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于文静林晖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盛世兴水的伟大实践,我国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成为华美乐章的主旋律。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村民魏巧珍家用上自来水已经一年半了。得益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通水的那天,祖祖辈辈视水如命的村民放起鞭炮,在水管上系上红绳。
魏巧珍家的变化是我国水利发展惠民生的缩影。十年来,我国解决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
百姓利益放心间,一枝一叶总关情。十年来,我国建成各类供水工程近百万处,大规模开展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发展农村水电,基本解决无电乡村用电问题。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护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我国努力构筑防汛钢铁长城,因灾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1.17万亿元。
今年8月8日凌晨,台风“海葵”在浙江省象山县登陆,最高风力14级以上,这样一个破坏力惊人的台风在人口稠密地区没有造成一人伤亡。而56年前的8月,在象山登陆的另一场台风,在该县造成3400人死亡。
同样的台风,结果大相径庭,最大原因是抗御台风能力提升。十年来,我国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初步建成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十年来,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加快。以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工程措施和防汛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同时,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不断完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将逐步形成,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能力增强,污水处理回用、雨洪水利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
十年来,全国新增供水能力600多亿立方米,总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确保了粮食主产区生产安全以及缺水地区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要。
十年来,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22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1,实现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
十年来,我国大力恢复绿水青山。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保水6600亿立方米,相当于17个三峡水库的库容量;全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黄土高原长城沿线风沙区遏制了“沙进人退”势头;基本完成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任务;实现黄河连续13年不断流。
十年来,直面体制不顺、主体缺位等制度性难题,全国共建立乡镇或流域水利站2.6万个,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7.8万个,以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队伍“三驾马车”为主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根据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防洪排涝和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以及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原标题:-标题--> 谱写“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