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每个人都热泪盈眶”

2012年11月15日07:49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陈文

  这不是奥赛作品和上海的第一次邂逅。早在1978年,当时奥赛博物馆尚未成立,此次展出的奥赛珍品中的《收割者的酬劳》等少数几幅画作就曾来到上海,为当时一大批懵懂的年轻画家们完成了一次启蒙。如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施大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依然历历在目,“当时要排两个多小时的队才能进去,每个人到了里面,一点都不夸张,真的都是热泪盈眶。”

  1978年,在法国政府支持下,巴黎总共48家国立博物馆联合筹成了“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来中国两地巡展。3月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再移至当时的上海工业展览馆(即如今的上海展览中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风景画展”作为1949年以来首个在中国展出的大型西方艺术展,为当时长时间信息封闭、创作面貌单一的中国艺术创作群体完成了一次集体补课。

  当时施大畏才28岁,刚进入出版社成为专业画家。他向记者回忆道,那时的展览中心门口,排队排得好长,到了里面,真的很多人看到这些经典作品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施大畏告诉记者,他当时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些世界闻名的大作,为此他还拿着铅笔和本子,先后去了两三次画展,现场临摹了很多画。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简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和施大畏一样,当时许多学习美术的年轻画家和学生们,都如饥似渴地在那次画展中吸收着大量的信息。当时,光是上海一地的展览,就吸引了江浙沪地区美术院校的师生阶梯观摩,展览白天正常展出,夜间则提供给专业院校师生和美协成员现场临摹。当时的这次展览对这群年轻画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施大畏、陈丹青等,都在那次临摹中完成了艺术路程上的一次启蒙。

  在此之后,2004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奥赛博物馆也先后带着一部分馆藏作品来过上海,但大多是印象派的作品。但是,无论哪一次,规模都远远比不上11月16日开始的这次“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施大畏表示,虽然年代已经不同,但依然希望这次的展览可以和当年一样,为美术院校的师生提供临摹的机会,同时,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将当年包括陈丹青在内的那些年轻作家的临摹作品搜集起来做一次展览,也不啻是一次对奥赛和法国现实主义作品的集体致敬。

  (原标题:“34年前,每个人都热泪盈眶”)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习近平李克强当选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体育赵鹏头槌王大雷失误丢球 国足1-1新西兰
  • 娱乐姚晨曹郁机场被拍 婚讯曝光新西兰办婚礼
  • 财经美报告要求美国会对中国国企投资严查
  • 科技传AMD已聘用小摩探索未来:或作价出售
  • 博客“张贤亮包养情人”真相 吉林大雪(图)
  • 读书尴尬照:蒋介石如何助美国总统选举(图)
  • 教育校园非诚勿扰只要单纯爱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丈夫月薪3千妻子全职称幸福无关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