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坚守的秦腔如何吼出一条大道

2012年11月15日09:38  每日甘肃网

   坚守的秦腔如何吼出一条大道

  对于西北的特色剧种——秦腔,百度百科上的描写则是这样的: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11月13日,第六届中国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闭幕展演作品《魏孝文帝》在兰州精彩上演。

  本报记者张子艺马霞

  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西和县,牛郎织女的故事一代代传颂;牛家湾旁云华山下,依然男耕女织,一派祥和。

  在第六届中国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期间,西和县乞巧文化演艺中心编排的《七月七》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宁市戏剧团、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兰州演艺集团的多部作品一起角逐最高奖项。而闭幕展演作品《魏孝文帝》是西和县乞巧文化演艺中心2012年的重点剧目。一直信奉着秦腔就要在田间地头的西和县秦剧团原团长李建超说:“在天水演了四场,场场爆满,我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只要老百姓爱看,只要他们觉得好看,我们就成功了。”

  缺人看大门的都要上台翻跟头

  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生存四处“跑场子”,到新世纪开始培养人才、编创新剧目,只有55人左右的西和县乞巧文化演艺中心,长期演出保留剧目60多场,下乡演出倾团而出,甚至连平素看大门的都得到舞台上翻跟头。同时,西和县秦剧团的一些戏剧世家,也延续了戏剧文化的血脉,一代代传承下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骄傲地站在了聚光灯下。

  但在此期间,甘肃一些地方的秦剧团已经逐渐消失,许多“名角儿”纷纷改行,许多地方只剩下光杆儿团长,凄凉地守着曾经辉煌过的那一屋子戏服,而那些曾经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戏服,也在尘土中逐渐褪了颜色。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很多流行文化的冲击,使秦腔艺术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陕西省戏剧研究院副院长董利森介绍秦腔在陕西地区发展近况时如此说,从1990年之后的近十年中,甘肃的49个秦腔院团不同程度陷入困境,最困难的时候,院团甚至没有钱发工资……没有钱就留不住“角”,没有“角”就排不了好戏,院团就这样恶性循环,陷入生存危机。

  坚守决定编排一台大戏

  这一时期,是秦腔发展最为黯淡的时期,为了赚钱,西和县秦剧团就在陕西周边许多地方“跑场子”。《魏孝文帝》编剧、西和县原副县长包红梅对那段历史记忆很清晰:“县财政每个月给我们60%的工资,剩下的就需要自己解决,我们就像候鸟一样,春天出去,冬天回来。只有出精品才能生存。在外跑场子可以勉强维持住工资,但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于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产生了,请外面的优秀人才,编排一台大戏,一台属于我们自己的大戏。”

  在有着“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西和县,关于乞巧的秦腔题材就这样产生了。

  李建超记得很清楚:“《七月七》编排时,我们外请了导演。冬天很冷,也没有暖气,导演便抱着火炉子看完了我们编排的戏。其实,我们的演员排练、编剧编排,多年来就一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打磨出来的作品并不逊色,2011年,《七月七》荣获2011年甘肃省第三届“红梅杯”大赛一等奖,并获主演一二等奖。那一次,西和县秦剧团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额的一笔奖金——15万元。这15万元对于困窘的剧团,可以说是雪中送炭,用它可以安装一组暖气,这样演员们训练时就不用忍受刺骨的寒风了;可以购买一笔专业照明灯,换下凑合了多年的普通灯泡;甚至可以分给每一个演员改善一下生活。

  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做。“我当时想,这些钱每个人分下来也没多少,不如我们将这些钱作为启动资金,投入到下一部戏的编排中去。”李建超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下一部戏就是《魏孝文帝》。

   困境老剧目无人演新剧目无人创编

  接下来,最难办的,其实是人。李建超的小外孙6岁,从小在戏园子里长大的他喜欢秦腔,看着演员们的身段,他就能模仿的八九不离十。李建超骄傲地说:“这娃看来是个学戏的料。”但是小外孙的爸爸明显不乐意:“一个男孩子,扭扭捏捏地学戏?还是好好学习以后考大学吧。”李建超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每次学校的文艺演出,我都会去看,也会发现很多好苗子,但孩子们听说将来要唱秦腔,就拒绝了,都不愿免费到我们这里来学秦腔唱戏。”

  董利森:“陕西秦腔各院校基本没有招生,戏校无人报考,一度门可罗雀,秦腔表演工作无人问津,老剧目无人演,新剧目无人创编,秦腔出现后继无人的可怕局面。”

  五六年前,西和县秦剧团在戏校招不到合适的小演员时,就发现了这个令他们有点恐慌的问题。对此,西和县秦剧团自己办了一个学戏班,面向全社会招生,只要能考上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学戏,学成后,还可以解决工作问题,享受事业单位待遇。虽然听起来很有诱惑,但来报名的学员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多。

  经过才艺测试等选拔,第一届选出了十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学戏,眼下五六年过去了,这些曾经的小树苗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折子戏,在《七月七》这样的大戏中,也可以演二三号角色了。王六根是西和县秦剧团的花脸演员,他父亲曾经是一个木偶戏、皮影戏的班主,他的儿子,现在可以演武生了。14岁从陕西来到西和县演丑角的吕亚军,妻子是团里的正旦,现在孩子上大学了,学的是戏剧专业。

  秦腔,因为与他们的血脉相连,而显得弥足珍贵。

  出路秦腔要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创新

  “如今,第六届中国西北五省秦腔艺术节在兰成功举办,秦腔艺术节在甘肃举办了4届,说明秦腔艺术在甘肃的重要与深厚。”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甘肃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胡豫川说,甘肃秦腔文化底蕴深厚,剧目众多,名角众多,在硬件设施上,甘肃大剧院等剧院的投入使用,又为秦腔这一久远的艺术提供了呈现的舞台。

  据胡豫川介绍,目前全省各类艺术院团共有78个,其中秦腔院团占了50多个,目前因为秦腔有不错的市场,各院团发展情况还不错,但是也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说票价低廉,人才青黄不接等。为了秦腔这一古老的戏剧艺术在甘肃跨越发展打下基础,我省将花大力气营造人才队伍成长的环境,因为再好的剧院再好的戏,没有好的人才都是枉然。此外,秦腔要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创新,结合现代人的口味创编新剧目,才能吸引新一代观众,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还将努力加大传统剧目的挖掘,恢复传统剧目,并在剧情、表演方法等方面,演出新意。

  (原标题:【特稿】坚守的秦腔如何吼出一条大道)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习近平李克强当选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体育赵鹏头槌王大雷失误丢球 国足1-1新西兰
  • 娱乐姚晨曹郁机场被拍 婚讯曝光新西兰办婚礼
  • 财经日本专家算账:砸辆丰田损失中国要占6成
  • 科技三星高管称不会效仿HTC与苹果和解
  • 博客“张贤亮包养情人”真相 吉林大雪(图)
  • 读书解放战争:中共五虎上将所辖兵力大排行
  • 教育高富帅研究生入伍参军(图)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丈夫月薪3千妻子全职称幸福无关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