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每天消失百个村落”孰之过?

2012年10月29日05:59  工人日报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日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时下,各地的城镇化、旅游开发非常迅猛,这本是值得推崇的好事。可由于有的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操作失当,理解简单化,还是带来了不少发展隐患。比如有的地方旅游发展陷入了急功近利思维,只顾赚钱,忽视了文化和生态建设,让村落文化遭到巨大毁灭。还有的地方官员热衷于将城镇化当做政绩工程、“造城运动”,缺乏对农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新城镇建起来了,兜里有钱了,农村村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却受到毁灭性摧残。

  村落是积累数千年而形成的发展风貌,富有文化底蕴、历史底蕴,有的村落还是重大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件的见证者,是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比如山西平陆的地窨院,是在黄土地上挖掘出来的居住空间,是由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而来的,“地窨院已经流传了4000多年,是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说它们是活着的文物和活化石都不为过。而今消失殆尽,这是一个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文化损失。深而言之,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幸福指数,如今,群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和历史家园受到了破坏。我们付出的代价还是有点高,我们的精神损失还是有点大。

  想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水污染,已经让很多地方的发展成为“负发展”、“得不偿失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灾难。如果当下的村落仍然大量流失,就算是我们的城镇化和旅游战略,能得到推进,但让文化承受了巨大损失,谁能说这种冒进的发展不是一种“失衡的经济战略”、“粗鲁发展观”呢?没有了文化底蕴支撑的发展,更容易成为“没有根基的经济发展大厦”,隐藏着很多危机,信仰缺失、温情流失、生态断裂等。这些话绝非虚妄。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城镇化和旅游战略一定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实事求是,要有扎实的文化发展和生态发展意识,在发展战略踏实推进的同时,也让农村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包容历史文化生态和村落生态,让“生态”在时间中自己改善自己。其次,各地应树立前瞻性的村落文化保护意识,制定科学的保护标准和名录,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要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和确认标准,尽快选定首批名录”。相关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都静下心来,下大力气,不急不躁,就像保护文物一样,让典型村落得到最大化保护,让科学发展观得到扎实的贯彻。

  (原标题:【言论】“每天消失百个村落”孰之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收入分配改革重要内容因垄断业反对夭折
  • 体育英超-争议判罚不断 曼联3-2胜9人切尔西
  • 娱乐张馨予维权上诉 被告称其形象本就不良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白色iPad mini上线20分钟被预定一空
  • 博客中国太太:外国男人娶我一点都不亏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业内人谈大学排行:部分高校花钱买名次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