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白玉: 深厚群众基础促成北路经济领头羊

2013年10月22日02:1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一览

  白玉县地处川藏结合部,四川西部边陲、金沙江之滨,全县有3条出境道路,但路网体系不健全,交通基础设施极差,是甘孜州最为偏僻、边远的县,距州府康定622公里,距省会成都998公里,受偏远地理位置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去年7月,武侯区(崇州市)援藏队进入白玉以后,40名援藏队员分赴当地组织、政法、教育、卫生、审计、交通、建设、发改、财政等一线部门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岗位,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扎实开展援助工作。

  对口援助期间,武侯区目前到位援建资金4460万元,实际拨付项目业主资金1990万元。其中,专门设立2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打造“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带动白玉民生改善,2012年白玉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成为甘孜州北路的经济领头羊。

  同时,还实施头雁工程,培训当地干部人才,并创新机制,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办法》。目前,在建设镇试点建设的“一办四中心”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基本政务服务,给当地群众提供了便利。

  白玉,在藏语里是吉祥圣德的意思,这个地方很美丽,却很偏远,无论是国道317还是318都无法直接抵达。

  不过,来到这里就会发现,白玉的人们,待人友好得出奇,也热情得出奇。如果是在路上碰到援藏干部,他们就会像看到亲戚一般,攀谈、拉家常。若你走到他们的家门口,他们就会把平时舍不得吃的水果洗干净,端出来请你尝尝。即便是与他们素不相识的记者这样的陌生人,只要听说是成都来的,他们也会主动过来握手,用夹杂着藏语的汉语一直说“感谢你们来帮助我们。”

  在白玉短短的采访之行,记者竟然也习惯了被当地热情友好的群众当做亲人。但心里总在揣测,白玉群众怎如此热情?他们对成都来的人感情怎如此之深?

  藏区实录>>>

  带泥的萝卜作为礼物见到援藏干部农牧民就连连说“卡卓”

  9月15日,记者随武侯区(崇州市)援藏干部一起,从白玉县城出发,大概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建设镇扎盘村。这里以前遍植青稞,但现在村子里有14户村民已经在尝试种植大棚蔬菜了。

  “没啥事,我就是路过来看看。听说这几天蔬菜卖得特别好哇?”刚到大棚门口,看到负责这14个大棚管理工作的四郎出来,武侯区(崇州市)援藏工作队领队冯胜就开始跟他拉起了家常。“还可以,今天都有1000多元!”四郎笑得特别灿烂。“走哇,我们到地里再看看!”他们一起钻进了大棚。冯胜和四郎一边看,一边交流起种菜的经验来,他蹲下身子,认真地看每种蔬菜的长势,计划着明年春节以后把大棚蔬菜在当地推广至100户的规模。

  就在这时,几个村民也快步跟了进来,他们有的手里拿着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萝卜,萝卜身上还带着泥,估计有十几斤重;有的用衣服兜着好几个红红的西红柿;口里都大声喊着:“卡卓、卡卓、卡卓!”原来,这几位就是大棚蔬菜的主人巴拥、四郎曲珍等。负责帮助当地群众建蔬菜大棚的援藏干部关运生告诉记者,“卡卓”在藏语里意思是“谢谢”,这些汉语不太好的白玉群众,每次见到他们,就跟见到亲戚一样亲切,还要拿出最好的食品和礼物,喊着“卡卓”“卡卓”表达谢意。

  这一幕,就像是故事画面一般印在了记者心里。而在白玉,像大棚蔬菜项目这样迅速帮助村民致富并带动产业全面发展的项目有7个,每一处,都有这样的故事正在演绎。

  武侯区对白玉县的对口援建中,根据当地县情实施了七大产业扶持项目。其中有藏药材种植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00万元,目前已种植的330余亩藏药已经结出果实,项目可有效带动当地40余户156人增收致富;还有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项目,该项目投资100万元,今年3月开始播种,8月产出30余万斤,带动当地176人增收;此外还有牦牛养殖和帐篷城建设、藏式民居接待建设项目、民族特色手工业项目和林下资源加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在白玉都非常受欢迎,每到一处,记者听得最多的一个藏语词汇就是“卡卓”。

  12年援助情谊的传承和发扬促成甘孜州北路的经济领头羊

  在各个援助项目的现场,除了能感受到当地群众极大的参与热情和真心实意的感谢,记者也发现,正因为当地群众都很支持、积极主动参与,援藏干部在白玉开展的每项工程都很顺利,项目取得的成效也很大。

  自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启动对口支援藏区工作以来,成都始终把对口援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立即按照统一部署建立起对口支援的相应工作机制。从去年7月武侯区(崇州市)援藏队进入白玉也就一年出头的时间,白玉的群众,怎会对他们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一了解,原来武侯区与白玉县之间已经有12年的援助情谊了。从2001年开始,在这12年间,武侯区派出大量的教师、医生和机关干部来支援白玉。先后总共有104名优秀教师来到这里支教,在当地最好的白玉中学里,还创办了三个“武侯实验班”,由武侯区选派出24名教师执教实行“包班”教学,为白玉的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氛围。此外12名医德高、技术精、经验丰富的卫生技术骨干来支医期间,白玉有近万人次接受义务诊疗,有2080名困难群众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12年的日积月累,当地群众都对这群“成都来的人”印象深刻,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发自内心地感谢。

  去年武侯区(崇州市)援藏队进入白玉以后,他们扎扎实实在这里开展各个援助项目的工作,不仅是继承这已累积了12年的援助情谊,更是将这12年来积淀的群众基础越积越深,他们与白玉群众之间的感情也越积越深。40名援藏队员分赴当地组织、政法、教育、卫生、审计、交通、建设、发改、财政等一线部门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岗位,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扎实开展援助工作。不仅是带来资金、带来项目、带来技术、带来人才,而且他们用扎扎实实的工作,让当地的干部群众看到,这群人这一年多来在白玉一直用心、用情、用力投入援助工作。

  也正是因为如此,切身感受到“这群成都来的人”身到白玉、心到白玉、情到白玉、力到白玉的当地干部群众,在推进白玉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这条路上,自始至终都与援藏干部并肩努力,当年底,白玉县财政收入就突破亿元,成为甘孜州北路的经济领头羊。

  就这样,白玉的干部群众对援藏干部越来越信任、越来越认可,武侯区在白玉开辟的这条群众道路,也越走越宽。

  援藏故事>>>

  忙于为白玉“代言”的“胜哥”

  冯胜是个帅哥,只要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看得出来。见到冯胜之时,虽然他已经被高原的阳光晒得很黑了,但还是能从举止言谈中感受到他身上的书卷气。一打听,他还曾在新加坡深造一年,具有留学背景。冯胜,是武侯区(崇州市)援藏工作队领队,在白玉县挂职常务副县长。在来白玉之前,他任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就工作在人民南路这个“成都客厅”,当时还有人开玩笑说他是人民南路的“形象代表”。

  从外表看上去,冯胜就是个“文人”,绝不是“硬汉”,但是谁也不会料到,他在白玉一周的时间就走遍全县17个乡镇中的13个。甚至在当地人都“谈山岩色变”的山岩乡,他竟然闯过57个回头急弯到最远处去了解那里村民的生活现状。在不通公路、还受河水阻隔的辽西乡,从来没有骑过马的他硬生生地爬上马背,蹚过齐腰深的河水。那一周,冯胜冒着山路陡峭、路基狭窄、雨天路滑、山石滚落等的危险,行程逾1000公里,既让当地干部群众印象深刻、大为感动,也很佩服,于是大家开始叫他“胜哥”。

  这一行,“胜哥”记下了满满一本的工作笔记,无论谈到白玉的哪项工作,他都很熟悉,几乎堪称白玉的“代言人”。正是这一行,让他对白玉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萌生了可以建设“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的构思,随后在实际开展的援助项目中,他逐渐思考细化措施,丰富了之前的构思。当冯胜把这一想法提出来时,立即得到了武侯区与白玉县两地党委、政府的采纳,专门设立2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建设藏药材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紫皮马铃薯种植、林下资源加工、民族特色手工业、藏式民居接待、昌台牦牛养殖及帐篷城接待七大基地。

  之后,当地的干部群众就看到“胜哥”的身影频频出现在这七个产业项目中。此外,武侯区对口援建白玉的16个项目已全部启动,作为援藏工作队领队,除了在州府或成都办事,他带着其余39名援藏干部人才几乎时时刻刻都扑在上面。由于白玉县交通基础设施极差,是甘孜州最为偏僻、边远的县,这些援建项目又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冯胜在连续满县转的颠簸中,颈椎、腰椎严重受损。

  今年7月,实在难忍疼痛的冯胜借回成都办事的机会,顺便到医院去检查了一下。结果,医生立即给他下了住院通知,“不能再拖了,赶紧动手术。”冯胜不得不办了住院手续。可是一打听,手术之后必须静养,起码半年经不得颠簸。想到还要回白玉,还有那么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冯胜打算悄悄地溜出院。正好这时,接到白玉来的电话,2天后就有紧急会议,有很多的任务需要他去处理,于是冯胜坐上车在颠簸中赶路回白玉。

  直到10月,国庆节放假7天,冯胜才去正式办了出院手续,还遭到医生的批评,可冯胜嘴里一直念着“我们在白玉有16个援建项目,现在开工的12个中有5个项目即将竣工,我在白玉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啊!”医生听了连连摇头,拿眼前这位急于为白玉“代言”的人毫无办法,只是念着要他一定要静养,要早点回来做手术。

  走进白玉>>>

  关于家的更深层次意义

  在白玉,记者看到了很多从来没有看到的事情。

  刚刚进入白玉县县域,就看到前方有4辆从成都驶来的汽车陷在了泥泞的泥巴路上,但很快,周围的群众就来帮忙,十几分钟后,道路就通了。

  来到建设镇,只是走进试点建设的便民服务中心看看,住在附近的群众就从家里拿出洁白的哈达为我们围上,送上真诚的祝福。

  而在援藏干部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每个援藏干部的名字下,都贴了十多张他们与白玉当地群众结对子的“合家欢”照片。原来,每个援藏队员在白玉都有十多户“穷亲戚”,照片上记录的,多是他们“一大家人”一起欢笑的瞬间。

  听说,在刚来白玉两个月时,援藏工作队有两名女队员曾经因为想家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号啕大哭,可现在,她们对家乡的思念全部都化为对白玉的奉献。现在记者看到的,是援藏干部已然完全融入白玉,而当地群众也待他们亲如一家了。一年多,武侯区(崇州市)援藏工作队40名援藏干部在白玉倾力又倾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的干部群众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一年多来,他们又总是被当地干部群众最真诚与朴实的感谢所包围,让他们以往思念、煎熬的泪水变成了感动、幸福的泪水。

  “我想,我们在白玉找到了家的更深层次意义。”援藏干部这样告诉记者。的确,在白玉,记者看到,援藏干部已经把白玉当成了第二家乡,他们为这个家付出着,同时也在这里收获着。本报记者 郑莹莹 摄影 朱大勇

  (原标题:武侯+白玉: 深厚群众基础促成北路经济领头羊)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东省高院:薄熙来案二审本周五宣判
  • 体育曼联内讧!曝范佩西莫耶斯火爆冲突:被废
  • 娱乐李天一案女方律师:建议李方主动测骨龄
  • 财经央视批星巴克暴利坑人 网友:嫌贵喝雀巢
  • 科技查开房网站被封:输姓名可查个人信息
  • 博客副教授: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撒尿的苦衷
  • 读书探秘:雍正即位太后乌雅氏暴毙之谜
  • 教育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满分100 国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