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尹江勇
虽然当选了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仍对外界保持低调,谢绝了媒体的采访。
“王晓东是那种很纯粹的科学家,对科研以外的事情兴趣不大,不想占用搞科研的时间。”作为从初中到大学的同学、现在的工作助手,李静生对王晓东非常了解:“虽然他发表了许多论文,不断获得声望,但那只是做科研的副产品。对他来说,科学探索才是目的。”
这份纯粹,使王晓东跑在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前沿。1985年,王晓东只身赴美。1996年,他建起自己的生命科学工作室,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多篇学术论文刊登在《科学》、《自然》等世界著名学术刊物上,论文成果在8年间被其他科学家引用超过了15000次,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学者。2000年,他发现了一种可以诱使肿瘤细胞“自杀”的蛋白质细胞,一举成为世界级生命科学大师。
2004年,王晓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20多万留美人员中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第一人。同时,他以当选时41岁的“低龄”,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在学校的时候,王晓东在钻研方面就表现出了天赋和韧劲。”曾任王晓东河师大附中高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的李天刚告诉记者,那时的高中课余生活比较轻松活泼,下课后老师常给学生们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共同讨论解答。“王晓东经常会从特别的角度提出解法,有着很强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让人印象深刻。”
从初中到大学,王晓东在同学师长眼中都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霸”式学生。“王晓东那时家境比较困难,生活很朴素,但是他的意志十分坚强,学习主动性很高,单科成绩总能保持在90分以上。”李天刚说,王晓东注重学习的同时又能兼顾全面发展,还是学校有名的田径高手。
这种风格保持至今。“务实、刻苦、高度专注,对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非常敏感。”李静生用这些词语描述工作中的王晓东。“现阶段,他从事的是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规律的研究,这对于寻找癌症和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新疗法有望起到重要帮助作用。”
2003年,国家和北京市政府资助建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被聘为所长。“现在,王晓东已经在国内全职工作,希望能把研究所建成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李静生告诉记者:“他始终眷恋着祖国,眷恋着家乡。”③6
王晓东,1963年生于河南新乡,美籍华人。1980年考入北京
师范大学,2004年获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晓东长期从事细胞凋亡规律的研究,现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医学科学杰出首席教授。③6
(原标题:王晓东:从美国院士到中科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