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启动了“爱心水窖”建设工程,每年要建设40万件,到2015年建成160万件,以此扭转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局面。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团云南省委、云南青基会再次发起“共青团希望水窖”援建行动,成为云南“爱心水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记者发稿前,云南已新建“共青团希望水窖”112口,希望水池4个,引水工程1个,资金422602元。
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由于云南的主要缺水形式是工程性缺水,为此从2010年以来,云南在全省实施了“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建成小水窖190万件,解决了31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340多万亩农田的抗旱保苗用水问题,在抗击连续4年严重干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云南省还有70%以上的农业人口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集中供水保障率低。近年来的连续干旱,进一步加剧了山区农民的饮水困难。在全国和云南省饮水安全规划覆盖范围之外,仍有500多万山区、半山区贫困农民存在严重的饮水用水困难,开展山区“爱心水窖”建设,显得迫切和紧要。
记者从采访中获悉,从2010年以来,“共青团希望水窖”的援建行动就一直没有停过。
“在云南共青团历史上,2010年是我们接受全国共青团系统捐款最多的一年,是大兴‘共青团希望水窖’援建工程、资助困难学生最多的一年。”团云南省委的一位负责人说,在“青春彩云南·抗旱齐行动”的旗帜下,抗旱救灾、志愿服务、节水节能等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征得各捐助单位同意,将70%的捐款用于实施“共青团希望水窖(池、井)”等小水利工程援建项目,30%的捐款用于资助因旱致贫家庭的大中小学生“润苗行动”。
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共青团希望水窖”建设项目以整村推进、重点实施的方式在全省16个州(市)74个县(市、区)151个乡(镇)340个村委会708个村民小组实施,截至2010年年底,已援建“共青团希望水窖”16004口、水池223口、水井38口、引水工程22个,耗资821315元;“润苗行动”使全省92个县(市、区)重灾家庭大中小学生27278名得到资助,其中中小学生每人一次性资助500元,大学生每人一次性资助2000元。
杨光义是云南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富宁县木央镇木宋村的村民,2010年,云南百年未遇的大旱,使他不得不“举家”外出务工,“逃离”家乡干裂的土地。
然而,不久,团云南省委启动的“共青团希望水窖”开始在村里实施。4个月后,一个30立方米的小水窖建成并蓄满水。“这下好了,我可以安心出去打工啦。”杨光义说。
旱情发生后,团云南省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要求各级团组织有序组织灾区广大青年外出务工,变消极抗旱为积极发展,帮助灾区群众寻找增收渠道,力求做到减产不减收。团省委通过动员省青联、省青企协委员为受灾群众开发和提供工作岗位等方式,帮助灾区群众寻找务工岗位,加快推动灾区劳务输出。
与此同时,团省委还加强了对灾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结合团中央开展的订单式培训,组织开展核桃种植等专业技术培训活动,把旱灾损失减到最小。团云南省委还计划今年筹集资金,在全省援建“希望节水工程林”1万亩。首片共青团“希望节水工程林”援建工作已在昆明市晋宁县东大河湿地公园正式实施。
据悉,团云南省委开展的这些活动中,直接受益的群众、学生达数十万人,直接参与抗旱活动上百万人,间接影响的人群上千万。其中,在大旱期间,20多万青年志愿者、3300多支共青团抗旱送水突击队投身抗旱救灾中,为灾区群众送去的饮用水有2.7万吨。
共青团在抗旱救灾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3000多支队伍,20多万人,是不可以用金钱去计算的。它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动员那么多的青年,组织那么多的突击队,到抗旱救灾工作一线直接作贡献,这是无价的。”云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说,“我们不是从简单的数字来看,而是应该作为抗旱救灾的典范来看,不仅共产党,还有共青团、青年志愿者活跃在抗旱救灾工作中。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洒下的汗水,我们感到很欣慰。在这场百年不遇的重大旱灾面前,通过各方努力,云南没有一个群众因为旱灾干渴,没有一个群众因为旱灾饥饿。在这其中,共青团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原标题:“共青团希望水窖”润泽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