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也是深圳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2012年11月14日07:39  晶报 微博

   十八大晶报报道组/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

   上个月,深圳市市长许勤在政府首次环境形势分析会上表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深圳绝不会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对城市长远发展负责,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位居民负责!”

   案例

   自测PM2.5:

   一名记者的环保实践

   作为2012年深圳“市民环保奖”获得者之一,晶报记者王志明的想法很简单:“停止抱怨,从自己开始改变!”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晶报报道,让PM2.5从一个夹着英文和数字的专业名词,变成了深圳市民耳熟能详的大众用语。平常习惯绿色出行的他,总是随身携带监测仪,随时随地把最新测得的数据发表在微博上,呼吁每一个人为环保做出自己的努力。

   热衷环保

   从身边小事做起

   在王志明的生活中,“节能环保”无处不在:自家喝完的矿泉水瓶子收集起来,冲凉前放出的凉水接在脸盆里留着用,他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垃圾分类桶”,将家里的报纸、塑料、金属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每次出行他总是优先选择公交和地铁,尽量少开车。

   从去年开始,PM2.5这个词逐渐为人关注,细心的王志明发现,深圳市此前却并没有针对PM2.5的监测数据可查,不少市民对PM2.5为何物更是一无所知。潜心研究并咨询市人居委后,王志明了解到,原来深圳市早在大运会之前就展开了对PM2.5的监测,但因当时尚没有国家标准,这些监测数据仅用作科研,“不便”对外公布。

   没有数据

   想法设法自己测

   官方“不便”公布,老百姓却想知道这个监测数据,那为什么不能自己去测一测?

   抱着试试的心态,王志明开始到处寻找PM2.5监测仪。由于当时国家环保部并不推崇民间自行监测PM2.5,尽管他得到了市人居委的支持,但当时国内的确没有批量生产PM2.5监测机器的企业。市面上有国外进口的器械在售,但售价高昂,且体积庞大,携带非常不便。

   为了找到一台便携式监测仪,王志明开始到处托熟人找朋友,其间也受到不少冷遇。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网上找到深圳一家名为塞纳威的环境科技公司,据说该公司正在生产一款便携式PM2.5监测仪。兴冲冲地找到这家公司后,王志明发现该产品尚未开始量产,还处于研发阶段,但精诚所至,他的背包里从此多了一台借来的监测仪。

   首开范例

   媒体人自主监测PM2.5

   从2011年12月27日开始,王志明便带着这台监测仪走进各区的大街小巷,测出PM2.5数据并通过微博实时发布,同时比较汽车尾气、吸烟、工地扬尘、厨房油烟对PM2.5的影响。他还在《晶报》上连续推出70余篇“晶报PM2.5系列”报道,向市民传递着PM2.5的源头、规律、危害与防范等相关知识。由此,王志明成为全国首个坚持自主监测PM2.5的媒体记者。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官方对PM2.5也渐渐不再讳谈,而是开始公开讨论,甚至发布数字。今年3月,深圳市人居委开始对外公布深圳18个环境质量监测站的PM2.5逐小时值和24小时滑动值。

   王志明说,在推广环保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不少尴尬:“很多人说支持环保,但仅限于在自己家中贯彻,但一到了公共领域,环保意识就放松了,乱扔垃圾、浪费资源。”他认为,生态文明的意识应该从娃娃抓起,只有每一个人都从身边小事做起,水清天蓝的时光才不难到来。

   分析

   公民环保意识仍需加强引导

   王志明经历的尴尬,并非偶然。2000年在梅林一村轰轰烈烈展开的垃圾分类试验,除了资金短缺及市政设施不配套外,因众多业主认知程度不高,试验最终搁浅。深圳市环保处有关负责人就此坦言,深圳垃圾分类的道路还很长,其与市民素养、环保意识密不可分,也需法制环境的有力支持。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尹魁浩认为,深圳年轻人比较多,环保意识在国内而言“尚属不错”,但政府部门依然应该加强引导市民文明意识的形成。尹魁浩表示,在公众普遍的文明意识、知识水平不是太高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更加明确如何正确引导,更加有效地进行公民行为意识的普及和教育。

   寻找生态文明与消费需求平衡点

   近年来,随着环保、生态等理念逐步成为共识,虽然面临土地、能源等等资源紧缺,深圳依然设置生态控制线作为“高压线”,还出台了全国首部建筑节能法规,推行深国Ⅲ汽油等等,启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何凌燕就此表示,不可否认,不少影响生态文明的问题如汽车尾气污染等依然存在,有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会与市民的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比如我们提倡环保少用车,但用车又能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关键就是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何凌燕认为,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比如“限塑令”实行以来,深圳各大超市使用塑料袋的次数逐年减少。带上环保袋逛超市,已经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习惯;空调设置在25.5℃,减少空耗能源等等。

   生态“铁线”亟须长效管理机制

   提到个人该如何投身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叶有华认为,建设城市生态文明,需要建立起生态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优化生态结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全市土地约49%划入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铁线”管理。但实际上,有不少原住民对于生态控制线的划分存在异议,认为有些片区被纳入其中是“吞了老祖宗的地”。今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委起草了《进一步规范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实施意见(草案)》,并在深圳政府在线和规土委官网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其思路就是以引导社区整体转型为方向,以社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平台,统筹解决线内社区发展问题。

  (原标题:环境也是深圳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新一届政治局常委15日与记者见面
  • 体育NBA全明星票选名单出炉:热火5将 火箭4人
  • 娱乐央视王志安否认停职 曾为虐童者辩护
  • 财经油价下调窗口今日开启 明晨或下调
  • 科技京东证实完成新一轮融资 估值72.5亿美元
  • 博客黑龙江鹤岗暴雪(图) 揭秘日本剩女生活
  • 读书悄然隐身: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女叛徒
  • 教育为当北大硕士连考9年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男童在广州地铁车厢当众大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