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口南姜社区四川人多 怀揣发财梦来到青岛

2012年11月14日11:40  半岛都市报

  

  下午三点,冬日的暖阳照进180元一个月租来的冰冷小屋。43岁的袁大姐操着四川口音,招呼9岁的儿子卿龙坐下,“喝口水,别老乱跑。”每天,她丈夫都出海打鱼,她的任务是去海边拾“小海鲜”来卖。来青岛6年了,她说自己都习惯了。11月11日,城市信报记者来到崂山最大的村庄——沙子口南姜社区。6500人,有3000多人是四川来的渔民。10多年前,他们陆续接过了本地渔民的渔网。最早一批渔民,曾赚到过大钱,还回到四川大山中的老家,盖起了小楼。年轻人都很羡慕,等他们赶到这里时却发现,随着近海无鱼加剧,出海打鱼开始赔本。现如今他们依然坚守在渔船上,对他们而言,最大的盼头是让孩子走出大山,能在青岛上学、扎根。

  探访6成房子被四川人租住

  11月11日是星期日,下午两点多,记者来到南姜社区,想找当地村民了解一下他们眼中的四川渔民。

  然而记者在海边转了一圈,遇到的渔民却都是四川来的。在一处破旧的厂房中,记者见到了一位昔日的本地渔民,60岁的王广尧老人。他是地道的南姜人,过去年轻时也曾出海打鱼。后来上了岁数,加上越来越多的“小四川”开始出海,他也退居二线。

  “这一片旧厂房,原本是崂山区钓鱼协会的仓库。后来换了地址,也就低价租给四川渔民了。他们也不容易,这里的每一间小平房,租给他们,租金一般是150元到180元一个月。”记者随后在村里走访时发现,目前留在村中的本地人,基本上都是老人。除了这些低矮平房,很多当地民居的房屋也被四川渔民租下来,渔网与腥味到处都是。

  家住村东的一位刘大爷,今年七十多岁了。记者咨询他为啥难见本地的年轻渔民,他说:“现在俺这的年轻人,宁肯出去打工也不出海了,嫌累,还是四川渔民肯吃苦。现在打鱼就靠他们,这不村里得有6成房子是他们租下来的。”

  讲述怀揣发财梦来到青岛

  记者从沙子口街道办了解到,南姜社区是崂山方圆20公里内最大的村庄。也一直是沙子口有名的渔村,很多市民买海鲜就冲着这里来。然而这里的船老大都来自四川 。南姜3000多人的川村是咋形成的?

  今年43岁的袁大姐解开了记者的疑惑。“我们都是住在四川大山里的人。2000年开始,一些乡亲开始一块结伴来青岛。当时都没见过海 ,觉得当渔民很刺激很有意思,还能赚钱。来的人越来越多,还真有赚钱的。大概在2004年、2005年左右,第一批来青岛的渔民回家了。听说那时候鱼多钱好挣,一年能赚六七万元。他们在村里自己盖起了二层小楼,我记得当时连村长见了都羡慕得很。我们那里很穷,所以大家都很动心。”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2006年,37岁的她和丈夫狠心买了火车票,带着儿子来到青岛。丈夫能吃苦,很快学会了打鱼。头两年,两口子每年能攒两三万元,他们也租了一间大点的房子。如今孩子上三年级了,开销越来越大,可海里的鱼却越来越少。于是他们改租了一间180元/月的“仓库”住了下来。

  (原标题:沙子口南姜社区四川人多 怀揣发财梦来到青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新一届政治局常委15日与记者见面
  • 体育NBA全明星票选名单出炉:热火5将 火箭4人
  • 娱乐姚晨曹郁机场被拍 婚讯曝光新西兰办婚礼
  • 财经企业称又被美国坑:高价购大豆后价格骤降
  • 科技高通市值赶超英特尔:羚羊与大象的赛跑
  • 博客黑龙江鹤岗暴雪(图) 揭秘日本剩女生活
  • 读书尴尬照:蒋介石如何助美国总统选举(图)
  • 教育校园非诚勿扰只要单纯爱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男童在广州地铁车厢当众大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