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如“商业化”?

2012年11月15日09:21  山西新闻网

  媒体日前报道,位于重庆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内的川军抗日将领李根固旧居将被改建成“雪茄会所”,引起舆论争议。重庆相关部门在了解情况后叫停了该项目。

  这事件不见得有多显眼,因为与之类似、甚至更严重的事情,这些年我们见得太多了。不久前,拥有63年历史的北影厂拆迁还引来一片哗然。更早的,在北京,“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有200多年历史的晋商会馆、晋翼会馆,梁、林故居遭“维修性拆除”;在上海,历史保护建筑建业里历时三年修缮保护,却变成私家豪宅,引发一轮轮舆论风波。

  说起来,李根固旧居的遭遇还算幸运的,因为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履行了职责,挽回了局面。但于幸运中,我们又不得不感到忧虑。因为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说明其中总有粗暴的“逻辑”在作祟——那就是,“文化”不如“商业化”。

  人们珍视历史建筑,是因为它上面承载着的历史信息,可以代表一时一群体的记忆——这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重视历史建筑,是怕失了它们,也就失去了回忆、了解、反思、继承、发扬的基础和契机。

  而“文化”不如“商业化”,至少能分出三种情况来。

  一种还好些,至少初衷是好的。善意地说,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挣扎,并不鲜见——保护的投入难免有捉襟见肘之时,商业开发为保护补充了资金来源,但最终结果却沦为对历史建筑的破坏——或者是建筑实体上的损毁,或者是建筑所代表的历史精神的断裂。这不能不说是个困局。这个困局建立在好的初衷之上,却因为失去方向,就背离了初衷。

  第二种要刺眼些。这种情况下,人们认同文化,不过更认同经济价值。“文化”成为社会热门后,到“文化”的宝地上掘金的,不乏其人——对这批掘金者来说,不能立即产生金钱利益的文化,算不得好文化,甚至算不得文化。历史建筑也是如此。所以,无论如何要往里面“塞”些买卖。至于它是不是让“文化”变了味,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最严重的,也引起非议最多。当面前将出现真金白银的收益时,“文化”连装门面的壳子都算不上,“商业化”的滚滚洪流,直接就把它当成枯朽挤碎了。所以,处于城市核心区的文保单位成为被偷拆、强拆的重灾区,公共的文化资源变成私人的竞价买卖……

  说到底,我们还是在用简单直接的统计数字、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来解读世界。这种倾向最严重的一部分人,就成了乐于推倒过去的破坏者。

  “文化”不如“商业化”的现实逻辑未改,对于一次次加入“挽救”历史建筑行动的人们来说,所要面对的局面,只会越来越严峻。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于保护历史建筑道理亦然。在一次次“挽救”行动中,舆论的热度和影响只会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至麻木。打破这种局面,需要坚持,更需要从根底上理清对文化和发展的认识,只是不知道,这需要多长的时间?

  

  (原标题:“文化”不如“商业化”?)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习近平李克强当选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体育赵鹏头槌王大雷失误丢球 国足1-1新西兰
  • 娱乐姚晨曹郁机场被拍 婚讯曝光新西兰办婚礼
  • 财经日本专家算账:砸辆丰田损失中国要占6成
  • 科技三星高管称不会效仿HTC与苹果和解
  • 博客“张贤亮包养情人”真相 吉林大雪(图)
  • 读书解放战争:中共五虎上将所辖兵力大排行
  • 教育高富帅研究生入伍参军(图)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丈夫月薪3千妻子全职称幸福无关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