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增两院士

2013年12月20日04:1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昨日,中国科学院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公布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的公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山地所”)崔鹏研究员、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冯小明教授,增选为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

  他总是最后离开实验室 最后关灯那个人

  新晋院士有什么“获奖感言”?他们从事的领域、工作的状态是怎样的?昨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山地所崔鹏院士,以及他的学生张建强,了解新晋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导师对科学研究的专注与倾注。

  淡定

  以前怎么工作

  当了院士还是一样

  2011年,中国科学院公布增选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崔鹏入围其中,但最终与那一年的增选院士擦肩而过,当年,记者曾致电崔鹏,他正在西藏进行野外考察,“虽然只是入围,但还是感到感激,这也代表了对我工作的肯定。”电话里,这位获得国家诸多科学研究荣誉的科研领军人,态度谦和平静。

  崔鹏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研究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出差,常年都在野外,“虽然风里来雨里去,但我热爱这份工作。”

  当记者问及其“获奖感言”时,崔鹏笑言,“不敢说什么获奖感言,这次能当选为院士,对我而言,是对工作最大的肯定,感激之外,也是我更尽职尽责从事研究的动力。”对于入选院士,在崔鹏眼里,改变的是称谓,不变的是角色,“我只是从事这个科研工作里的一个代表而已,以前怎么工作,当了院士还是一样。”

  严谨

  细中求细的科研态度

  “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细中求细,把科研做到极致,这就是他的态度。”昨日,在获悉自己的导师成为中科院院士之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所张建强显得有些激动,“还记得我成为他学生之后,导师和我的第一次谈话,言辞不多,但对我而言,却非常受用,讲的是对科研的态度。”

  “出名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很少,成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但这些都不是目的,做科研需要沉下心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脚踏实地,没有一蹴而就,也没有小聪明。” 对于此次交流,崔鹏的话语,更像是与学生的共勉,虽然过去了五年,但对于首次促膝畅谈,张建强仍旧历历在目。

  做科研,就得沉下心来,而在学生的眼里,崔鹏的性格“标签”里,除了细致求细的严谨,还有就是常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刻苦。谈到力求细节,张建强讲起了一个小细节,“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很多会涉及模型构建,还原山地场景等,在年轻人看来,模型‘差不多’就行了,但在导师眼里,‘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模型构建为何用,效果如何,细节如何控制,都必须做到绝对的精细化。”

  “拼命三郎”是学生眼里,崔鹏的另一个“标签”,崔鹏所涉及的工作,很多时候都会面对重大灾害事件,每每在此时,勇往直前最快抵达现场的研究院阵列中,都会找到崔鹏的身影,“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张建强与崔鹏第一时间赶往灾区一线,“在现场,我们要用扫描仪扫描滑坡地带,按照常规检测,用激光扫描也能进行,但有的位置会出现盲点,每每此时,导师就会在滑坡点走来走去,跑向河对面,或重走更难走的道路,亲自抬着八九十斤重的仪器,反复测算。”

  “导师对学生非常细心,但涉及做研究,那就非常严格。”张建强2008年就从师于崔鹏,在张建强眼里,“忙”是崔鹏这几年一以贯之的方式,“做泥石流等山地灾与水土保持研究需要长期、重复的考察、实验,只要不出差,导师几乎每天晚上工作到12点半,我走得比较晚,大多晚上10点半离开时,看看导师实验室的灯,总还亮着,他总是最后离开关灯的那个人,周末如此,节假日也不例外。”

  实力

  摘得国际大奖

  殊荣实至名归

  2010年10月,在西安举行的农业土地退化防治国际会议上,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 前主席Samran Sombatpani为崔鹏颁发了“杰出研究者奖”奖牌,世界水土保持协会“杰出研究者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仅授予1名科学家或一个团体,当时,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给崔鹏的评价是:奖项给予他,实至名归。同年12月,崔鹏再摘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据悉,凭借在泥石流和相关地表过程机理和减灾方面的研究为水土保持科学的研究,崔鹏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多年坚持在考察与研究最前沿,专注于山地科学研究与实践,很多时候,一出去就是十天半月地“扎营”于泥石流、地质灾害一线。在崔鹏多年来从事科学研究中,他承担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获2010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西部山区公路铁路泥石流减灾理论与技术”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川大化学学院冯小明

  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研究

  昨日,中国科学院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公布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的公告》,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冯小明教授增选为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小明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和第十四届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专家评审组成员,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四川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本报记者 缪琴

  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中科院53名 工程院51名

  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19日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

  中科院的53名新院士是从39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岁,其中60岁及60岁以下的占85%。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50名。新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9名,化学部9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9名。

  中国工程院的51名新院士是从560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的。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77岁的船舶设计制造专家徐芑南,最小的年龄48岁。平均年龄56.9岁,60岁及60岁以下的42人,占82.4%。51位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21人,研究院所14人,企业11人,管理部门5人。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07人。

  中国工程院19日发表了致51名新院士的一封信,对新院士提出八点共勉,希望他们头脑清醒,婉拒不适当的物质待遇;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谦虚谨慎、不以“权威”自居,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实事求是,尊重同事的劳动和成果,正确处理成果、论文和报奖的署名和知识产权问题等。此外,9名外籍科学家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6名外籍院士。据新华社

  评论>>>

  院士制度改革关键是去利益化

  19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张榜公布了53名和51名新当选院士名单。至此两院总人数达到1557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后,新出炉的院士备受瞩目。

  最大限度地发挥1557名院士在各自领域领军人物作用,需要扎实推进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改革。而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去利益化。只有让院士回归学术、回归荣誉,与各种利益脱钩,才能让院士们全神贯注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去利益化的核心是去行政化。近年来,科研体制中的“官本位”现象屡见不鲜,行政力量对院士选举管理的干预和介入广受诟病。工程院在给新院士所在单位的信中提出“单位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让他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取得新进展”,这条建议值得提倡。

  去利益化的要害是剥离过多待遇。院士头衔是学术界“最高荣誉”,但是很多待遇完全与学术地位无关。大到享受副部级待遇,小到乘飞机的客舱等级、配车,没有人能算清院士光环能给个人带来多少特权多少实惠。剥离过高的物质利益,才能让院士回归学术。

  去利益化要破除学术“山头”。宗派主义在学术圈有不可小觑的影响。这些年学界或隐或现的“山头”之战,只能加剧内耗,无益于学术与科研的健康繁荣。新老院士应当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去利益化要建立退出退休机制。“终身荣誉”往往成为滋生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温床。由于多重原因,院士退出、退休机制的建立比较复杂。越是复杂越是要广泛听取学术界和老百姓的意见建议,争取早日“破冰”。据新华社

  (原标题:成都新增两院士)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央: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
  • 体育CBA-北京负天津 广厦更衣室失窃
  • 娱乐林志颖回应被打假:合法未谋取暴利
  • 财经刘永好自曝饲料含转基因:企业越大越爱用
  • 科技中移动600亿造全球最大4G网
  • 博客2013年十大流行语 中国准备好打仗没有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盘点五花八门性教育:学生参观异性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