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八大记者基层行——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吹”出来的璀璨未来(图)

2012年11月14日03:19  山西新闻网

  

  玻璃器皿的后期加工需要一丝不苟。

  冯文战/图

  光彩照人、璀璨夺目的风灯、酒具,色彩斑斓、富丽豪华的烛台、水烟壶;大到1米高的一对龙凤花瓶,小到手指长的晶莹剔透的小酒杯……精美的玻璃艺术品原来是人工“吹”出来的!11月10日,记者在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领略了美丽背后不为人所知的生产过程。

  进入头一道制作工序车间,火光映照之处,土旧的窑炉、简单的工具、专注的工人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在1500℃的高温下,用石英砂、硒粉、氧化铵等各种原料配好的玻璃熔料,在吹管前端被工人玩转,很快玻璃熔料就融化、变软,然后只见一名工人手持一根长1.5米、用无缝钢管制成的吹管看似简单地吹气,一个高脚杯的雏形就显现在面前。

  在后加工车间,刻花、贴花、描金、堆花、描花、喷色、蒙砂、酸洗、堆釉,工人师傅们一丝不苟。一个平常的玻璃瓶在工匠的手中逐渐变得绚丽多彩。

  “纯手工打造的玻璃制品最讲究‘认真’两个字,因此我们把‘专注细节、追求完美’作为厂训。”该公司副总经理赵忠信告诉记者,看似普通平常的玻璃瓶,也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成型,有的玻璃制品则要经过30多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原本冰冷而又坚硬的玻璃才会拥有它们特有的灵魂和生命。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年出口额占到全国玻璃器皿出口额的22.1%,是“中国玻璃器皿之都”。

  红海玻璃有限公司建厂于1953年,是祁县的玻璃器皿行业里的“老字号”。

  该公司目前已自主研发出茶具、酒具、花瓶、风灯、烛台、杂件六大系列、2000余种玻璃制品,产品出口到中东、中亚、东南亚、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2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今年4月28日,该公司启动了总投资3.5亿元的“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项目,该项目是祁县打造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的经典之作。预计明年9月,该文化艺术园的局部就可对游客开放。

  本报记者张晓华 冯文战

  (原标题:喜迎十八大记者基层行——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吹”出来的璀璨未来(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新一届政治局常委15日与记者见面
  • 体育NBA全明星票选名单出炉:热火5将 火箭4人
  • 娱乐央视王志安否认停职 曾为虐童者辩护
  • 财经油价下调窗口今日开启 明晨或下调
  • 科技京东证实完成新一轮融资 估值72.5亿美元
  • 博客黑龙江鹤岗暴雪(图) 揭秘日本剩女生活
  • 读书悄然隐身: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女叛徒
  • 教育为当北大硕士连考9年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男童在广州地铁车厢当众大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