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真相从不会因“辩护”而神伤

2012年11月14日06:39  成都商报

  □邓海建 江苏

  网上传言称央视评论员王志安因替虐童事件“辩护”而被停职。据内部人士透露,前几天确有王志安被停职消息传出,台内要求评论部对王志安做出处理,但具体处理决定官方并未公布。12日晚间,王志安发微博否认此事。

  时隔月余,沸沸扬扬的虐童事件终于从道德谴责归于法律探讨。那些恨不得千刀万剐的声音、情绪激昂又血脉贲张的面孔,或许有了理性对话的可能。就在前两天,大部分专家学者对浙江检方“暂不批捕”予以肯定,认为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肇事人的行为入刑确实有些牵强。至于王志安,无论其所在部门迫于民意而有怎样的反应,也无论这些传闻是真是假,其微博曾经在浩瀚的舆论海洋激起轩然大波已是不争的事实。事情其实很简单:10月,浙江温岭幼师虐童案受到社会关注,虐童幼师颜艳红更是受到各界批判;10月29日,王志安在微博上发文表示不能单看照片,希望大家能通过细节抵达真相,譬如倒立在垃圾桶里的孩子是被“放进去”而不是“扔进去的”等。这一举动遭网友炮轰,批评谴责声不断。

  舆论成熟与否、公意理性与否,此事可谓微妙的节点。公众的表达是良善且入情入理的,而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的碎片化传播,确实也有意无意放大了一些客观的误读:一者,身为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在虐童事件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可能与公众殊异吗?退一万步,即便从智商上说,以当事人身份而言,会愚笨到在实名微博上公开鼓噪一种悖逆人伦纲常的价值观?二者,其微博多次提到“无意于为当事人辩护”,潜台词是想在论辩前提上与公众达成一致,即虐童可耻、虐童有罪。遗憾的是,没人关心或在乎这个“前提”,反而以细节推断其居心,诛心论盛行。这正是“微传播”造成的断裂与失衡。

  回头再看王志安事件:子非鱼,当然无法揣测其真正价值立场,但究其“石破天惊”的几条微博而言,谁说不可能是另一面的真相?但在喧嚣的一边倒的声音里,我们有包容并聆听、辨析并对话的肚量吗?是的,因为当事人披露的“事实”可能颠覆了我们的假想,于是没人愿意听其“由细节抵达真相”的论辩。另一种现象其实更令人警觉、后怕:虐童事件后,将主角极端丑化并臆断细节的,反倒俘获一众“民意”。

  历史上的真相,从来不会因为所谓“辩护”而黯然神伤。相反,“辩护”是真相更直抵人心的必要程序。

  (原标题:事实真相从不会因“辩护”而神伤)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新一届政治局常委15日与记者见面
  • 体育NBA全明星票选名单出炉:热火5将 火箭4人
  • 娱乐央视王志安否认停职 曾为虐童者辩护
  • 财经油价下调窗口今日开启 明晨或下调
  • 科技京东证实完成新一轮融资 估值72.5亿美元
  • 博客黑龙江鹤岗暴雪(图) 揭秘日本剩女生活
  • 读书悄然隐身: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女叛徒
  • 教育为当北大硕士连考9年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男童在广州地铁车厢当众大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