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岂止在重阳?

2012年10月29日07: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敬老岂止在重阳?

  微言天下

  栏目主持/周睿鸣@雷蒙德德在莞城#敬老的方式#围观指数:687870

  【事件】

  上周二适逢农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早前一天,记者在南城第一国际附近展开随机采访,过半受访者表示:无法回家陪父母过重阳节,其中以父母在老家的新莞人为主,理由多为“工作太忙,抽不开身”。

  即便是跟儿女们一起过了重阳节,老人们也并不一定能从中品到幸福的滋味。节前的那个周末,家住莞城的75岁老人张建勋的儿女回到了家。然而他们到了之后就围成一桌打起了麻将。饭桌上,儿女们各自聊着自己的工作,酒足饭饱之后,儿女们有的说和朋友有约,有的说要加班,纷纷走了。张建勋和老伴叹气:“又和上回‘十一’一样!”

  市民政局老龄办主任李钰珍认为:“并不是一定要到重阳节才去陪老人,应该把每天都当成重阳节,把每个月都当成敬老月。”她还提到:“陪老人不仅仅是形式,更应该注重内容。”

  【声音】

  网友:想想看,突击式献爱心你自己能接受吗?如果不能就不要去做,想办法改改。

  网友:谁都会老,送礼、探望只是一种形式,承载的感情不能丢,否则就成了作秀。

  网友:替老人说句:别只在重阳节回来看我!

  【观点】

  谈到重阳节,我要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则发生在东莞以外的新闻:说的是重阳节当天,走进合肥市某老年公寓的志愿者数量发生了井喷,有老人在一波又一波志愿者“爱的奉献”之后竟被洗脚7次。这让人有些忍俊不禁,却又哭笑不得。

  我想,这就是网友口诛笔伐的形式主义。难道,只有在重阳节这天被志愿者洗过的脚才能给老人传递幸福与关爱?

  因此,我非常赞同李钰珍的观点:一是应把每天都当成重阳节;二是在陪伴老人时,应当注意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我想加上一点——换位思考。具体地说,这一思路并不是要求年轻人绞尽脑汁,琢磨给老人带什么礼物、送什么佳品,它的核心在于:假使我今天就迈进迟暮之年,我希望得到什么?

  这换位思考的结果之一便是,我们不想听到所谓“工作太忙,抽不开身”的借口。

  不少媒体曾转载过这样一笔账:假如父母再活30年,年轻人平均每年回家1次,那么只剩30来次了。每次5天,抛去和朋友聚会、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一年中真正能陪父母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30年总共不及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

  这道被称为“史上最心酸的计算题”常常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个案:面对生命笃定进入倒计时或处在弥留之际的父母,年轻人在病床前方才追悔莫及,嗟叹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

  悲情时刻,又有谁会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抽不开身”?所以,借口只是让自己变得冠冕堂皇——时间分配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缘何工作天生享有至高无上的优先级,又从不会受到质疑与挑战?

  结果之二则是,我们应当学着进入老人的精神世界。无论年轻人与老人的空间距离有多远,从独立生活开始,前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就或多或少地离开了后者曾铺就的轨道,走出一条新路。

  如果年轻人想要直达老人的内心深处,就必然要重新了解:老人在想什么?什么是老人希望看到与得到的?我们又该通过何种形式,实实在在地达到上述目标?一种可能的答案是:老人并不是从年轻人的礼物与在场中品尝幸福——一声问候,随时开怀,随处解忧,倒是更能成为破解良方。

  总之,年轻人要设身处地地为老人着想。在这一前提下,时间、地点、形式与物质馈赠都不会是关爱的核心——就看你能不能把老人放在心上。

  (原标题:敬老岂止在重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收入分配改革重要内容因垄断业反对夭折
  • 体育英超-争议判罚不断 曼联3-2胜9人切尔西
  • 娱乐张馨予维权上诉 被告称其形象本就不良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白色iPad mini上线20分钟被预定一空
  • 博客中国太太:外国男人娶我一点都不亏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业内人谈大学排行:部分高校花钱买名次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