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孟元
位于观海二路27号的陈孟元故居
人民路原来叫小阳路,“小”指的是小村庄,而“阳”就是指阳本印染厂,由此可见当时这家厂子多么有名。阳本印染厂是华北第一家动力机器印染厂,始建于1934年,创始人是爱国实业家陈孟元。从一个东北货栈的小学徒,到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61岁时他当选了青岛市副市长,陈孟元的一生涉及商业、工业、政坛,经历可谓丰富,今天的《发现青岛》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传奇的一生。
他读了八个冬天的书
1894年,陈孟元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小朱石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困,年幼的陈孟元曾亲眼看着姐姐因长期营养不良病死在母亲怀中,最小的弟弟一出生就送给了别人。母亲的眼泪,父亲的叹息,在年幼的陈孟元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父亲一生一直耿耿于怀,一直到年老因病卧床不起之时,还常常对我们子女提起这两件事,而且不胜唏嘘。”陈孟元的三儿子陈锡早先生,曾著有《白手起家—— 回忆父亲陈孟元》一书,从家人的角度对父亲的一生进行记述,他表示正是儿时这种强烈的刺激,成为了日后激励父亲克服一切艰险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动力。
和许多成功人士一样,陈孟元自幼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可对于连饭都吃不上的农村家庭而言,读书的确是件奢侈的事。虽然是乡村主妇,但陈孟元的母亲却想明白了一件事,孩子不读书将来还是得受穷,所以她坚持要送大儿子去私塾,但这个提议却遭到了当爹的反对:“老大不干活了,吃什么?再说学费从哪里来?”在母亲的据理力争下,陈孟元获得了冬天农闲时去学堂念书的机会,而从那天起,陈母除了打理家中的农活,每天晚上还要多编几条草辫子,换钱用来供儿子读书。虽然每年只有冬天能去上学,但陈孟元深知这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读书格外用功,很受先生喜爱。就这样陈孟元一读就是八个年头,严格说应该是八个冬天,折算下来只有两年时间,但在私塾短暂的学习生活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让这个乡里孩子开阔了视野,开始渴望外面的世界。
16岁只身闯关东
16岁那年为了解决一家老小的温饱,陈孟元决定去闯关东。为了不让儿子流落街头,陈孟元的父亲找到乡里一家在东北有生意的大户,央求他收儿子在黑河的货栈当学徒,代价是在家乡的酒厂无偿为对方打三年短工。
去处是有了,可盘缠却成了一家人的难题,从掖县到东北黑河有五千多里路,那时候闯关东的山东人全都徒步前往,即使一天能走一百里,也得走上近两个月,这两个月的吃住费用去哪里筹?就在这时,私塾的老先生送来两吊铜钱,陈孟元一看忙给老师磕头,心中牢牢地记下这份恩情。据陈锡早回忆:“解放初期,父亲听说小学教师薪酬很低,曾向市教育局捐一笔款子,用于资助生活困难的教师。我想,也许是父亲想起他的恩师,那位乡村老秀才,想起老师之伟大,老师之可敬……”
就这样,16岁的陈孟元离开家,为了省钱他晚上捡块砖头枕着就睡在路边;他跟着老乡一起爬过运兵的火车,却险些因蹭车丧命于官兵刺刀之下。历尽千辛万苦,陈孟元来到了黑龙江西北部的黑河。当年的黑河虽然只是个小镇,却聚集了不少货栈,陈孟元就是从这里踏上了他的从商之路。
陈孟元学徒的货栈名叫双合盛,刚刚进店的学徒地位很低,不仅要听掌柜的,店里的老伙计们也要伺候好,脏活累活都要干,挨打挨骂也是家常便饭。但是想想家中辛劳的父母和年幼的三个弟弟,他总是咬着牙不曾抱怨一声。跟其他学徒不同,陈孟元进店的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当掌柜。所以每天晚上店铺打烊后,别人睡觉、闲聊的时候,他却躲在角落里偷偷学习珠算;当其他学徒出去闲逛时,他就去其他货栈逛逛,暗暗记下商品的价格和品种;为了不影响与客人交谈,他戒掉了山东人最爱的大葱、大蒜,并总是保持干净利落……因为用心肯学,他的业绩很快就从几个学徒中脱颖而出。三年后,19岁的陈孟元留在店里当了伙计,而此时他的商业头脑也渐渐展露出来。
卖酒给俄国人让他出了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沙皇颁布了全民戒酒令,以全力抗敌。陈孟元深知俄国兵个个嗜酒如命,于是建议掌柜的多进高度白酒。时值寒冬,黑龙江已经上冻,中俄两边时常有人通行,陈孟元自告奋勇去江北的俄国境内宣传、招揽客人,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不少俄国兵趁着夜色过来喝酒。在边境学了几年生意,陈孟元已经能讲几句简单的俄语,他通过与俄国兵攀谈得知俄国人喝酒时最喜欢吃酸黄瓜,于是他再次请命过江从俄国农民家中收购了整整一马车酸黄瓜。当黑河镇上的其他货栈纷纷效仿双合盛开始卖白酒时,双合盛却用酸黄瓜一直维持着好生意。再后来,陈孟元嫌过江麻烦,干脆跟一位俄国老太太学会了腌制方法。据陈锡早回忆,若干年后,每当黄瓜上市时,陈孟元都要亲自腌上几缸,在孩子们的记忆中那可是“非常好吃的正宗俄国风味酸黄瓜”。
只是过江来喝酒还不过瘾,俄国兵开始偷偷往回带酒,但俄国兵的口袋都是外挂式的,根本藏不住酒瓶。经过仔细观察,陈孟元画了一个扁平酒瓶的图样给掌柜的,并强调一定要用一摔就碎的薄玻璃来做。有了上次赚钱的经历,掌柜的对他的点子已是深信不疑,马上派人去哈尔滨加工了一批。“这种瓶子10厘米高,8厘米宽,扁扁的刚好塞进皮靴里,俄国兵大摇大摆地走回兵营,无人之时抽出来两口喝光,小瓶子随手一摔全碎了,不留痕迹。”陈锡早介绍,俄国兵管这种酒叫“靴子酒”,过江喝完必定要买了带回去。
这一场白酒大战,不光让双合盛发了一笔大财,也让整个黑河镇的掌柜们都认识了这个姓陈的年轻伙计。1915年,21岁的陈孟元遵父母之命回家成亲,返回黑河不久就被全兴瑞货栈高薪聘为地位仅次于掌柜的“拦柜头”。有了实权,陈孟元的经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带领一批伙计把分号开到了伊尔库茨克,靠转卖中俄两国稀缺物资又为货栈赚了个盆满钵满。只可惜好景不长,1922年黑河镇发生大火,全兴瑞货栈被烧了个精光,东家结束了伊尔库茨克的生意回乡养老去了,28岁的陈孟元意识到自己创业的时机到了。
从当学徒的第一天,陈孟元就梦想着有一家自己的店铺,为了让这个愿望早日成真,他从1915年成亲离家后有六年没回过家,也没往家里寄一分钱,并非是他不孝,而是早与家人协商好,为的就是早日把开店的本钱凑足。“向俄国兵卖白酒的生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于是父亲单枪匹马用自己手中的资金向俄国境内出售白酒。在今天看来,父亲一无店铺,二无伙计,似乎只是‘商业中介人’,但他凭灵敏的商业头脑,丰富的人际关系,加上流利的俄语,这一场白酒贸易业干得风风火火。”陈锡早表示,向俄国人卖白酒不仅让父亲在商场初露头角,也让他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
让他发财的是“美烟”不是“霉烟”
有了白酒生意赚到的这笔钱,1926年陈孟元转战东北商业重镇哈尔滨,在这里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聚丰祥货栈,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终于当上了掌柜。
用陈锡早的话来说,父亲的经商头脑就像一台不停转动的机器,他的一生都在发现新的机遇,挑战新的领域。东北地区当时人人爱玩一种类似于麻将的纸牌,这种纸牌在聚丰祥的销量很大,于是陈孟元从批发商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线索,开始自己进纸送去最有名的印刷厂,选最好的印版,大批量印刷这种纸牌,一下子从销售商变成了供货商。他还给自己的纸牌取名为寿星牌,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物美价廉的寿星牌很快就垄断了东北的纸牌市场。有批发商问陈孟元寿星牌到底好在哪里,他自信地回答:“我的纸好,薄而硬,有弹性,弯曲如钢板。”客商认为他在说大话,陈孟元就笑眯眯地拉过客商的耳朵:“我的纸牌能割下你的耳朵。如果割不下,我的货全免费,随便大家拿。”那客商一听吓得连连求饶,但从此“寿星纸牌能当刀”的说法就在东北的货栈、商铺流传开来,竟成了一句生动的广告语。
1928年的一天晚上,陈孟元无意间走入了一家美国烟商的店铺,见店主愁眉苦脸,他便上前询问。原来这个美国烟商带了一大批香烟来到中国,但因语言不通,烟卖不出去店租也无力支付,眼看着这批卷烟就要过期,他连自杀的念头都有了。陈孟元当场试吸了这种美国香烟,认为味道顺和,劲头适中,应该好卖,当即决定将店里的美烟全部收购。不仅如此,他还额外给了美国烟商6000块大洋的支票,托他回国后再帮自己进一批货,美商激动得热泪盈眶。陈孟元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很快将手里的美烟分销了出去,半年后,价值6000块大洋的美烟也到货了,他不仅在哈尔滨销售美国烟,还派了两个得力的伙计分别前往天津和上海开拓市场,最终这一船的香烟让陈孟元赚回了两万块大洋。
曾有人说陈孟元当年是低价收购了一批受潮发霉的卷烟才发的家,对此说法陈锡早却持有异议,他专门找到当年被父亲派往天津销售卷烟的滕德福老人了解实情,并保留了采访影像为证。“稍有头脑的人就会明白,发霉的卷烟如何能卖得出去?哪位糊涂商人会进货?也许写文章之人只听说‘美烟’,误认为‘霉烟’,音同意思可大不一样!”陈锡早说。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原标题:发现青岛:爱国实业家陈孟元一生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