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讯 1949年南京解放,成立十三个区人民政府。1950年6月,13个区调整为12个。6个城区沿袭解放前用数字称呼区名:玄武区称第一区,白下区称第二区,秦淮区称第三区,建邺区称四区,鼓楼区称第六区(1950年改称第五区),下关区称第七区(1950年改称第六区)。郊区也是以数字称呼区名:浦口区称第八区(1949年6月改称第七区),栖霞区称第十区(1953年改称第九区),雨花台区南郊称第十一区,西郊称第十二区,1950年分别改称第十区和第十一区。1954年将十一区部分地片划属江宁县,1956年将原十一区划归雨花台区(其时雨花台区名已用)。
城、郊10区现区名的形成
现在沿用的各区区名,除大厂区外,皆始于1955年。顺序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以上为六城区);浦口区、栖霞区、燕子矶区(1965年并入栖霞区)、雨花台区(以上为郊区)。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撤销小郊区,栖霞区与雨花台区合并,成立南京市大郊区。1960年大郊区撤销,栖霞区划归玄武区管辖,雨花台区分别划归白下、秦淮、建邺三个区管辖。1963年恢复小郊区建制,栖霞区恢复原名称,雨花台区南郊部分称雨花区,西郊部分称江东区。1965年燕子矶区撤销,其所辖燕子矶、八卦洲并入栖霞区;雨花台区与江东区合并,称雨花台区;将石门坎从栖霞区划出,属雨花台区。另有陵园区,1965年并入栖霞区,1969年分出成立钟山特区,1975年钟山特区撤销,再次并入栖霞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区名称有“革命化”变动。1967年,6个城区分别改称要武、朝阳、遵义、红卫、延安、东方红区。1973年,各区恢复原名称。
1980年4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浦口区分出大厂镇,建大厂区。
【鼓楼区区划变迁】
1955年才有鼓楼区这名字
民国22年(1933年)3月,南京市划分自治区,城区分设8个行政区,今鼓楼区境内为第六区,区公所设在保泰街,为区建置之始。
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翌年元月,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设新街口西北地区为第四区(即境内)。民国28年1月16日,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重新划分行政区,境内仍定为第四区。民国31年4月1日,汪伪南京特别直辖市重新划分行政区,境内定为“城区自治实验区”。
民国34年(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恢复民国26年前原建置,境内仍为第六区,玄武湖地区划归第六区管辖。
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境内沿用第六区不变。
1950年6月15日,南京市政府以旧第六区为基础,划出玄武湖一带,划入汉中路以北地区,成立新五区(后称第五区)。
1955年8月3日,第五区更名为鼓楼区。
1960年,实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时,城区带郊区,栖霞人民公社的燕子矶镇、迈皋桥镇、晓庄农(林)场及下关人民公社的小市镇划归鼓楼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后陆续交还栖霞区或市管。
1967年3月20日,市军管会决定鼓楼区更名为延安区。1973年11月12日,延安区革委会更名为鼓楼区革委会。1980年10月13日—18日,经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撤销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鼓楼区人民政府。
1995年4月11日,市区划调整后,原雨花台区江东镇建置及所属清江、江东、河北3个行政村和中保行政村南半部分(以定淮门大街规划道路中心线为界),以及江东门、新河口、二道桥3个居委会划归鼓楼区管辖。200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对建邺、白下、鼓楼、雨花台四区行政区划作部分调整,其中将鼓楼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以南地区,划归建邺区管辖,将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办事处汉中门大街以北地区及其建制,划归鼓楼区管辖。
【下关区区划变迁】
下关的“关”是哪个“关”
下关始得名于明朝。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龙江置征税机构,称龙江关(今鲜鱼巷附近);明宣德四年(1429年),又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专征船舶税;因地处上下游的关系,人们俗称地处上游的上新河关为上关,地处下游的龙江关为下关。
民国时期,1933年境内划设第七区,为下关创区之始。其范围为“下关扬子江心以东,护城河、回龙庵、水关桥以西,和记码头以南,三汊河以北”地区,即今下关区境中部城墙以外部分。
抗日战争期间,南京陷落后,下关商埠地区成为日军军事区。1939年,伪维新政府重新划分区界,以下关为第五区;1942年,汪伪国民政府仍设为第五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为抗战前所设的第七区,只是北界稍有变动。
1949年南京解放后,仍沿用原第七区区划。1950年6月重新划区,下关改设新六区,辖区扩大。1955年8月,第六区改名下关区。“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3月改称下关区为“东方红区”。1973年11月恢复下关区原名。
1984年,划出定淮门外秦淮河滩地,划进原属栖霞区的迈皋桥公社金陵大队、大桥大队和小市镇的水关桥地段和建宁路地段,又划进原属鼓楼区的多伦路、黄土山、盐仓桥3个地段,下关区辖区延伸入城。
1995年4月,栖霞区的小市镇、迈皋桥镇的五塘村和中保村一部分划入下关区,形成新的区界:东以窑上村十字街为界与栖霞区相连,东南与玄武区接壤,南以定淮门大街为界与鼓楼区毗邻,西、北均以长江中心线为界与浦口区相望。
【秦淮区区划变迁】
夫子庙一直是秦淮区中心
民国22年(1933年)3月,南京市第三区范围为“钟阜路(按:今中华路)以东,东冶路以西,青溪故道以南,长乐路以北”,是以夫子庙为主的商业中心区。第四区范围为“南钟阜路以西,长乐路、秦淮河、水西门以南、雨花台以北沿城向西”,即通常称“门西”一带的居民稠密区。秦淮区境大部分在第三、四两区范围内。民国27年,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划全城为4区,第三区改属一区,第四区改属二区;伪维新政府时期、汪伪国民政府时期仍属一、二区。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抗战以前区划,再建第三、四区。辖区边界有部分变动。第三区面积2.18平方公里,第四区面积为2.2平方公里。两区分别建立区公所,同属城南警察分局管辖地域。
解放初,区境仍为民国原第三、四区范围。1950年6月市重新划区,区境属新三区,区域以旧四区为基础,增加旧三区之大部分及十一区一部分。1955年8月,新三区改名秦淮区。1960年4月26日,秦淮区人民委员会改称秦淮人民公社,6月(区组织史作4月),雨花台人民公社划入。1962年7月雨花台人民公社划归市郊区工委管辖,11月恢复秦淮区人民委员会名称。1966年8月秦淮区改称遵义区(《南京简志》记为1967年3月),1973年12月恢复秦淮区原名至今。
1995年,将雨花台区红花镇和大校场机场用地范围,划归秦淮区管辖。
【白下区区划变迁】
白下区从来都是这么小
民国22年(1933年)3月,南京市政府划白下为第二区。据民国38年(1949年)1月出版的《南京小志》所载“南京市区简图”,当时二区范围:东至逸仙桥、复成桥、大中桥一线,以青溪故道和一区(今玄武区)交界;南至大中桥、淮清桥、四象桥、内桥一线,以内秦淮河和三区(今秦淮区)交界;西至中山南路与四区(今建邺区)相接;北至中山东路与一区毗邻。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汪伪政权将南京市划分四个区(后又在下关地区增设一个区,共五个区),今白下区地域属第一区。
抗战胜利后,1945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今白下区地域恢复为第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白下区仍为第二区。1955年8月,改称白下区。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调整区属范围,原一区的大光路、光华门、御道街地区和原三区的砂珠巷、承恩里、慧园街地区划归二区,全区面积为8.28平方公里。当时二区东至中山门古城墙,同今栖霞区接壤;南至建康路、通济门一线,隔秦淮河与今秦淮区、雨花台区相邻;西至中山南路、马巷一线,与今建邺区相望;北至中山东路与今玄武区接界。1960年8月,雨花区的板桥公社划归白下区管辖。1962年8月,板桥公社复归雨花台区。1979年至1982年初,原雨花台区所属的象房新村、友谊村、通济门外大街划归白下区,南部地域延伸至中和桥,全区面积扩大到8.732平方公里。
1986年以后,行政区划两次调整。
1995年4月,在南京市区划调整中,雨花台区的石门坎镇和栖霞区的苜蓿园、后庄两行政村划归白下区管辖。
2002年10月,根据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建邺区、白下区、鼓楼区、雨花台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建邺区朝天宫、止马营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归白下区管辖。
资料来源:《南京简志》、《风雨同舟·南京探索前进30年》、《鼓楼区志》、《白下区志》、
《秦淮区志》、《下关区志》等。
图文整理:邹尚 郝建荣
(原标题:南京最多曾有13个区 解放初期南京市各区以数字为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