他才能为攻克疑难杂症不怕冒个人名誉损失的风险,才能把大量时间放在临床、用于患者而放弃当学科带头人,才能把自己精湛的技艺无私地向更多的人传授,才能致力于为医疗落后地区义务培养出更多的好医生……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我们从魏文斌从医26年来为国分忧、为社会尽责、为民服务的行为中,看到了一个“好医生”的风骨。

  (原标题:【时代先锋】为患者守护光明的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收入分配改革重要内容因垄断业反对夭折
  • 体育英超-争议判罚不断 曼联3-2胜9人切尔西
  • 娱乐张馨予维权上诉 被告称其形象本就不良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白色iPad mini上线20分钟被预定一空
  • 博客中国太太:外国男人娶我一点都不亏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业内人谈大学排行:部分高校花钱买名次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