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成功着陆 三名航天员平安抵京

2013年06月27日02:29  北京日报

  圆满完成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从左至右)出舱后向人们致意。▲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出舱后,工作人员现场对返回舱进行处置。

  新华社发

  26日8时07分,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的神舟十号飞船,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预定区域。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顺利出舱,他们身体状况良好。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这是神舟飞船第10次从太空返航;从2003年杨利伟首飞太空到2013年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再度出征,10年间我国共有10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并平安着陆。

  进行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

  开展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

  15天太空飞行,神舟十号飞船在轨飞行约350小时,绕地球233圈,行程近千万公里。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并进行了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

  15天太空生活,3名航天员共开展了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并进行了天宫一号地板更换、密封圈更换等在轨维修操作,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新纪录。

  “回家的感觉真的很好。”8年前曾乘坐神舟六号出征太空的聂海胜,两次飞行后成为我国飞得最远、在太空生活时间最长的航天员,“太空是我们的梦,祖国永远是我们的家。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15年从不言弃,15天太空遨游。为了实现飞天梦,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的张晓光整整等待了15年。他说:“我们是追梦的人,也是圆梦的人。我们航天人秉持一个理念,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航天梦永无止境,我们的奋斗永不止步。”

  “这次飞行任务让我圆了两个儿时的梦想,一个是飞天梦,一个是教师梦,而且是在天地间上的课。”女航天员王亚平说,“愿全国青少年朋友们都有美好的人生梦想,有梦想就能成功。”

  作为我国首位“太空教师”,全国8万余所学校6000余万名师生在6月20日同步收看了她的精彩授课。

  航天员飞抵北京

  将进入医学隔离期

  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26日下午乘坐专机从呼和浩特平安飞抵北京。中央军委委员、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到机场迎接。

  据悉,3名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长征五号、长征七号

  “十二五”期间首飞

  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空间站时代。随着空间站的建设和未来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发展,我国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大推力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的首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26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役运载火箭的能力和任务适应性已经不能满足任务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航天运输系统的建设,我国开展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

  据介绍,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家族成员,一个是长征五号,是大型运载火箭,是我国在研的最大运载能力的运载火箭,将主要用于满足载人空间站等发射需求,具备近地轨道20吨以上的运载能力;一个是长征七号,中型运载火箭,将在载人空间站工程中承担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具备近地轨道约13吨的运载能力。

  袁洁表示,这两型运载火箭将在充分继承现有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基础上,从总体设计到分系统设计,从结构材料到单机产品,都采用大量新技术,特别是采用新型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也就是液氢煤油和液氢、液氧等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更加安全、可靠和绿色环保。

  袁洁同时表示,两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研制成功后将主要在海南发射场执行相应航天器的发射任务,目前处在初样研制阶段,整体工作进展顺利,研制计划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首飞。

  中国载人空间站

  2020年前后建成

  神舟十号任务完美收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26日表示,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整体发展规划和计划,下一步我国将开展空间实验室工程的研制建设,计划在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王兆耀是在26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他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同步进行的载人空间站工程也在按计划顺利推进,计划在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性核心舱,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造。在此期间,根据需要发射一系列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向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提供物资的补给和成员的往返。

  权威回应

  网民关注的航天员那些事儿

  在26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针对航天员的体重、生育、年龄等热点话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邓一兵一一答疑。

  聂海胜体重72公斤

  神十任务期间,网上炒作聂海胜重67公斤,在太空授课中测出的体重为74公斤。对此,邓一兵表示,67公斤是聂海胜2005年参加神六任务时的体重。聂海胜参加神十任务发射出征的当天进行了体检,体检是空腹净重72公斤。太空授课中,聂海胜用质测仪测量质量的时候,当时穿着的舱内工作服、舱内用鞋等重约1.89公斤。所以太空授课时测量出的聂海胜的重量和实际体重基本相符。

  为什么航天员出舱时间较长

  神舟十号返回舱落地后,大概有100分钟航天员才出舱,是为什么呢?

  邓一兵表示,飞船着陆后,工作人员先要进舱帮航天员解开束缚带,把他们放在相对舒服的位置上进行体能恢复,同时做一些基本的医学处置,包括给航天员喝一些功能饮料,以便于他们恢复体能。

  出舱时间较长,主要是因为让航天员从太空失重环境回到地面的重力环境,要进行一个重力再适应的过程。航天员在天上生活、驻留的时间越长,他回到地面之后的耐力下降得就越多,恢复的时间相对来说就会更长一些。“这次航天员聂海胜第一个出舱,时间是85分钟,跟当初出舱方案中规定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

  王亚平是真“80”后

  近来,网上出现质疑王亚平年龄的声音。邓一兵表示,网上讨论跟前几年有关媒体报道失实有关。“我国载人航天任务实施以来,至今已经执行五次载人航天发射,每次执行任务,航天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出生年月都是发射前一天才正式公布,在此之前所有的相关报道都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子虚乌有。”“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无论是王亚平的公民身份登记信息还是入伍登记信息,显示的出生年月都是1980年1月。”

  航天员选拔不管是否已婚育

  针对记者提问航天飞行是否会对生育有影响,邓一兵表示,目前没有证据和数据表明航天飞行对人的生育能力会造成影响,我国航天员的选拔对已婚已育没有硬性规定。

  我国对航天员的选拔有一套严格、科学和完善的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只要符合这个标准,就可以入选航天员。

  我国愿为他国培训航天员

  未来我国愿意在航天员培养和联合飞行等领域探讨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跟国际同行的合作和交流。

  据介绍,我国曾经邀请包括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员到我国交流和访问。特别是近两年,中国航天员中心和欧洲航天员中心都已经互派了包括航天员在内的代表团到对方参加和体验航天员的短期训练课程。

  时评

  航天“溢出”效应

  正日益凸显

  经过十五天太空遨游,三名航天员26日顺利返回地球。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它不仅再次验证我国已掌握的载人航天相关技术,更使人们对航天应用产生新的期待和希冀。以此为契机,高尖端的航天科技将越来越多地造福人类、服务民生。

  21年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蹒跚起步,21年后,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航天人步步筹谋,将一个个新高度标记在浩渺太空中。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体系,提升了我国航天产业的整体能力。

  不仅如此,航天“溢出”效应正日益凸显。每一次飞天试验探索,背后是成百上千项科技创新、技术更新引领的产业升级、相关产业的直接间接受益。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研制的1000多种新材料,80%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得到应用。

  不仅如此,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实验,涵盖空间环境、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多个领域。如今,包括探月工程等的航天探索和应用日益方便我们的生活:依靠卫星导航,“路盲”也能顺利出行;脱胎航天特殊陶瓷涂层衍生出的技术和太空医学领域中的外层覆膜技术,成就了女性爱美的头发纳米离子烫、摩丝;太空中的生物制药,给无数患者带来福音……

  此次神十首开应用性先河,太空授课直接体现了航天工程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一节太空课,可能并不能使孩子记住一个公式、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但却可以激起孩子崇尚科学、热爱航天的梦想和激情。同样,神舟飞船的十次飞行,也许并不能代表中国已经步入航天强国,但却已使国家和民族自主创新的热情更加高涨,其精神力量不可估量。王敏

  反响

  美国航天专家:

  中国奔向自主空间站

  有人长期驻守的中国空间站何时展翅天外?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哪些攻关?国际社会对中国空间站有何期待?神舟十号任务引发海外科学界热议。近期,美国航天界多名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纷纷表达各自看法。

  2020:没啥不能

  神舟十号飞船完成在轨任务后,美国多名科学家纷纷表达祝贺。他们认为,神十的成功是迈向目标—于2020年左右建成中国空间站的最新一步,中国有能力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仅仅7年时间对于建造一个空间站来说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这一目标可以实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行星科学系主任蒂莫西·斯温德尔教授说。

  1966年3月,美国载人飞船双子星8号与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完成了世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距离1973年美国发射其首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也是7年时间。但斯温德尔指出,“天空实验室”只有75吨,可以一次发射入轨,而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在建成初期就重达90多吨。“若想将这一庞然大物送入轨道,正在研制的中国重型运载火箭如何表现至关重要”,他说。

  更多期待:“中国创造”

  受访的美国科学家们对中国空间站充满期待,他们不仅对中国空间站自主建造过程和方式满怀兴趣,而且对中国空间站的样式和功能充满想象。

  “我将怀着极大兴趣关注中国空间站是否与国际空间站性能相同,或者是否会尝试一些新用途。对于建设国际空间站曾有过多种建议和设想,也许中国建造空间站时会有不同选择,我将拭目以待”,斯温德尔说。

  斯温德尔表示,此前所有空间站都被设计用于在微重力下开展生存试验,美国和俄罗斯在这方面已积累丰富经验,然而还没有哪座空间站能测试某些特殊技术—比如为产生人造重力而设计的旋转空间站,或者为测试零重力而设法遏制舱内物体摇摆的空间站等。如果中国空间站能在这些方面进行突破性尝试,将让全球科学界为之振奋。

  (本版综合新华社报道)

  (原标题:神十成功着陆 三名航天员平安抵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四名中国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遇害
  • 体育中超国安3-0鲁能 FIFA否认判8024自由身
  • 娱乐朱丹神秘男友首曝光 两人当街激吻(图)
  • 财经口子窖等酒企被曝用原浆酒勾兑年份酒
  • 科技国内手机短信是否安全:运营商三缄其口
  • 博客巴遇袭者逃生始末:撂倒枪手光脚跳崖
  • 读书火烧圆明园:谁给英法联军带的路
  • 教育人大女神走红被指抢生源(图) 高考状元
  • 育儿幼儿园模拟诱拐9成孩子被骗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