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旱北涝”已非笑谈

2013年08月16日02:39  重庆商报 微博

  ●本报评论员 刘凤羽

  商报评论

  近期,中国天气状况可谓冰火两重天: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过去一周仍维持晴热少雨天气,累计降水一般不足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以上;干旱范围扩大,旱情进一步加重,至8月15日,全国9577万亩耕地受旱,924万人饮水困难。

  在北方,7月底以来,黑龙江省多条江河超警戒水位,嫩江、松花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发生1987年以来最大洪水;8月11日以来,山东多地发生洪涝灾害,175万人受灾。

  传统水乡南方地区渴得冒烟,传统旱地北方地区却为洪涝发愁,如此意想不到的“乾坤大挪移”,不由得让人想起“南旱北涝”的说法。

  早在2003年,有学者就大胆预测:中国降雨带将逐渐由南向北移动,并导致“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这引发很大争议,在多数人看来,这实乃无稽之谈。但事实上,10年来,确实存在着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减少的趋势,北方水灾频繁、南方旱灾日益增多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资料显示,2003~2012年,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有8年比常年偏多;而2003年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有8年比常年明显偏少,华南地区年降水量阶段性减少。

  而今年,“南旱北涝”的局势就更明显。国家气象机构的数据显示,7月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169.2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仅11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0%,珠江和淮河流域则分别偏少17%和16%;东北降水量287.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6%,华北、西北也分别偏多35%和36%。

  气象分析牵涉国计民生,是严肃的科学工作,必须经过权威机构长期的数据测算、对比分析、综合评估方能下结论。所以各方当初冷对“南旱北涝”的预测,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无可厚非。但10年过去,降水格局确实在改变,各方若仍当其是笑谈,就不是严肃的态度了。

  不管“南旱北涝”的说法是否夸张,在无法证无的情况下,对此充分重视、未雨绸缪,总不是坏事。毕竟,对“南旱北涝”概念的轻视,就是对“南旱北涝”现象的轻视,更是对南方防旱灾、北方防水灾措施的轻视,结果是,一旦出现“陌生”灾情,就会“困难比办法多”,“手足无措”。

  比如,南方地区历史上干旱少,普遍重防汛轻抗旱,所以防御旱灾的经验有限、措施有限。此次南方旱灾,尽管各地上下用命,资金、人力尽赴,问天借水、向地挖水,但旱灾仍然持续发展。新华社就不客气地批评说,“客观地说,目前各地应对高温的举措依然是临时性、局部性的,缺乏系统的统筹规划”。

  忽视自然规律,必然会引来自然的报复;而忽视降水格局的变化趋势,只能造成被动应付自然灾害的难堪局面。所以,与其被动应付,不如科学应对。对于“南旱北涝”这一新趋势,各方不能再掉以轻心,应及早制定科学预案,进行科学的天气应急管理。

  当然,“南旱北涝”也再次暴露农田水利薄弱的软肋——国家已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但大中型工程获得大力发展的同时,却是小型工程尤其农村“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末级渠系依然淤塞不通,而这些“毛细血管”才是减轻旱涝之关键。

  尽快转变水利建设的思路与方式,也是当务之急。

  (原标题:“南旱北涝”已非笑谈)

看新浪新闻赢iPad mini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190名日本国会议员今日参拜靖国神社
  • 体育曝中超2014亚冠名额3+1 阿根廷2-1意大利
  • 娱乐日本知名男优将引退 号称曾床战8000女优
  • 财经北京南五环外楼面价破3万元/平方米
  • 科技黄色版iPhone高清谍照曝光(组图)
  • 博客日本天皇靠什么说服全体国民投降?
  • 读书上海书展:唐骏正面回应学历门事件
  • 教育博士论文:女性每高1厘米工资最高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