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良下一代 别光顾着“教”

2012年11月15日14:39  新闻晚报

  文 易娜 制图 高春光

  少儿培训课程动辄上万,家长仍争先埋单;从“右脑开发”到“领导力培养”,特色少儿教育课程层出不穷,家长挑花了眼。究竟是倚赖社会培训机构效果好,还是为下一代坚持以身作则培养良好习惯,家长各执一词。从事早期少儿教育的多位工作者,从实践和经验出发,指出时下家长身上常见的几大教育误区并提出建议。

  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

  “教”引起孩子抵触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情,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资深早教工作者江晓昕总结: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 “经过大量观察和实践,我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反了。 ’以两岁以内的孩子的能力来说,他并不知道对错,家长说话的口语可能会让他紧张:妈妈为什么不高兴。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不要去教:这是左边,这是右边。 ”

  以多数孩子都要经历的玩玩具为例,家长只需做好示范。 “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时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不该这样做。 ”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家长教的,一旦没人教就会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家长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这样被破坏掉。“家长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给予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

  不重视早期阅读内容

  好绘本应是一个故事

  伴随年轻父母对“亲子阅读”的关注度增加,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经过家长筛选、内容健康的读本就一定适合少儿阅读。

  业内认为,根据少儿的年龄特征,读本应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以绘画读本为例,中国美协儿童美术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幼儿读物研究会秘书长周宪彻表示,每一幅画都需要向不谙世事的孩童讲清楚它其中的故事。比如如何用一幅画向小朋友表达清楚为什么火车会跑,火车里面都有什么等,他曾经的作品《火车呜呜呜》就把火车的各个细节都绘制出来,这样小朋友一看就能明白了。最好的绘画作品就是一个故事。

  绘本要如何才会被儿童更容易接受?周宪彻指出,一幅画或一套画必须要有它的绘画语言,文字仅仅是介绍,它不能准确和全面表达出一幅画作全部的声音。绘画语言就是你如何从画作中看出作者要表述的意思,它比文字表述更重要。

  周指出,现下的中国严重缺乏情感教育。目前的大部分绘本都没有让小朋友从中感受到“爱”,能够从一个绘本中感受到作者表达出的、希望小朋友能够感知的“爱”,能够受到绘本的影响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充实他们的想像力的绘本,才可以称之为一个成功的作品。

  盲目追随早教机构

  放弃自身“教师本性”

  众所周知,国内不少少儿培训机构收费动辄上万,仍有很多家长不惜砸下千金来追随,以求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安慰心理。

  针对家长的跟风行为,新爱婴负责人周汉民分析,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早教行业在课程设置、收费、师资力量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教育、物价等部门尚未将其纳入管理范围,早教行业存在监管空白。受利益驱动,一些商家盲目投资高价早教班,推动了攀比风气。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但是多数家长第一次养育孩子,早教知识缺失,这也是少儿教育的一大难堪。早教机构的目标应该不仅是教育孩子,还要教育家长,让家长懂得如何利用大量的家庭时间,给宝宝提供针对性的早教。

  就理性选择少儿早期教育机构,周汉民建议:一看教师是否专业,是否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是否坚持以孩子为中心;二是课程是否科学,0-3岁孩子需要全面素质与完善人格的培养,而不是兴趣特长的灌输;三是环境是否安全卫生和舒适;四是看机构是否有较长的历史、有数量规模、有行业地位与口碑,这样孩子学得放心,家长消费也安心。

  “归根到底,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双重责任,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的同时,也需要自身的学习,让家庭成为孩子第一所学校;早教机构给孩子创造了群体化学习的机会,而家庭里父母拥有更多言传身教的机会去影响孩子。 ”

  并非能力落后

  才需要情商训练

  “小小领导力培训”、“抗挫力训练”、“演讲家课堂”,自情商训练引进国内后,项目不断细分、本土化。在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后,业内指出,部分家长需放下偏见,并非能力落后的青少年才需要参加情商训练。同时追求量化数据来评估情商培训的效果,也将导致容易误入不良机构的陷阱。

  不尊重年龄分段特征

  唯“课程”马首是瞻

  就像青少年随年龄成长需要不同深度的知识来灌溉一样,情商教育同样也有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说法。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需要上“同理心”培训课程,业内却认为,这门请上培训领域高难度的课程,需要孩子先有情绪识别能力,先对自己的情绪有认同,才能理解他人的情绪。 “不同年龄段孩子有特定的行为表现和情绪认知,因此针对各个年龄段的情商培训设置不同,要求也不同。 ”

  智涵教育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比较受家长欢迎的青少年情商培训项目如社会交往、挫折抵抗力、情绪管理等,正是青少年阶段孩子需要着重发展的能力,也是个体未来发展需要打基础的部分。在国际化竞争背景下,中国孩子比较欠缺哪些?他认为,中国青少年独自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倒不是一定要有正确的决断,针对一件事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很多孩子都做不到。 ”

  能力落后才要训练

  量化情商项目效果

  与少儿教育其他领域不同,情商训练本就是舶来品,美国和新加坡的校园教育已经将其列为必修课。而在不少家长心中,认为只有能力发展不全的孩子才需要报情商课,以此补足。

  龅牙兔儿童情商乐园讲师贾佳分析,情商项目引进国内之初就设定了三点目标:帮助孩子解决能力缺陷的问题;为青少年未来的社会交往、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培养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 “如果认为情商培训是单纯解决个体情绪、能力的问题,那是对情商训练的狭隘理解。 ”作为从事少儿情绪管理研究和实训的工作者,贾佳认为,每个孩子都适合接受情商训练,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游戏、学习活动,孩子的社交礼仪、抗挫力、自律等情商指标都会得到一定提高。

  追求“一对一”模式

  淡化家长参与意识

  “名师辅导”、“一对一个性化培训”等中小学课外辅导模式深入人心,其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年轻家长咨询情商项目时,提出“一对一”训练的请求。

  目前国内情商项目均以团队形式开展,老师因循专门课程的模式,设计各种环节来引导孩子们挖掘个人潜能。儿童早期测评教育与发展讲师蒋丽琴指出,一些家长对涉及技巧性的情商训练项目有些排斥,认为对儿童发展而言太过功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先学会的是,人际交往和个人职业发展中他将会遇到这类问题,他可以选择的方式和应对策略,至于孩子们愿不愿意选择这种方法,他在具体遇到事情时会作出选择。这就是我们训练的意义,并不是设定了孩子的行为规范。 ”

  业内同时指出,只关注培训中心的教学环境、过分强调训练技巧,也是家长容易陷入的情商训练误区。贾佳称,情商训练中,技巧固然重要,但观念和练习同等重要。 “我们建议,孩子参加情商项目时,家长可以一起了解情商训练的各个观念,只有家长和孩子的观点达成一致,才能促进训练效果的最优化;其次,孩子们一定要多加练习,勤奋练习才能内化。 ”

  培养创新思维

  不应止于口号

  国外某项研究证明,创新思维活跃的孩童,成人后能更轻松地驾驭职场、情感领域的人和事。至于如何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很多家长认为这是一项大工程,只有专业的幼儿培训机构和老师才能胜任。专家意见指出,“创新”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亲子相处的细节都可以激发孩童的创新思维。

  不善利用亲子互动

  错过创新思维培养

  学龄前的孩童,每天有近一半时间和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相处,在他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能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很多家长却并不重视亲子互动,仅仅要求孩子能循着自己的规定吃、住、玩,完全限制了少儿对问题的思考。

  天才宝贝常用故事接龙、故意为难等方法,教孩子们体验创意无限的快乐。在该学习中心,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被认为是极为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如在看图讲故事《竹篱笆和牵牛花》中,幼儿了解了竹篱笆和牵牛花的伤心事后,引导幼儿一起想办法如何来帮助它们,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请小鸟来给竹篱笆唱歌,让它不再寂寞;请花蝴蝶为竹篱笆跳舞,让它开心;种一棵小树,让牵牛花拉着小树一起爬高……在很多答案出现后,引导大家一起分析,提出疑问再思考,什么办法比较合适?从而培养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家长和少儿玩编故事时,不善适时诱导,单纯使用已有旧知识来圈定少儿的思考方向。如颇受少儿欢迎的创编故事《蚂蚁飞上天》,当讲到“小蚂蚁想像小蜻蜓一样飞上天”时,家长可以引导幼儿想象:假如你是小蚂蚁,你会想出什么样的办法使自己飞上天?幼儿纷纷开动脑筋,寻求不同的答案。说可以去向蜻蜓哥哥、蝴蝶姐姐借翅膀;可以坐在老鹰、鸽子的背上飞到天上去。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来考虑这些不可能的问题。

  错过少儿记忆关键期

  妄求模式化思维训练

  “你最关注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一项网络调查中,近一半家长选择了“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对于“创新思维的能力”仅有不到30%的家长予以关注。

  浦东青少年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红指出,目前新晋为父母的“80后”、“90后”,小时候并未接受所谓的创新思维训练。他们对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并无全盘概念,多数人认为这并不重要,即使觉得需要,也多半以为可以靠学校的老师、课程来培养。

  陈红认为,幼儿的想象思维正处于发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0-3岁的孩子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即形成印象,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记忆,并可能受用终身。婴幼儿并不像成人那样,把事物一一理解之后才记下来,而是将很困难的事物原封不动地放入头脑里的“基本库”中。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美好的事物和场景,引导他们用眼睛、耳朵、双手去感受,并陶醉其中。

  提前、集中、快速识字的意义在于利用识字过程训练儿童的记忆力、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高,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

  别把孩子当马戏演员

  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资深心理咨询导师万丽珠认为,任何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行为,都受幼儿时期的成长影响。她举例称,许多家庭来客人时,家长就会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训更是不可能。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在其列。业内建议,家长应该蹲下身体,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再问孩子的姓名。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客人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快回答叔叔,怎么这么不礼貌”。“他就是这样胆小”。如果一个孩子这样回答:“我是某某的儿子”、“我是……小区最漂亮的男孩”、“我是一年级小班最高的男生”,家长千万不要打断孩子的自我介绍,并斥责他顽皮。

  有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是小霸王,到外面就是小兔子时,应该明白: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也才能将他对世界奇思妙想的创意付诸行动。

  (原标题:培养优良下一代 别光顾着“教”)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军委主席
  • 体育赵鹏头槌王大雷失误丢球 国足1-1新西兰
  • 娱乐毛阿敏谈上海个唱 自夸很牛很纯真
  • 财经日本专家算账:砸辆丰田损失中国要占6成
  • 科技淘宝店涉嫌走私5亿元iPhone 25人受审
  • 博客“张贤亮包养情人”真相 吉林大雪(图)
  • 读书解放战争:中共五虎上将所辖兵力大排行
  • 教育高富帅研究生入伍参军(图)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孕妇生下双龙双凤4胞胎叹养育压力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