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巴塘:大小项目齐力助推的自身源动力

2013年10月19日01:4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一览

  巴塘县位于川西高原甘孜州南部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全县面积7852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580米,总人口5.18万,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团结和谐的传统农牧县。

  双流县明确五年累计投入1.5亿元以上的资金援助计划,科学规划制定实施“双巴同心·汉藏一家‘2+6行动计划’”,即抓好县医院协助援建、教育园区设施设备援助“两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人才互动百千工程、格桑梅朵绽放工程、健康惠民万家工程、统筹城乡助力工程、扶贫济困暖心工程、文化发展共荣工程“六大连心工程”。

  截至目前, 双流县已确定援助巴塘教育园区3所学校价值3049万元的设施设备;投入1383万元帮助巴塘县医院实施专业改造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采购等。莫多乡中心校等3所学校的安全饮水工程已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800余名师生用水不方便、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医疗服务车深入偏远地区为巴塘群众巡诊送医,巡诊行程已达7800公里,已接诊农牧民群众1900余人次。

  来到巴塘,记者很快就发现一个现象。

  在夏邛镇,有一个花3万元的援助项目——补助凤金龙种养合作社。双流县确定的这个援助项目通过扶植当地合作社里38户村民将藏猪、藏鸡养殖和水果种植形成规模经营,其中养殖大户的收入一年就突破10万元。在巴塘,首批只有3个受补助的合作社,但均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引得周边其他乡镇的种植、养殖户竞相谋划合作社发展。

  在竹巴龙乡,有一个花7万元的项目——建了一个蔬菜大棚。当地村子里的老党员朗杰一家经营这个蔬菜大棚,不到一年就增收1万元。在巴塘,首批两个村子里的9户村民通过经营蔬菜大棚迅速增收致富,但整个村子、整个乡镇里耕种的村民都对此翘首以盼,甚至提出自己出一部分钱来争取蔬菜大棚项目,请援藏工作队来指导技术和帮忙打开市场。

  在巴塘县城,还有一个10万元的项目——在人气最旺的广场上设置爱心亭小卖部,帮助残疾人格桑泽仁就业,平均下来,格桑泽仁每天可盈利四五十元。在巴塘,首批2个爱心亭刚刚运营两个月,全县1000多个残疾人都开始关注援藏项目带来的各种就业渠道。

  3万、7万、10万,对于一年近3000万元的援藏资金来说,只是小小的一笔资金,而且这些资金往往都用在了一些细微的地方。但每笔小钱,却像杠杆一样,撬开一个领域的发展动力,带动一个区域的致富热情,在巴塘引发强大的社会效应。记者不禁好奇,怎么一笔小钱,就能花在刀刃上,办成“大事”?

  藏区实录>>>

  细微处 办大事前提是爬遍高山走遍乡镇的扎实调研

  双流县对口支援巴塘县,通过前期请专家花大量时间调研,科学规划制定实施“双巴同心·汉藏一家‘2+6行动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援藏工作队为了将各个项目落到实处,刚来巴塘,第一件做的事也是搞调研。

  巴塘县辖5区18乡1镇,有122个行政村,由双流县和新津县派来的40名干部人才按照对口援建框架协议,根据“2+6”行动计划分成了8个小组,分头行动。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几乎跑遍了每个乡镇,夜以继日地泡在当地干部群众中。

  先是从当地干部群众中搜集巴塘发展过程中实际面临的难题和困境,还有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个群体急需解决的问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情况后,援藏队分头到各个乡镇进行走访,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距离县城260公里的波密乡,海拔最高的地方超过了6000米,而且这个乡还有些村不通公路。在这里开展调研时,援藏干部就乘车到附近的乡镇,刚开始的一段路,还能骑骡子和马,而狭窄、危险的山路,援藏干部就全靠徒步。在波戈溪乡、莫多乡、德达乡这三个地方调研当地学校缺水的情况时,援藏干部翻遍了周围的高山找水源,这些高山完全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山上都是松木林很容易迷失方向,援藏干部就请当地熟悉地形的老百姓带路,通常上山再下山,就是一整天。

  每一个地方面临的实际问题,每一户群众急需哪些帮助?在长达半个多月的调研中,这些问题的答案慢慢都有谱了。调研结束后,援藏工作队围绕“2+6”行动计划,很快草拟了一个细化方案,希望通过扎扎实实地实施援藏项目,关注群众生活中急需解决的每个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援藏资金的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和当地群众的致富热情。很快,具体工作的开展计划获得双流和巴塘两地县委、县政府肯定,迅速在巴塘的各个领域铺展开来。

  栽梧桐 引凤凰注重人才着眼巴塘藏区未来

  虽然第一眼看上去,双流县在巴塘县投入的援藏项目花的都是小钱。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7年居全省“十强县”榜首的中国百强县就“吝啬”。记者问起援助巴塘的大项目,援藏干部还没开口介绍,当地的群众却都知道呢。他们告诉记者,大项目主要在医疗、教育领域和基础设施上。

  9月17日下午,当记者走进县医院时,这里一派繁忙。医生、护士和工人们一起正忙着打扫新大楼的卫生,第二天,他们就正式在这新环境里工作了。这,就是援藏期间,双流县计划投入1383万元按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帮助巴塘县医院实施专业改造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采购,完成后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记者还了解到,双流已按成都市标准化中小学的建设标准,确定援助巴塘教育园区3所学校价值3049万元的设施设备,全面改善巴塘教学条件,让巴塘的孩子们享受和城市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环境。另外,还有一个投入1000多万元的项目,是修了一条路通往距离县城260公里的波密乡,前几天刚刚通了。

  显然,在巴塘,这些涉及民生的援藏项目在双流县制定的援藏项目中被列为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情。在这些项目的具体实施中,援藏干部们一致认为这几个项目制定得非常科学,因为,他们在参与实施的过程中,看到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效果。

  一方面,医疗、教育、道路的硬件水平上去了,具备了吸引人才的基础条件;而另一方面,人才关系着巴塘未来。援藏干部深知,援藏工作结束后,藏区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本地干部去推动,特别是藏区村级基层组织和村两委干部,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温暖能否到达藏区群众关键的“最后一公里”,而孩子们则是巴塘未来发展的希望。援藏工作队做了大量组织安排工作,帮助351名巴塘机关干部接受西南民族大学培训,组织45名巴塘机关干部走进清华、北大、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等高校学习。和干部们一起走出大山的还有孩子们,每年都有100名中小学生到成都去学习生活,让他们到大城市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成都“看到”巴塘的未来。

  援藏故事>>>

  “格桑梅朵”

  被浇灌得格外美丽

  40天建成蓄水池 改写学校“饮水难”历史

  格桑花,在藏区是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而梅朵,是花骨朵的意思,亦有祝福之意。在巴塘,因为双流县(新津县)援藏队的到来,赋予格桑花更美好的意义,他们倾注心血,用辛勤的付出全力实施的“格桑梅朵绽放工程”,将这里每个家庭里的“花骨朵”浇灌得更加鲜艳,让当地群众感到巴塘的格桑花格外美丽。

  在巴塘县波戈溪乡中心校,这里的198个学生和老师们的日常用水一直都十分困难。格桑朗吉是波戈溪乡中心校校长,每一天要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水。学校旁边就是巴楚河,学校里配有抽水机,水质较好、水流充沛的时候,学校一天的用水就是来自这条河。可到了雨季,水质非常浑浊,完全无法使用,若到了枯水季节就更无法指望上了。格桑朗吉还有一个找水的办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找乡政府或派出所借皮卡车或越野车,车上装满大桶和水罐到3公里以外的德帕村拉水回来,才能勉强解决一天师生的日常用水。

  “我们必须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事!”前期调研就将情况摸清的援藏工作队今年3月正式着手“格桑梅朵校园饮水安全工程”,这项工程投入约100万元,将解决包括波戈溪乡中心校学在内的3个乡镇学校饮水难的问题。

  可是,水源都在山顶上。巴塘这里的山几乎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的山海拔超过5000米,这些高山完全无路可走。为了给波戈溪乡中心校找水源,挂职在巴塘县水务局的援藏干部杨川良,请当地的老百姓带路,在陡峭无比的松木林连走带爬四五个小时才找到取水口。而为了给莫多乡中心校找到最有保障的水源,杨川良翻遍学校周围的高山,最高爬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山顶。有的时候,即使已经找到了一处可用水源,当地群众都觉得可以用了,可援藏干部们还要考虑是否能长期满足学校及周边群众的需要,直到将山翻遍,把可用的水源都对比一下才放心。

  巴塘县水务局工程师高志云一直就告诉援藏干部,在山上建蓄水池,是他在巴塘县水务局工作20多年所经历的难度最大的,施工条件相当恶劣。而且山上完全没有路,施工运输材料只能依靠骡子驮运,难度太大、成本太高。

  难,并不能阻挡援藏干部的脚步,反而是让他们走得更勤、跟得更紧。施工刚开始时,施工的每一天,援藏干部杨川良都会带着3个技术人员跟随工人一起,盯着每一个细节,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这是我工作20多年来遇到的难度最大的工程了。”“师傅们,关盒子的时候规范一点哦,另外把底部的排水接长一点哈。”就这样,天天跟上山守进展,4月29日那天,波戈溪乡中心校的自来水接通了,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从蓄水池里流出来。

  那一天,格桑朗吉校长高兴得有点手舞足蹈。“自来水接通了,我们再也不用去山沟沟拉水了。” 他一个班接着一个班通知学生们,看着孩子们端起盆盆、拎起罐罐出来接水,他绝对是当天学校里表现得最激动的一个人。

  走进巴塘>>>

  扎根藏区

  真心解决群众身边事

  在巴塘,每到一处,援藏干部们总是讲起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一开始还挺让记者不习惯的。

  经过县城里的中山广场,他们就会讲起爱心亭的故事。说这里的业主是一户残疾家庭,广场是县城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在爱心亭里的小卖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80元进账。走进田间山头,看到一排果树林的时候,他们也会告诉记者,说这是巴塘最有名的苹果,目前他们正在帮助当地改良种植和嫁接技术,希望以后能形成优势品牌,让巴塘苹果真正“走出去”。

  在采访中,双流县(新津县)援藏工作队给记者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他们办事效率很高,对当地群众影响很深。 他们刚一走进合作社的大门,村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汇报起援藏干部关心的事情。“这几天我们在大范围地锄草,藏猪、藏鸡这一星期没有住在山舍里哦。”如果是到了学校里,孩子们也都会热情地围着他们,这些孩子大多是他们“认”的巴塘“亲戚”,过来询问各自在成都结识的“兄弟姊妹”。

  对于这群援藏干部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当地干部群众深有体会,援藏工作队做的一切,他们铭记于心。关注细枝末节,是因为他们扎根藏区,把心思都放在了当地群众的身上。他们正是在这些老百姓身边的事中,做出来了大效应。

  本报记者 郑莹莹 摄影 朱大勇

  (原标题:双流+巴塘:大小项目齐力助推的自身源动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宁夏彭阳一家七口被杀
  • 体育科比观战来迟湖人26分负勇士 中国赛专题
  • 娱乐《变4》香港拍摄遭勒索10万 导演被打
  • 财经落马市长季建业被称能为台商端洗脚水
  • 科技传联想正积极考虑全盘收购黑莓
  • 博客心理学家:国人为何喜欢随处丢垃圾
  • 读书毛泽东唯一一次出国铁轨上发现手榴弹
  • 教育女生穿蕾丝内衣被罚检讨(图) 国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