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为了8000元李三姐讨债路漫漫(图)

2012年11月15日03:18  山西新闻网

  

  11月12日清晨7时,运城绛县。照顾完耄耋之年的母亲,李子洋推开窗户,望着寒风中背着书包渐而走远的儿子,她拢了下鬓角的头发,突感身体极度乏力。

  闻喜县贴吧上的一个求助帖子,揭开了一桩长达6年的讨债史,而李子洋就是这个帖子的女主人公,发帖人是她的女儿李霞(化名)。

  历经6年讨要,运城市闻喜县人民法院也依法判决还款,8000元却仍然如镜花水月。李子洋家中排行老三,熟识她的人半是调侃半是感慨:“李三姐讨债,‘难’字当头。”

  从起初带着孩子讨债,之后的法律诉讼,到今天的麻木,李子洋坦承:“6年讨要,磨灭了热情。”一个讨债故事,演变成一场对道德和人性的考问。

  老实人万元试水人情

  “人家很有本事,也很有钱,要办一个造纸厂,几个月就能办成。人家很快就还我钱,还让我到他厂里管事儿呢……”这句话,王军社生前不止一次念叨,以此来回应家人对他借钱给李建民的埋怨。

  王军社,绛县人,早年在绛县某企业工作。企业倒闭后,2003年,他前往闻喜县东镇,凭借着理发手艺开了一家约十几平方米的小理发店。

  “李建民伯伯是桐城镇峪堡村人,也在东镇居住。我父亲是经过朋友介绍认识的他。”6年前,王军社的女儿李霞还是一名学生,她回忆道。

  闻喜县东镇一带经济繁荣,大中型理发店鳞次栉比,小理发店夹缝生存,生意很不好。王军社做成一桩生意,也就赚三到五元钱。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年间,煤场、玻璃厂、铁矿呈爆发之势,更多善于钻营的人找到了最快捷的致富方式。

  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李子洋和王军社的婚姻也经历了矛盾叠加、离婚分手的巨变。李子洋之后又有一段短暂的婚姻,并育有一子。但王军社没有再婚,李子洋也是单身,用李子洋的话来说:“因为有女儿,两人的关系一直如亲人一般。”王军社没有多余的经济收入,李子洋有份工作,她负担着刚考上大学的女儿的各种费用。

  “当我听说他借给别人一万元,我问他,‘你怎么借给别人那么多钱,你哪来的钱?’他说他省吃俭用攒起来的。”李子洋记忆中的王军社,没什么本事,很单纯,和人打交道实诚,也容易相信别人的话。在她看来,“他过于憨实的性格与现代社会有一点脱节。”

  在当地,很多身家千万的富翁都是走着一条从企业打工开始积累资源最后成就财富的路。王军社外借所有家当一万元,其一位旧友分析:“是他想融入社会、结交社会资源的一个小小尝试。”

  半年后,王军社突发脑溢血,倒在了理发店里。送到医院时,已丧失了意识。李子洋从绛县赶了过去,“他能‘嗯嗯啊啊’地点头,神志清楚,却不能说话。医院说要想治愈,就要用很贵的药,还需要转到大医院。当时已花费了亲人们一万多元,再没有力量负担了。”

  无奈,王军社的哥哥王公社找到了李建民催要还款:“死磨硬缠,李建民给了2000元。再去找,连人影也见不着了,打电话也不接。”

  每一次,躺在床上的王军社都用渴望的目光迎视着讨债进门的父亲和哥哥,但伴随着他们沮丧的神情,他眼睛里的生命之火也一点点熄灭。

  半年后,得不到治疗的王军社,带着遗憾离世。临走,他将那张借条塞到了女儿手中,借条上写有“今借到王军社一万元。2006年7月16日李建民”。

  一万元似乎不多,但就是这点钱,对于王军社来说,是他的命,更是他对人性残存的一丁点希望。

  李三姐走上艰难讨债路

  绛县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借钱不还的都是爷爷。”经此一劫,王军社的父亲常将此话挂在嘴边。

  2007年冬,抚养着两个孩子的李子洋,经济日渐拮据,她不得已踏上了讨债之路。“那个村子很偏僻,桐城镇就在闻喜县城内,峪堡村却距离县城十公里之远,在山腰上,而且当地话也不叫‘峪堡’。”前三次寻找,李子洋每次都是早上6时坐车跑到闻喜县,打听上一整天,最后无功而返。

  第四次,李子洋终于找见了峪堡村,并辗转找到了李建民父母。“他父母拨通了他的电话,我对李建民说,我是王军社的妻子,没说完,他就挂断了电话。之后,电话就再也打不通了。”

  第五次,李子洋找到了峪堡村的村干部,村干部说给协调协调。

  第六次,村干部说李建民去河南打工了,等回来再说。“我每次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看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和未完成学业的孩子,就难过得偷偷哭一顿。”7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料,两个孩子要上学。女儿每年的学费6000余元,连上生活费七八千元,每年一到开学时,李子洋就愁得焦头烂额。

  起初,她还习惯性地拨打那个电话,没人应答,她再呆呆地挂断;然后,机械性地打电话给弟弟妹妹们借钱;最后,那个电话号码逐渐被她忘记。

  2009年7月,暑假期间,李霞不忍看母亲为了她的学费四处求借,上网发帖:“我是一个20岁的女学生,绛县人,今年上大四,家里还有妈妈和弟弟……几年来,妈妈一直在找李建民,却只能见到他父母,他父母的回答永远是他不在家。”“今天是礼拜天,妈妈一大早又要钱去了,她为了养活我和弟弟,不让我们任何一个辍学,愁得瘦的。我真难过极了,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妈妈死活要我把学上完,再过一个月,我和弟弟都要交学费,我知道她又在为学费发愁了。”“李建民伯伯,你如果看到,你见见我们,你如果有经济困难,我们不向你马上要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给,看在我爸爸生前帮过你的情分上,别再躲了,如果你比我家还困难,我们会体谅你!”

  这一份份真情流露的讨债帖子,引发了很多网友的愤怒。他们频繁回帖,表达着对“李建民”的不满和鄙夷。

  一些回帖建议李霞感化欠债人:“孩子,把你帖子上说的话,给他的手机一条一条发短消息,如果他还有良心的话会答复你的!”

  更多的人留下了谴责:“人不能忘本,人家既然帮过你,你呢……我无语,你可能有困难,但你是一个男子汉,而人家是一个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的女人,我们闻喜人希望你站起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哪怕一点一点还,人家毕竟是孤儿寡母,如若不然,你良心能安?”“跟帖人非常之多,有人打来电话支招,还有人说在闻喜县城见过他。而我不知道去了多少次闻喜县城,在街头商铺一家一家问:‘认识李建民吗?’”李子洋说那段“依靠自身”讨债的苦日子,正是家中最为艰难的时刻。

  官司赢了钱还是没踪影

  8000元,在东镇,2006年时可以买一间平房,今天,只能买两平方米大小的地方。6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李子洋却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历经了自我讨债、法律讨债的各种尝试,但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苦不堪言的孤身讨债无果后,2010年初,李子洋代就学的女儿李霞对李建民提起了民事诉讼,要求闻喜县人民法院判令李建民归还余款8000元。

  2010年11月8日,在期盼中李子洋拿到了闻喜县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被告李建民欠原告李霞父亲王军社人民币8000元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因王军社已经病故,其合法继承人李霞有权对该笔债权主张权利,并判决被告李建民在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偿还所欠原告李霞人民币8000元。“开庭时他没有出庭,上诉期也没有上诉。闻喜县人民法院执行庭的人告诉我,他在闻喜县一个物质公司当保管。”李子洋和女儿李霞坚信,李建民本身是具有偿还能力的。法律的公正重新燃起了李子洋的希望,然而,案子却一直没能执行,这再一次将李子洋的希望变成绝望。

  民事判决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是两年,11月8日,在记者提示下,李子洋看了一下判决书,自嘲:“法律讨债也到了尽头!最后一招,就是讨债公司了,可别人都笑我,这点钱,讨债公司都不会接手。”

  于是,对于那8000元,李子洋也不抱什么希望了。也许重要的是因为,她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考上了一家事业单位,儿子也14岁懂事了,家里的日子正一天天好起来。尽管如此,那场讨债的阴霾,乌云般深深影响着这家人对人际对社会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直线下降。觉得好人难做,非但得不到感激,反而有被愚弄了的感觉。”

  与此同时,李霞浏览网络时,还常常会不自觉去关注网络上一些动情的讨债帖。每每看到那些讨债帖,她都会哑然一笑,回想起自己发帖时的青涩,以及那稚嫩的期待。

  诚信的缺口该怎样修复

  三年前,李霞讨债帖后有一条这样的跟帖:“钱真不多,但代表的是一颗良心。曾经的谎言不要纠结,期待真诚的回归!”

  11月3日,在出租车司机的娴熟驾驶中,穿越几个村庄,拐过几条羊肠山路,一座山间小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峪堡村,纯农业村,210户村民,不足千人。在一个巷子口,一户村民不厌其烦地强调了几次:“李建民不在家,你不用找他了,他家里早没人啦,房子塌了,父亲死了,母亲瘫痪在床没人管,就靠一个孙女每天给送饭吃,你问也问不出什么来。”

  当不甘心的记者执意请求其带领着去看望一下老太太时,那位村民借口回到屋里,不再搭理记者。随后的两个小时内,连问数家,村民们都是摇头说不知道李建民家的具体住处。绕遍全村,找到一位年迈的老人,方带领着记者七拐八拐找到了李建民家。

  李建民母亲68岁,身体还算健壮,父亲在外打工。李家院内,5间砖房宽敞明亮。西屋紧锁,但屋内整洁,电器齐备,依稀看出主人不久前清理过。“他几年前就带着老婆和孩子离开家了,我们好几年没有见他,也联系不上他。”老太太很无奈,“儿女大了,真的管不了。”

  有村民透露,李建民目前仍在东镇一个大企业上班。摸索着这点线索,11月4日,在东镇几家钢铁、物流企业,记者在门卫处打听询问,均称厂内无此人。

  记者也在近乎“绝望”中咨询知名律师郭建荣,郭律师称,“由李子洋一案,不难看出,民间个人借贷纠纷,已经游离道德和法律的束缚,而更依赖一种社会人格的尊重和树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闻喜县政协委员,也曾读过李霞的“讨债帖”,他期盼更多的人从生活中看到希望:“夏县局长胡丙申十年打工赚钱还债,闻喜人高锁来坚持6年让人免费搭乘顺风车……我们身边这样的讲诚信的人还有,也很多。真诚一定能回归社会,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做一个真诚的人。”“每每想起父亲借给李建民一万元钱时,对朋友的信任,对未来的憧憬……我就心痛。现实粉碎了他的善良和真诚。母亲讨债几年中,我心底的缺口一点点地在扩张。正是母亲的爱和周围亲人的帮助,以及很多温暖的人性故事,慢慢地修复起我心里的伤痕。”李霞在长大也在成熟,“我只希望李建民伯伯心里的缺口,也能慢慢修复起来。”

  本报记者 高辉

  (原标题:6年为了8000元李三姐讨债路漫漫(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习近平李克强当选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体育赵鹏头槌王大雷失误丢球 国足1-1新西兰
  • 娱乐姚晨曹郁机场被拍 婚讯曝光新西兰办婚礼
  • 财经美报告要求美国会对中国国企投资严查
  • 科技传AMD已聘用小摩探索未来:或作价出售
  • 博客“张贤亮包养情人”真相 吉林大雪(图)
  • 读书尴尬照:蒋介石如何助美国总统选举(图)
  • 教育校园非诚勿扰只要单纯爱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丈夫月薪3千妻子全职称幸福无关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