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蚯蚓 餐厨垃圾变花肥

家养蚯蚓餐厨垃圾变花肥

  家养蚯蚓堆肥做法

家养蚯蚓餐厨垃圾变花肥

  26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用厨余堆肥箱进行蚯蚓堆肥,学生利用培养出来的土壤就地种植。

家养蚯蚓餐厨垃圾变花肥

  制图 姜宣凭

  @华西都市报:蚯蚓,被达尔文称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除了玻璃、塑胶和橡胶不吃,其余像腐殖质、土壤细菌等各种物质都能吃。本月23日,5000只小蚯蚓在锦江区白鹭湾生态公园一块地里“开工”,用自己的小身体将餐厨垃圾、腐殖烂叶等净化为“宝”。

  11月23日,5000只蚯蚓浩浩荡荡钻入了位于锦江区白鹭湾湿地公园里的一块土地——白鹭湾蚯蚓生态试验田。接下来,它们将在这里“开工”,用自己身体里的神奇“净化装置”,将餐厨垃圾和腐殖烂叶变成为肥沃的土壤。预计在12月,从白鹭湾蚯蚓试验田发展出来的首批适合家用的试点装置就可以进入社区了。

  5000条蚯蚓入土

  展开餐厨垃圾降解实验

  纱布垫底,铺上杂草、落叶和厨余,加上经过一定程度发酵处理的有机固体废物,再在上面附上原生质土壤,最后将5000条蚯蚓放入土中……23日,锦江区白鹭湾湿地公园一块约30亩的地被改造成了“蚯蚓集中营”。

  “这是我们的蚯蚓堆肥试验田,直接在田地里铺设简单的反应床进行蚯蚓填埋堆肥。”试验田负责人刘耀源告诉记者,“杂草、落叶和餐厨垃圾是蚯蚓的食材,我们搜集了周围居民家几百斤餐厨垃圾和公园的枯枝落叶,进行首次实验。”他说,实验的步骤很简单,对蚯蚓也没有特殊要求,品种就是从市场上购买的蚯蚓大平2号。

  这两天,刘耀源正耐心等待试验田慢慢发酵,“预计在12月初出成果,土壤湿度和气候温度是我比较担心的,这与蚯蚓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据介绍,试验田将首先依托湿地公园培育蚯蚓,开展餐厨垃圾生态降解实验,然后再把这种方式推广到社区和家庭。

  身体就是净化器

  吃下垃圾产出上等肥料

  “一只蚯蚓一天能吃下相当于自身重量的东西,”刘耀源说,蚯蚓的消化系统堪比机械捣烂器,“除了玻璃、塑胶和橡胶不吃,树叶、畜禽粪便、餐厨垃圾、活性污泥、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成为蚯蚓的食物。蚯蚓体内有强效催化剂,吃下这些东西后,排出的蚓粪就是富含腐殖质的上等肥料。”

  据刘耀源介绍,蚯蚓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净化装置,可分泌出多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还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和铅等微量金属。此外,蚯蚓还能“激励”其他微生物积极工作,大块的有机物经过蚯蚓咀嚼磨碎后,表面积增加,微生物能更快转化为有机物,“所以说蚯蚓是高效净化器,一点也不夸张。”

  将推广至社区家庭

  2000条蚯蚓净化一户

  刘耀源告诉记者,有数据显示,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以吞食40吨垃圾,而2000条蚯蚓就足以处理好一户普通家庭的餐厨垃圾。

  “希望能够把蚯蚓的净化功能引入更多的家庭,”刘耀源透露,“试验田将提供基础原料,包括蚯蚓、蚓粪和原生质土,这些可以为社区和家庭用户提供反应箱。”

  家里面养蚯蚓处理餐厨垃圾?市民林女士对此将信将疑,“若真能帮助解决厨余垃圾当然好,但把这些堆在家里不臭吗?”对此,刘耀源表示:“反应箱底部可以用报纸、木屑和土壤铺设蚯蚓床,中间放置餐厨垃圾,上面再覆盖一定厚度的原生质土壤,这样就不会有异味了。如果湿度和温度适宜,蚯蚓的翻转能力和消化能力就更强,但根据餐厨垃圾的组成不同,降解和利用的效果也会不同,比如餐厨垃圾的汤汁就不适合。”

  预计在12月,从白鹭湾蚯蚓试验田发展出来的首批适合家用的试点装置就可以进入社区了。刘耀源说,家用蚯蚓堆肥箱可以保证发挥“土壤改良剂”的功效,而肥沃的土壤则非常适宜家庭种花种菜。据悉,该项目计划首先进入东光街道社区。

  专家指导

  “蚯蚓堆肥”适合家用

  垃圾埋土下3厘米可防臭

  谈及蚯蚓“登门入户”解决厨余垃圾的可行性,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邹长武说:“蚯蚓堆肥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非常适合家庭采用。而且蚯蚓不会挑食,它们每天吃的东西就和你一样。”

  邹长武告诉记者,其实蚯蚓堆肥的原理很简单,“一切复杂的工序都由蚯蚓的身体完成,人们只需要正确制作堆肥箱就可以了。”

  针对垃圾堆放会发臭的担忧,邹长武进一步解释,“厨余垃圾中的汤汁部分可以随下水道流走,剩下干的部分掩埋在原生质土壤下至少3厘米,完全可以防止腐臭的味道。”

  “蚯蚓降解有机垃圾,不仅得益于蚯蚓特殊的生态学功能,还利用了蚯蚓与环境中某些微生物的协同作用,非常高效。”邹长武还推荐,“净化功能”最强且饲养起来最容易的蚯蚓品种是赤子爱胜蚓,“就是俗称的红蚯蚓,它们生存的目的就是吃。”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媛莉摄影郝飞

  早有先例

  悉尼奥运村生活垃圾

  4000万条蚯蚓全搞定

  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生态循环体验园,老师陈锡清带领学生搭建了4个厨余堆肥箱,通过蚯蚓堆肥法,收集校内树叶、食堂厨余,发酵存放3个月后就变为了肥沃的土壤。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唐山建立了大型蚯蚓生物反应器,每天处理有机垃圾6吨,产出生物肥料4吨到5吨。在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期间,当地也利用4000万条蚯蚓对奥运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基本做到了垃圾不出村就地消纳。

  (原标题:家养蚯蚓 餐厨垃圾变花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男女65岁同龄退休
  • 体育郑智获亚洲足球先生 中国揽亚足联5大奖
  • 娱乐杜海涛疑因跪拜韩星风波遭湖南卫视雪藏
  • 财经图说新浪金麒麟论坛精彩观点
  • 科技奇虎360诉腾讯垄断案开审
  • 博客陈剑:我与张艺谋妻子的真实关系(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人大代表呼吁学生堕胎免费 99万人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