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能忘记“言为心声”

2012年10月29日06:59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伍斌)“当代作曲家应该让人听到什么? ”近日,上海交响乐团为迈入90岁的朱践耳举行的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在作曲专业和演出界的议论和思考余波未平。上周末,一众作曲、音乐理论界专家汇聚上交展开研讨。他们指出,朱践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式的创作,对时下充满浮躁气,甚至不乏山寨创作的当代作曲界,提供了一个辨识和反思的角度,即作曲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忘记“言为心声”,都要坚守精神的高贵。

  感人作品要的不仅仅是声音

  上音副院长杨燕迪教授说:“现在很多创作仅仅是为音乐而音乐,表达的内容连创作者自己都不清楚。朱先生的创作相当于一面镜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他的创作都是有内容的、吐露心声的。听黄晓同先生说,他和朱先生都是在苏联留学过的,我也把肖斯塔科维奇全集又听了一遍,我认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中即便是弱一点的那些作品,也没有为了创作而创作、为了声音而声音,这是苏联音乐留下的宝贵遗产。也许正因如此,德奥意在二十世纪全部倒向先锋派试探性实验时,苏联在创作中基本都保持这样的风格,包括如今最杰出的先锋派女作曲家古拜杜丽娜也依然 ‘言之有物’。我们鼓励对音乐的技术创新,但一部感人的作品中能听到的绝不仅仅是声音,还要听到表达。 ”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朱世瑞说,他看到一本专业音乐刊物上的头条文章叫“寻找声音的本质”,觉得问题不少。一个作曲家创作的核心意义竟然成了 “寻找声音的本质”,对此,他极其不能认同。 “(音乐)声音的本质,难道只是物理的声音吗?不是!最重要的是情感,感动人,感动生活,这才是本质。我认为朱先生的音乐会回答了这个问题。音乐人追求的不是物理上的本质,是反映心灵灵魂的状态。我在朱先生的音乐会中听到并感受到了。 ”

  庸俗创作泛滥,精神高贵可贵

  与会专家指出,当今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底线已经被攻破,表现在作品上,把创新庸俗化和泡沫化,用朱世瑞教授的话说,“过快过多的创作,导致了大量山寨创作。 ”

  上音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教授认为,朱先生的创作是把心掏给大家。如果中国的音乐家要分级代,那么这第三代的声音包含了什么?朱先生的“声音”中不仅仅包括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感,还不放弃对“个人声音”的追求。他创作表达出的思想性,他这代作曲家对音乐美学传统的坚持,对于代表自己声音的创作个性的回归,对接触西方现代技法比较多的当代音乐人是非常有启示的。

  著名作曲家奚其明说,朱先生的音乐会让他“看到一个探索者,一个慈祥老人的形象”,他认为,“朱先生的音乐体现了一种贵族气质。我感觉他每部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有一种追求,他身怀着最先进的技术,却始终追求着精神式的高贵。我认为,中国当下文化中真正的贵族气质极其缺失,但是在朱先生的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得到,就像他的一部作品的名称《玉》一样,始终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在他的作品中体现。这台音乐会对我的启示就是,写什么都不能俗气。为什么大家喜欢朱践耳先生的作品?因为高贵。 ”

  (原标题:创作不能忘记“言为心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收入分配改革重要内容因垄断业反对夭折
  • 体育英超-争议判罚不断 曼联3-2胜9人切尔西
  • 娱乐张馨予维权上诉 被告称其形象本就不良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白色iPad mini上线20分钟被预定一空
  • 博客中国太太:外国男人娶我一点都不亏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业内人谈大学排行:部分高校花钱买名次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