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破解“钱学森之问”

2012年11月14日06:39  正义网-检察日报

  毛建国

  中南大学的刘路,因为破解世界数学难题而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韶关学院也出了个类似学生。该校大四男生王骁威,也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可王骁威英语并不好,四级还未过;由于偏科,考研也无望(11月12日《南方都市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应该追问教育体制,还应该追思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态度。记得当初刘路被评为“最年轻教授”,有人说,类似刘路破解的“西塔潘猜想”,其实在数学上类似水平的猜想很多,媒体不要捧杀刘路。但不管如何,一个年轻人能够攻克世界难题,大体证明了他的能力。而且就现实而言,对年轻人“棒杀”多于“捧杀”。同样,王骁威能够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并且论文被国际数论界的最高学术期刊《数论杂志》收录,这大致能够体现王骁威的水平,他也需要一个适合成长的空间。

  可现在,这个空间对于王骁威来说,显得很渺茫。据称,在向国际期刊投稿之前,王骁威曾向国内数学权威杂志社投稿,但第二天就被退稿了。学术论文不比其他文章,存在一个“仁者见仁”的主观认识。学术论文具有一定客观性,是金子总应该闪光的。或许如国内某数学专业学术期刊编辑所说,“由于数论这一分支非常狭窄,国内研究这一方面的专家又不多”。但第二天就退稿,似乎轻率了一点——如果是一个知名教授的投稿,也会这么轻率吗?

  这里大致可以看出,我们对“小荷”的态度。而据韶关学院党委书记曾峥教授介绍,“我们学校目前还不招研究生,也无法保送他去其他名校。”由于偏科,王骁威不可能考上研究生,而学校又没有保送资格,这个好苗子很可能就此毁掉了。

  应该感谢《数论杂志》,是他们给了王骁威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一方面,我们都在苦苦求索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另一方面,好不容易有几个“小荷”,却只能靠国外期刊发现。也许未来的学习机会,也只能靠国外高校提供。总是等着国外帮助我们解答“钱学森之问”,我们能够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吗?

  或许王骁威未来成为不了一个“杰出人才”,但现在,他最起码表现出了一个成为“杰出人才”的迹象。人才投资不是其他,那种投资一个成功一个的商业思路,不适合于人才培养。或许人才投资十个,只能冒出一两个,但能够冒出一两个就是成功。因此,我们应该给王骁威这样的“学术小荷”一片天空。刘路的成功和幸运,激发了王骁威的科学兴趣;给王骁威一个机会,也会激励其他年轻人。现在不是有保送制度,不是有破格录取吗?这个制度不用在王骁威这样的“小荷”身上,又该用在哪里?“钱学森之问”只能通过完善学术制度破解,舍此,别无他路。

  (原标题:用制度破解“钱学森之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新一届政治局常委15日与记者见面
  • 体育NBA全明星票选名单出炉:热火5将 火箭4人
  • 娱乐央视王志安否认停职 曾为虐童者辩护
  • 财经油价下调窗口今日开启 明晨或下调
  • 科技京东证实完成新一轮融资 估值72.5亿美元
  • 博客黑龙江鹤岗暴雪(图) 揭秘日本剩女生活
  • 读书悄然隐身: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女叛徒
  • 教育为当北大硕士连考9年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男童在广州地铁车厢当众大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