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之骂背后的难题

2012年12月05日02:39  重庆商报 微博

  ●本报评论员 刘凤羽

  15岁女孩占海特这两天突然成了“风云人物”,广受舆论追捧。昨天下午,她又做客新浪微访谈回答网民提问。

  占海特何许人也?她就是因非沪籍不肯妥协返乡读书而辍学在家,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的女孩。近期,她与沪籍人士就异地高考“约辩”,被部分沪籍人士斥为“蝗虫”。当然,这一“光荣称号”并非只“授予”占海特一人,而是“授予”所有在沪并要求异地高考的非沪籍外地人。

  都说上海人“排外”,但“排外”到将外地人称为“蝗虫”的程度,还是令人意外。毕竟,提到蝗虫,多数人都能联想到这样的场景:乌云般遮天蔽日的蝗虫,翻滚着从天而降,瞬间将田野、庄稼扫荡精光,留下光秃秃的土地……基于此,当西方人屡将中国人比作蝗虫时,国人无不义愤填膺。

  正如西方人骂中国人“蝗虫”暴露了其种族歧视、傲慢排外的嘴脸,部分沪籍人士骂外地人“蝗虫”,也暴露了其歧视外地人、傲慢排外的“嘴脸”。毫无意外地,“蝗虫”之骂这两天遭来如潮炮轰。

  但是,对“蝗虫”之骂的观察,如果仅限于上海人傲慢排外,未免过于肤浅。

  实际上,“蝗虫”之骂,暴露出了两大新问题:一是异地高考问题一直为外地人所焦虑,现在本地人也因为异地高考脚步渐近而开始焦虑,焦虑教育资源被瓜分,一些人甚至有情绪失控之势;二是本地人与外地人为异地高考已开始出现“冲突”,如一些沪籍青年怒骂“抵制异地高考,蝗虫滚出上海!上海不需要外地蝗虫”,非沪籍家长则高喊“争取高考权利,教育平等,我们是新上海人”。

  而将眼光放远一点会发现,这些新问题并非上海独有,北京也有。

  如部分京籍人士将有异地高考诉求的外地人称为“异闹”,取“医闹”谐音,尽管看似文明,但隐晦背后却是藏不住的傲慢与歧视。又如本地人与外地人为异地高考也开始“冲突”,10月18日,20余名京籍人士到北京市教委抗议异地高考,与非京籍家长发生争吵,据称这并非双方首次正面冲突。

  尽管多方消息显示,本地人与外地人为异地高考“矛盾激化”,目前基本还限于京沪两地,且多停留在口头上,但终非好苗头。

  实现异地高考,既是为亿万农民工、外来工圆梦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中国教育公平的长远诉求。一直推进艰难的异地高考改革,今年终于破冰并进入实质阶段,这让各方惊喜而期待。但进入12月,异地高考改革在京沪等地依然破冰难,2013年非户籍考生不太可能参加当地高考。异地高考改革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大城市破冰难,让人失望;而本地人越来越高的反对声,则更让人担忧:本地人反对会不会阻碍异地高考改革推进,甚至如专家所说那样“10到20年能解决都是乐观的估计”?果如此,会不会激起外地人更大怨愤,使外地人与本地人冲突加剧?

  这样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京沪两地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冲突”,但根源是资源占有、公共服务提供不公下的教育资源争夺;这与近年来广东、安徽、浙江等地频发的本地人与外地人生活冲突,根源为收入差距、享有公共服务差距,如出一辙。

  此前,本地人与外地人生活冲突多发生在南方一些小地方,而今可能波及大城市,这样的新现象必须警惕。

  “蝗虫”之骂,是外来人与本地人高考矛盾表面化的一个断面,而这个断面又是近年来外地人与本地人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蝗虫”之骂,不仅涉及教育领域的难题,更关乎化解“城市二元结构”、扭转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难的社会治理难题。

  (原标题:“蝗虫”之骂背后的难题)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广东汕头一架小型军机在市区坠毁
  • 体育麦蒂承诺不中途离队 詹皇新绰号比肩乔丹
  • 娱乐英王室宣布凯特王妃怀孕 皇室孕妇装(图)
  • 财经神龙缩水出租车遍及湖北 管理部门赚差价
  • 科技中兴与国开行达成200亿美元融资协议
  • 博客中国人失掉诚信吗 致公党员:章子怡低调
  • 读书文化新观察:性教育缺失的切肤之痛
  • 教育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触动中国式教育神经
  • 育儿日本今年新生儿取名爱“莲、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