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说】
过去的一周,当然是“小时代”的。在同名电影持续热议浪潮渐退之后,图书出版业开始升温,不但“小时代”三部曲齐齐入榜,而且,《小时代》电影全记录这样的衍生品也“鸡犬升天”,好一派夏日繁荣景象。不得不佩服出版界黄金搭档“金黎”组合的眼光,重用郭敬明,打造了一个几亿产值的文创产业小帝国。
可以说,今年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文创产品引发了像电影“小时代”一样的两极分化的持续热议。
在小资大本营豆瓣上,如下评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剧情基本就是杰娜小说的水平,各种意淫和浮夸。人物没有灵魂,不说人话,不干人事,全是些符号化的标签与假想。故事碎得要命,再用一些矫揉造作的独白以画外音串在一起。当然,很多人吃这套,她们还会把那些台词抄下来作为影评,寄托自己青春的哀伤。”
老实讲,作为一名曾经粗翻过同名小说的40多岁的大叔的我来说,如果有时间去看一下这部电影,未必不同意这样的评语。(实际上,光看预告片和剧照,就足以放弃。)我只是好奇,那些小四的铁杆粉丝到底些什么人?他们脑子难道都进水了?
事有凑巧,我一个在北京一家都市报跑文化新闻的80后师妹在她的QQ空间中记述一个编辑部的故事。近日某时,老派编辑大骂“小时代”物质庸俗没理想,可是一个90后的新人却力挺郭敬明。“都怪你们老师没有好好引导。”老派感叹。“怎么没有?”新人回道:“老师天天说,可是我们天天看。”我认为,这个真实的故事,值得重视。我估计当年老编年轻时唱崔健时也被老老编如是教训,如今,历史在重演。
把这事说是代沟,那就看小了;但硬扯人生观,未免太大。一个人的人生观,不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或者一场电影而发生质的改变(除非看一百部,那叫洗脑)。郭敬明从成名以来一直在做的不过是为少男少女打造一个个幻景。在那个虚构的世界中,没有世俗的平庸,只有世俗的欲望。电影“小时代”不过是小说“小时代”的逻辑延续。“小时代”曾是市场畅销的都市言情小说,现在是一种不甚完美的都市言情电影。如果说,今年香港书展,“小时代”遇冷,那么可以想见,电影“小时代”在现实生活更物质、更欲望的族群中也是小儿科。
说白了,像“小时代”这样水平的电影也就骗骗第三世界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周围世界充满压力和谎言,他们难以凭借哪怕不那么诚实的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当他们从远不如意的大酱缸中浮出油腻的水面时,哪怕见到只是虚假的天空,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时代”的市场成功更是心理学的胜利。
□肖刀
新京报书香榜数据由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开卷公司、亚马逊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京东商城、北发图书网等提供。
(原标题:“小时代”是心理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