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 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2014年03月24日06:41  南海网 收藏本文

  澄迈县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纪实

  -本报记者单憬岗曹健特约记者陈超通讯员李唐旭

  清晨,南渡江畔,河水奔涌东去,亘古不息。

  “在那生态的澄迈金江,有我长寿的第二故乡。”一群候鸟老人在龙舟广场上合唱,一艘试水的龙舟急速从江上划过,“咚、咚、咚”,节奏沉稳的鼓点声似乎在为老人们伴奏。

  今天的澄迈,恰如一往无前的龙舟勇士,坚定地融入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大力实施“三县一地”(生态现代化建设县、新型工业县、休闲低碳旅游县、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创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去年全县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200亿元,连续4年GDP增速全省第一,连续两年获全省市县经济社会考核第一名。

  一年来,在习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激励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澄迈闯出了以生态现代化引领绿色崛起的一片“蓝海”。这片海,奔涌着科学发展的静水深流,激荡着改革创新的澎湃浪潮,流淌着民生幸福的强劲暖流。

  一种理念贯穿始终

  生态现代化,开拓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新境界

  配料、熔制、成形、退火……一道道工序井然有致,一台台机器手臂忙碌不停,一块块透明闪亮的玻璃流水般出品。

  这条世界第一条全氧燃烧在线Low-E镀膜玻璃高新技术浮法玻璃生产线,位于老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南中航特玻公司,将玻璃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与生产节能玻璃产品完美结合,可降低35%的能耗,减少85%以上的氮化物和烟尘排放,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配比。

  这是澄迈大力实施生态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生态现代化是澄迈顺时应势的战略选择。”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

  面对环境和资源的约束,澄迈县委决定把“生态化”内涵融入澄迈现代化进程中,致力于促进经济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着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将澄迈引入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此后,一系列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决策部署陆续推出,澄迈的生态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3年更是硕果累累——一年来,澄迈工业向高科技转型,高科技企业达到50多家;以发展工业的思路提升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风生水起;旅游主打低碳休闲长寿牌,旅游人数大增31.9%。

  一年来,各类高速发展字眼成为澄迈关键词:建成我省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12年义务教育免费等10个民生领域率先,旅游收入突破10亿大关,GDP跨越200亿大关。

  一年来,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澄迈依然保持生态本色,绿水青山依然,空气优良天数100%,全县万元GDP能耗较2007年降低一半,设立全国第二个县级低碳基金。

  今天的澄迈,生态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已经贯穿在政府决策的每个环节,已经融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中,已经渗透在千万家庭的福祉里,引领着澄迈在绿色崛起的大道上全速迈进……

  一条道路越走越宽

  就地城镇化,风景和乡愁可以兼得

  火山石墙错落有型,曲水流觞雅韵别致,热带兰花倚墙独放,原味咖啡香气四溢。澄迈县福山咖啡屯二期项目金墟福地的咖啡院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目光。

  近年来,澄迈致力打造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依托当地咖啡资源,突出文化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促并进。2013年,该镇旅游接待人数突破百万人次。

  这是澄迈实施就地城镇化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澄迈独辟蹊径,把就地城镇化当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元素延伸到农村,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配套设施延伸到小镇,这样农民不用离开自己的土地和产业,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有效破解了“离土不离乡”的难题。

  在咖啡风情镇毗邻的向阳村,基础设施迅速改善,融入咖啡文化圈,多种产业和家庭旅游收入可观,村民幸福指数迅速提升,村庄率先实现就地城镇化。

  澄迈还在建设台湾风情小镇、欧洲文化风情小镇、地中海文化风情小镇,特色各异,绿色、宜居、富民却是共性,周边村庄也将连片就地城镇化。

  如今,展现在每天近万游客面前的是:别致的风情小镇,美丽的乡村风光,优雅的古村落文化,旖旎的火山风光,可口的传统美食……

  如今,展现在澄迈50多万城乡居民眼前的是:十二年义务教育、3公里便民就医、金融便民服务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就地建设小城镇,既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依托这些小城镇发展起了特色市场,也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澄迈正在结合火山古村落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重点打造3条“美丽乡村”带,实行多村统一规划、统筹联合创建,实现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形成传统与现代辉映、城市与乡村互依的空间格局。一批让村民和游客看得见风景,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正在崛起。

  一个形象日渐鲜明

  以开放型服务业引领产业升级,促传统产业点土成金

  3月23日,马村港中心港区码头,一艘货运巨轮靠岸。高耸入云的桥吊上,桥吊司机迅速摇动操纵杆,运输车辆来往穿梭,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马村中心港区于去年底正式开港后,作为全省海运枢纽将大幅提升整个琼北综合物流能力,有效满足老城开发区、海口综合保税区、金马物流区配套需求,为全省工业布局调整提供强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保障。

  这是澄迈以开放型服务业引领产业升级的一个样本。

  当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融合了信息、文化、高科技的开放型服务业,正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火车头。

  解放思想、转变政府服务,是发展开放型服务业的基本要求。2013年8月,澄迈成为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藉此再次大刀阔斧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由394项砍到223项,减少43.4%,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间从799天压缩为37天,压缩21.6倍。

  转变观念、壮大优势,是发展开放型服务业的主要方向。澄迈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低碳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现代集约物流业生机蓬勃,生态旅游高端地产活力无穷,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占比由2007年的18.2%迅速增至31.4%。

  找准了自身特色,澄迈三大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工业,信息化、园区化成为最大支撑。海南生态软件园已有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等309家IT企业入驻;海南生态科技新城已实现生产总值93.3亿元;老城开发区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能耗下降19%,工业增加值却增长24.5%。

  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成为最大特色。29个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88个标准化示范基地,652件农业注册商标,让“长寿、富硒、绿色”成为澄迈热带特色农业形象。

  旅游,休闲、养生、生态成为最大优势。四区四镇成为旅游王牌,即盈滨半岛、加笼坪、永庆、济公山4个旅游区加四个风情小镇,吸引越来越多游客;世界长寿之乡品牌成为推手,长寿产业加速发展。

  极目澄江,百舸争流;俯瞰迈岭,万山碧透。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对事业的执着,对梦想的痴情,澄迈人正在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的大潮中奋桨扬帆、戮力争先!(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年度报告

  澄迈

  城镇化

  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城镇化。澄迈坚持“就地城镇化”理念,不拆不建守乡土。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同时,老城开发区新区也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一抹亮色。未来,将有近10万名产业工人在老城安居乐业,共享城镇化建设成果。

  城乡一体化。澄迈已重点打造出3条美丽乡村带,计划串连村、镇、开发区和农场,形成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空间格局。

  触摸民声

  期待古村蜕变景点

  作为罗驿村村民,我很为我们村的悠久历史而自豪,也在为村庄的发展而努力。罗驿村拥有许多人文遗迹,可因地处偏僻,缺乏宣传,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去年,澄迈县政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游客也多了起来,期待村庄能发展为文化旅游景点。到时候,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村委会副主任李运达

  期待更多就业机会

  自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好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我们村游玩。村里家家户户都盖上了新房子,电脑、电话什么都有,和城里没多大差别了。我唯一牵挂的就是家里孩子们的工作。土地被征用后,我们就没有田地了,孩子们经常出去打短工,可终究是工资低,希望以后城镇化发达后,我的孩子们能在家门口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福山镇向阳村村民陈先道

  期待跨越户籍门槛

  我在澄迈金江镇生活10多年了,可户口一直在农村。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因为农村户口,没办法上县城的公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的学费很贵,生活负担加重。由于户口门槛,我一直无法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新型城镇化,我期待有更加公平的社会地位。

  ——澄迈县金江镇餐馆服务员李娇娇

  期待城市更加宜居

  随着迁入城镇的外来人口增多,金江镇现在也出现了交通拥堵、公共服务滞后、生活成本变高的“城市病”。希望城市管理者加快城镇规划和建设,为居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创造更宜居的城市。

  ——澄迈县委新闻办工作人员李唐旭本报记者孙慧通讯员宋祥达

  (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福山咖啡名扬世界。本报记者张杰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澄迈首个“美丽乡村”向阳村一幢幢排列整齐的小楼房。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张茂通讯员王家专摄

  风情小镇、开发园区、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并进

  澄迈农民就地变身城里人

   -本报记者孙慧通讯员黄华师

  城镇化发展最需要什么?澄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宜城则城,宜乡则乡。

  在城镇化的探索上,澄迈坚持“就地城镇化”理念,以特色风情小镇、开发园区、美丽乡村等建设为抓手,走出一条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并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特色产业造血城镇化

  福山镇以咖啡为支撑

  永发镇以瓜菜种植为主导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没人种地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行走澄迈会发现,新型城镇化正在走“产业支撑,错位发展”的道路,各个乡镇以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使得小城镇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如福山镇以咖啡产业为支撑,咖啡种植、加工、销售以及咖啡文化休闲游等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永发镇以瓜菜种植、冷库预存为主导产业,每年有上万吨瓜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

  “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

  园区建设成城镇化亮点

  未来将有近10万名产业工人

  在老城安居乐业

  近年来,老城开发区不仅成为推动澄迈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依托开发区建设起来的老城新区也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抹亮色。产城互动、产城融合,是澄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又一方向。

  3月17日,老城开发区的马村中心港码头,大型货车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作为海口港的中心港区,马村中心港未来吞吐量将突破亿吨,同时配套建设物流园区和临港产业园区,带来上万个工作岗位。

  不仅是马村港,老城开发区目前正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特色农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旅游业、物流业园区多元并进。

  如今的老城,大桥飞架,马路通达,商业街、公寓、五星级酒店等配套措施相继落成,逐渐成为一座产城融合的现代城镇。

  而老城建设的成果也在惠及着周边农民。马村村民马传石原先是保安,一年收入三四万元。马村港开发建设后,他创业开了一家烟酒行,收入也翻了番。

  “我们按产业的要求配套建设城市,以城市的需求支撑产业发展。未来,将有近10万名产业工人在老城安居乐业,共享城镇化建设成果。”老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莫终敏说。

  美丽乡村让农民留下来

  澄迈已打造出3条美丽乡村带

  串连村镇开发区和农场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大量就业机会和均等公共服务,使农村转移人口能够“留下来、站稳脚”,真正变成城里人。

  75岁的美榔村村民陈堂标每天都会来到村口的美榔双塔前,给游客讲讲村里的历史。“游客多了,我们准备办个农家乐。”

  为促进就地城镇化,澄迈结合各地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同时,通“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各乡镇村落的布局和发展,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村庄美了,收入增加了,农民的发展信心更足了。

  村庄变美了,农民就可以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或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固定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乡村公园、农家乐、果园采摘、劳动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就地转化。

  福山咖啡风情镇便是成功的典型例子。风情镇建设带动了周边村庄如侯臣村、向阳村等的道路、垃圾处理、公共设施等规划建设,大大促进了周边村庄就地城镇化进程,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目前,澄迈已重点打造出3条美丽乡村带,计划串连村、镇、开发区和农场,形成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空间格局。(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人物访谈

  采访对象: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

  -本报记者孙慧通讯员李唐旭

  城镇化,我们不拆不建守乡土

  “不拆不建守乡土。”这是近年来澄迈县坚持以人为本,产业支撑齐发展,把城市元素延伸到乡村,做出“就地城镇化”的有效尝试。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表示,澄迈城镇化的基点就在县域小城镇,以特色小城镇作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活方式,让农民共享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就地城镇化”。

  重点打造3条美丽乡村带

  千年古邑澄迈,历史悠久,人文炽盛,至今保存着许多有独特风貌的火山岩古村落。2013年,澄迈将“美丽乡村带”建设规划融入到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中,改善了古村落的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澄迈‘美丽乡村’要做到‘五个结合’,即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相结合。”杨思涛说,澄迈重点打造3条“美丽乡村带”,采取“多村统一规划,统筹联合创建”的方式,统筹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新型农业产业带和乡村旅游带,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乡村旅游品牌,为澄迈发展注入新活力。

  4大风情小镇相继落成

  杨思涛认为,产业是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更好解决城镇化中人的问题。以产业支撑促进发展,是澄迈新型城镇化的特色。

  近年来,澄迈以咖啡为抓手,打造咖啡文化,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集世界咖啡种植文化观赏、咖啡交易中心、世界咖啡口岸、休闲娱乐度假等于一体,大大促进了周边村庄就地城镇化。同时,澄迈台湾风情小镇、欧洲文化风情小镇、地中海文化风情小镇等相继落成。

  杨思涛说,澄迈就地建设小城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起专业、特色市场,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启动

  “今年,澄迈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杨思涛说,力争海南生态软件园在年内实现园区综合建设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投资超100亿元、总产值超150亿元的中国独具特色生态产业社区目标。同时,澄迈将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化、生态化推动产业特色化,把特色风情小镇、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镇化的突破口来抓,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推动“就地城镇化”有机结合。

  今年,澄迈还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9所镇(场)中心幼儿园建设,启动火山岩古村落群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小村成长

  向阳村村民瞄准生态游商机投资副业,生活越过越好

  68户村民家家都要开作坊

  -本报记者孙慧通讯员王家专

  3月的海南,莺飞草长,暖阳高照。驱车来到位于澄迈县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后面的向阳村,清凉扑面而来,村头茂盛的橡胶林犹如绿伞遮住阳光,树下凉风习习。村里水泥硬化路面笔直向前,路旁三角梅随风摇曳,仿佛在向客人招手。

  绿荫下,老人纳凉、孩童玩耍。一排排整齐的屋舍粉刷一新,门前屋后,种有黄皮、杨桃等果树。放眼望去,村里绿草荫荫,鲜花拥簇,看不到一块裸露的红土,整个村庄俨然一个小公园。

  “我们村游客很多,很多人都是先在小镇喝咖啡,然后到向阳村参观游览,再到作坊买包手工咖啡。”向阳村党支部书记吴淑明说。

  2013年,向阳村被澄迈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经过一年的改建,向阳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往日的破败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栋栋崭新的平房。垃圾遍地、坑洼不平的村道变成了笔直的水泥道……

  黑褐色的咖啡豆在大锅里不停地铲翻,散发出一股浓郁的咖啡香。唐汉英手抄起一粒豆子闻一闻,“炒熟了,可以出锅了。”

  背靠福山风情镇的向阳村,改变的不仅是村容村貌,还有村民们的致富路。村民们瞄准生态旅游的商机,开始做起手工作坊、家庭旅馆、农家乐等副业,生活越过越好。

  唐汉英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家的手工咖啡作坊在外地游客中小有名气,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到海南考察时,曾走进唐汉英家,跟村民们拉家常。

  唐汉英的咖啡一是直接卖给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咖啡店,二是卖给游客,此外,还由儿子运到外地销售。“每天都有客人到我家买咖啡,有的一买就是十几包。”唐汉英笑呵呵地说,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咖啡正改变他家的生活,也是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不仅是唐汉英,在未来规划中,向阳村68户,每一户都是一个手工作坊,制作咖啡糕、薏粿、豆腐脑等澄迈当地特色风味小吃,甚至开农家美食店。目前向阳村共有6家农户手工作坊营业,咖啡作坊和豆腐作坊各3家。

  背靠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向阳村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更红火。(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澄迈老城开发区内,中航特玻车间机械手在流水线上作业。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张茂摄

  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年度报告

  澄迈

  民生

  惠,惠政,惠民。

  惠政。在“十二五”期间,澄迈计划投入70多亿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在全省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率先全省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目标……

  惠民。孩子上高中,学费、课本费、住宿费由政府埋单;村卫生室达222间,村民看病不出3公里……在这些城乡民生资源的交错覆盖下,澄迈城乡统筹发展的“民生网络”逐步形成。

  触摸民声

  我成了一名职业化支书

  我从没想到过,自己能成为一名“职业化支书”,不仅提高了工资待遇,还有机会参加培训学习。就像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可以安心工作、专心工作、用心工作。

  2009年以来,澄迈县对推行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管理模式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促进了村党支部书记勤政廉政,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能力。

  如果我不勤政廉政,安心工作,就对不起这份待遇,也会遭村民骂。——福山镇敦茶村党支部书记冯开泽

  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好政策

  在澄迈加快村卫生室建设之前,我们村民看病要到离村子11公里远的中兴镇卫生院,或者去17公里外的县城。

  如今,村里有了卫生室,卫生室里还配备了健康医疗保健一体机,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还可与县医院、省医院联网进行远程会诊。

  现在看病方便多了,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政策才是好政策!——中兴镇孔水村村民李阿姨

  希望城乡都过上健康生态生活

  看着向阳村越来越美,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我自然十分高兴。“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农民过上了舒适的生活,就连城里人都开始向往乡村生活,希望城乡的环境都越来越美,人人都过上健康生态的生活。——向阳村党支部书记吴淑明本报记者李佳飞

  特约记者陈超(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种荔枝、种瓜菜,农民致富手段越来越多。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澄迈县金江镇老人到茶园免费喝茶、看琼剧。本报记者李英挺摄

  实施“8+2”工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

  -本报记者李佳飞特约记者陈超

  在澄迈各中小学校,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下课后,孩子们飞奔到教学楼前的直饮台边,打开水龙头,仰着脖子“咕嘟咕嘟”喝个痛快;

  在澄迈的农村,百岁老人也会使用E-POS机卡,刷卡购物、查账户余额、小额取现,早已司空见惯;

  穿行在澄迈,醒目的乡村卫生室招牌随时从眼前掠过,“小病不出村、轻病不出镇、一般疾病不出县”的“3公里便民就医半径”在澄迈已经实现;

  ……

  这些让外地人不得不感叹“澄迈人真幸福”的场景,正是澄迈实施“8+2”工程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效体现。

  一个理念:破除城乡二元壁垒

  把城市的文明延伸到农村去

  对于农业大县澄迈来说,全县60%的人口都居住在农村,快速的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解决城乡二元壁垒的重点在保证城乡资源配置的均衡。

  本着这样的思路,2008年,澄迈提出“城乡融合,服务共享”的理念,通过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2”工程,破除城乡壁垒。

  所谓“8+2”工程,即把城市资源向农村延伸,着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及以惠民增收、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

  “破除城乡壁垒,就是要把城市的文明延伸到农村去。”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认为,城乡一体化不仅要在空间布局上把小城镇划入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消除和改善城乡差距,确保无论是进了城的农民,还是留守乡村的农民,都能够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一份坚持:民生资源城乡全覆盖

  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

  “8+2”工程实施以来,澄迈县先后累计投入5亿多元,建设县职教中心、思源实验学校、思源高中、爱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并率先全省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率先全省完成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不断扩大教育惠民覆盖面;

  “8+2”工程实施以来,澄迈在人口1000人以上或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的自然村也设立了村卫生室。全县村卫生室数量达222间,形成了“3公里便民就医半径”;

  “8+2”工程实施以来,澄迈全面吹响改造危旧土坯房的号角,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10亿元对农村1.9万多套土坯房(含卵石土浆房)进行改造。看着变得结实又漂亮的房子,许多含辛茹苦一辈子的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8+2”工程实施以来,澄迈抓紧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支付环境,让现代支付清算网络连通城乡,实现了“一网通天下,一卡走城乡”的目标。如今,全县40.9万乡村人口已拥有16万多张银行卡,176个行政村里安装POS机550部,实现金融便民服务全覆盖;

  ……

  “实现民生资源城乡全覆盖,既缩小城乡差距,也缩小村村差别,从体制改善‘三农’条件,让农民的生产生活能迈上新台阶。”澄迈县长吉兆民说。

  一种收获:城乡一体化全国范例

  成为县域城乡发展样板

  民生资源城乡全覆盖给农村带来新面貌、新生活,也催生了农村新产业、新品牌。如借助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澄迈创办“一月一镇一演”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被国家文化部向全国推荐。

  2012年,“8+2”工程进入全面提升和深化阶段,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农村养老保障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获得全国唯一县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称号。2013年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起草的《城乡一体化蓝皮书》中,特别向全国推荐了澄迈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案例。

  在“十二五”期间,澄迈规划投入70多亿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接下来,澄迈要在农村教育、农村低保、保障性住房、新农村建设等领域进行全面覆盖。

  在这些城乡民生资源的交错覆盖下,澄迈城乡统筹发展的“民生网络”逐步形成。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场景,成为人人向往且争相学习的县域城乡发展的“澄迈样板”。(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教育新政

  澄迈率先全省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

  读高中,学费书费住宿费全免

  -本报记者李佳飞特约记者陈超

  在位于海榆西线国道53公里处的澄迈大拉教育新区,金江大拉幼儿园、澄迈思源实验学校、澄迈思源高级中学、澄迈县爱心学校、澄迈县特殊教育学校5所学校均已落成,绿化带、教学楼、操场、实验室等校园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浓郁的人文气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自澄迈县金江镇内阁堂村一户贫困村民家的孩子李峰,如今是澄迈思源实验学校的一名高二学生。李峰明年就能考大学了,这让比他大8岁的姐姐羡慕不已。由于家境贫寒,姐姐在读完初中后,便外出打工了。而李峰所以能够入读高中,是因为思源实验学校的学费、课本费、住宿费等全部“免单”。

  据悉,近年来,澄迈县将教育工作作为全县民生“8+2”工程的重中之重,率先全省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和省、县骨干教师岗位补贴政策。澄迈每年投入补贴资金近2亿元,免除小学、中学、职校、中技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补助学生作业本费,职校、中技学生生活费,住宿贫困生生活费,贫困生助学金,做到学生在澄迈读书不但不花钱,还有生活补助。

  “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全部不收,这对于一个有孩子上高中的贫困家庭来说,减轻了不少负担。”澄迈县思源高中校长张烈智告诉记者,该校现有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共有学生1700多人。除了澄迈籍的生源,还有部分来自县外,“这都要取决于澄迈县‘三免四补’的惠民政策”。

  澄迈县教育与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5年,澄迈免除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和职中学杂费(含公用经费)共1.95亿元,“学生在澄迈读书不但不花钱,还有生活补助,解决了残疾等特殊学生、贫困孩子的上学难问题”。(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村民在澄迈县福山镇敦茶村卫生室接受县医院远程数字化诊疗。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养老保障

  澄迈率先在全省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方案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

  -本报记者李佳飞特约记者陈超

  “一个月520元,连着补发7个月,一次性领了3640元。”3月17日下午,澄迈县老城盈滨村,94岁的吴连生老人向记者讲起去年底领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时的情形,脸上笑开了花。

  吴连生的家族在澄迈有不小的名气,号称“澄迈长寿第一家”。这一家,四代同堂、已有儿孙128人,其中辈份最高的6名老人为亲兄妹,平均年龄已超过85岁。

  然而,老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家土地被征25年后,还能领上“退休金”,享受和其他新被征地农民同等待遇。

  原来,去年7月,澄迈率先在全省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方案,对分别在2009年、2013年出台的两次《海南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进行延展。对2009年6月18日后符合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险制度管理,由政府为其参保提供一次性缴费补贴;对1988年4月20日至2009年6月17日前被征地农民,予以老年生活保障补助,实现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

  根据新方案,澄迈县637名在2009年前就被征地的老年农民,每月可领取520元保障金。

  “澄迈采用两种‘托底’制度,扩大补助范围,确保养老政策的普惠性,要让被征地农民的‘夕阳红’更红。”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

  “以后可以天天去镇上喝茶啦!”受益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新政,老人们喜出望外。(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金融服务

  澄迈在全省率先启动POS机村村通工程

  农民买菜也可刷银行卡

  -本报记者李佳飞特约记者陈超

  对于城里人来说,随时到家门口的银行网点或ATM机取钱,到附近的超市刷卡消费已司空见惯。但对偏远地区农村的农民们来说,这似乎是一种奢望。然而,这在澄迈早已变成了现实。

  走进孔水村,可能随时碰到拿着存有养老金的卡到村里小卖部取钱的老人。刷卡取钱过程用时不到两分钟。

  “过去,取钱要到村外10公里的中兴镇上的银行。如今‘足不出户’的现金支付结算模式,省钱省时又省力。”有村民感叹。

  2009年,澄迈在全省率先启动POS机村村通工程,在县里11个镇,176个居、村委会实现金融便民服务点全覆盖,成为全国第一个把金融便民服务延伸到所有行政村的市县。

  2012年,由澄迈县农信社主导的E-POS继续在全县800多个自然村逐步覆盖,让农民不出村就可刷卡消费。据不完全统计,一年能为农民群众节约路费和误餐费达200多万元。

  “POS机不仅方便了村民,还带旺了小卖铺的生意。在这里买菜、冲话费都可以刷卡,而且可以避免收到假币,也避免了存放大量现金带来的安全隐患。”孔水村一小卖铺老板蔡先生说。(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年度报告

  澄迈

  产业

  转,转型,转变。

  转型。澄迈依据自身特色,推动三大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工业在转型:依托老城开发区,澄迈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农业在转型:全面推进农业“四化四县”建设。现代服务业也在转型:大力发展康复康体美体养生产业。

  转变。2013年澄迈实现工业增加值75亿元,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8%;“长寿、富硒、绿色”已成澄迈热带特色农业的整体形象;澄迈旅游持续升温,全年接待人数和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

  触摸民声

  果菜从澄迈田头到海口餐桌只要3小时

  我们澄迈农民种果菜,第一步重视品种、品质,基地产品、技术有标准;第二步做品牌,注册商标,以品牌定价格;第三步布局农产品专营店,如今澄迈果菜在全国有500多家直销店;第四步以产定销、网络配送。

  自身做好,平台做好,澄迈牌就是海南牌,才谈最终目标——以最快时间从基地到餐桌,不仅保鲜,还要追求低运输成本。我们完全有希望做到,只需3小时,就能从澄迈果菜基地到海口市民餐桌。

  ——澄迈惠民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许泉

  在好的环境里学到了更多知识

  从小就喜欢看动漫。学动漫制作这个专业,在学校时就觉得书本上的知识不够,还要到网上去学。到海南生态软件园枫华动漫公司实习,2个月实习比2年上学学的东西还多。一起实习的同学们到晚上10点都不愿离开公司,总担心时间不够。

  我们这一批30名学生,最后留下了七八个,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之一。我希望公司有好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做片锻炼自己,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职海南枫华动漫的郑平安本报记者刘贡(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游客在澄迈红坎岭陶艺园制作陶艺。本报记者古月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澄迈农庄工人正在忙着给菠萝移苗,这种台湾引进的菠萝一个能够卖20元以上。本报记者苏建强摄

  澄迈农业打品牌、工业无烟尘、旅游走养生

  福橙福牛白莲鹅,都是品牌货

  产业兴县、产业强县,用产业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绿色崛起。“三县一地”是澄迈近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生态现代化建设县、新型工业县、休闲低碳旅游县和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一系列数据和案例表明,澄迈找准了自身特色,以此推动三大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石。

  -本报记者刘贡

  农业“擦亮”热带特色品牌

  “由松散型到合作社,到标准化,到规模化,到今天的设施化、品牌化、精品化”,澄迈惠民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泉说,他从事热带农业生产25年来,澄迈一步一个台阶,品种、质量、供销、配送,无一不是站在全省高度,不断“擦亮”海南热带农业品牌。“长寿、富硒、绿色”,已经成为澄迈热带特色农业的整体形象。

  如今澄迈福橙、福山咖啡、无籽蜜柚、白莲鹅、澄迈福牛、桥头地瓜等特色品牌享誉岛内外。尝到甜头,澄迈2013年又新培育文儒山茶油、澄山山猪、仁兴蜜蜂糖、澡花香猪、永发黑山羊等新品牌。初略统计,全县农业商标注册达652件,著名商标18件。

  由于畜牧产品实行“一证一标一单”管理,澄迈连续13年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全县瓜果菜、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畜牧产品合格率达100%,这两个数字令人引以为豪;全省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冷库在澄迈。

  但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的眼光更长远,“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全面推进农业‘四化四县’建设。”(“四化”即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四县”即农业生态现代建设示范县、有标识可追溯农产品示范县、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县、中国富硒产业经济示范县。)

  工业“落子”高新技术产业

  相较于澄迈县政府所在地金江镇以及名声在外的福山镇,老城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更接近海口。

  依托老城开发区,澄迈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2013年又有统一企业、海南展创等6家企业投产。目前全县有高科技企业50多家,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3年澄迈实现工业增加值75.13亿元,同比增长24.5%,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8%。其中,海南生态软件园实现总产值达93.33亿元,同比增长34.1%。

  没有烟尘的工业是澄迈工业持之以恒的追求。中航特玻海南基地4条高端玻璃生产线由于采用了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降低了35%的能耗,减少了85%以上的氮化物和烟尘排放。

  而我省规模最大的建筑用标砖生产企业、年产蒸压粉煤灰砖上亿块的海南万绿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以工业废弃物(华能海口电厂湿排粉煤灰)和当地资源(废石屑)为生产原料,年消耗湿排粉煤灰20万吨,不但实现了资源再利用,还解决了海口电厂湿排粉煤灰的出路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代服务业“花开”旅游

  一家咖啡店在春节期间爆满,每天数千人的到访,让人以为这是澄迈的一个新景点。

  为何澄迈旅游持续升温,全年接待人数和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

  融入琼北一小时旅游圈的澄迈,最适合“一日游”;4条乡村旅游路线,3条“美丽乡村带”等旅游产品突起;封平约亭、美榔双塔、罗驿古村等古老文明别具风情;福山咖啡文化、欧洲文化、台湾、地中海文化四个风情小镇,镇镇有卖点;摘福橙、辨咖啡树,农业一旦傍上旅游业,乐趣无穷。

  对现代服务业,澄迈自有认识。澄迈出台了《关于打响世界长寿之乡品牌,促进长寿产业发展的决定》,大力发展康复康体美体养生产业。在此拉动下,去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近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50%。

  海南港航马村中心港区2013年底正式投入运营。与此同时,以粤海铁路南站物流中心、中海油海南西部码头、金马现代物流中心等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生机蓬勃。

  据说国家商标局目前已受理了“澄迈保安”、“澄迈服务员”、“澄迈球童”、“澄迈咖啡师”4个商标注册申请。人们惊异于澄迈对品牌的认知和行动,但更认可其实质。(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特色产业

  海南生态软件园入园企业数达323家,职工超4000人

  给蝙蝠侠做特效的高手扎根老城

  -本报记者刘贡

  “一杯咖啡喝上半天,微风拂面,什么都不想。”海南生态软件园里的枫华动漫技术制作总监左蒙说,想不到自己从加拿大回到北京,又来到海南。

  专业做动画特效的他,参与了《蝙蝠侠》、《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等国际大片。而如今,他已在澄迈生活了一年。

  像枫华动漫这样的企业,像左蒙这样的精英,在海南生态软件园里还有不少。2012年-2013年,该园区18个项目获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占全省总数的40%;首届海南创业英才计划中,7名创业英才来自海南生态软件园,占全省总数的38.8%。

  经过5年多的建设,海南生态软件园已经发展成为海南信息产业重要基地。

  截至2014年2月,海南生态软件园入园企业数达到323家,职工超4000人,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在软件园里快速成长壮大。

  2013年海南生态软件园获评“海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被工信部等部委认定为海南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科技部等部委认定为海南目前唯一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素有软件大国之称的印度企业也走进了海南生态软件园。以系统地导入印度IT人才培养系统为切入点,从大学生就业培训,到IT在职人员提升培训以及IT学历教育,建设国家级的IT应用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云教育平台和体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计划培养5万人的项目正在推进。

  借力印度,不仅能满足海南本地IT企业的需要,还能将IT培训本身发展成一个主要的细分产业方向。目前知识园起步项目海南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学院已经投入使用,完成了4期学员培训,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是引才、留才的关键。除了已建成的餐厅、运动公园、游泳池等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美轮第三时间”热带风情商业街全部封顶,计划今年年底投入使用,万达影城等知名品牌已经签约入驻。

  此外,园区配套的五星级酒店——海南蓝海御华大饭店正在进行坑基建设,建成后将提供住宿、餐饮、会议等中高端商务服务。

  “产业生态圈是支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产业要素的有机聚合体,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技术、中介服务等支持,是实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海南生态软件园有关负责人说,他们将着力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融资服务、公共技术、联合营销等产业服务。

  目前,园区与以色列施拉特集团、英飞尼迪集团、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帝国创新公司、牛津大学Isis创新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国际企业孵化器,引进国际人才,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远眺澄迈老城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张茂摄

  商标富农

  大学生情侣当农民种蜜柚

  -本报记者刘贡

  安烁宇2009年从别的老板手里买下这片柚子林时,十分纳闷这么好的品种为何产量上不来,质量也不稳定。但当时谁也没料到,会有今天这般成就:柚子还在地里就卖光了、今年预定明年的货、政府扶持十万株。

  从儋州两院毕业后,安烁宇和女朋友到一家农资公司工作。由于都出自农村,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特别是对土地的热爱。与柚子结缘,得益于安烁宇自身的专业知识。此时,这个从马来西亚引进的品种已经在海口云龙镇种了几年,但效果不理想,老板几易其手。

  安烁宇凭着热带果菜专业的知识和一腔热情,和女朋友双双辞职,一头扎进了地里。

  两年后,这种柚子的质量和产量在安烁宇手里稳定了下来。绿油油、胖墩墩的外形惹人喜爱,皮薄易剥、清香多汁、口感极佳,又耐储藏和运输,且上市时间早,“价高一点、卖远一点都不是问题。”安烁宇说。

  2012年,安烁宇为自己的柚子申请了“洪安”这个品牌。“洪”是希望柚子的发展、产销如洪水般凶猛。

  很快,安烁宇的柚子进入了澄迈县政府的视线。“政府重视、政府扶持、政府推广”接踵而至,政府开推介会宣传,引导漂亮包装,指导产品检测。柚子产业势如破竹。如今,北京、上海市场都有了澄迈的柚子。安烁宇觉得,这其中,政府功不可没。

  政府给了安烁宇十多万元资金支持,安烁宇又买了一百多亩土地种柚子。女朋友变成了老婆,结婚生子,安烁宇4年的收获可不小。

  如今,更多的澄迈农民走上了种植柚子的致富路,每亩年纯利万元以上。

  此时,安烁宇的思维再次发生变化:“要站在澄迈全县的立场上,配合政府,推广‘澄迈无籽蜜柚’这块大品牌。”

  “这两年是关键,大面积种植一定要保持质量和产品的稳定。”安烁宇乐观中带着谨慎,“6月,海口、三亚就会有我们澄迈无籽蜜柚的销售店了。”(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政府服务

  澄迈行政审批提速,将企业年检事项改为年度报告

  澄迈全省率先取消企业年检

  -本报记者刘贡

  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环节比改革前减少了82.8%,盖章减少58.2%……对审批事项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限,澄迈能减少则减少,能合并则合并,能精简则精简。

  2013年8月,澄迈被确定为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追求“行政审批事项更少,审批环节更少,审批时限更短,审批流程更优,审批责任更明确,审批监督更到位”,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半年来,列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范围的县级42个部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从394项缩减为223项,减少43.4%。行政许可事项从193项缩减为120项,减少37.8%;非行政许可事项从86项缩减为55项,减少36%。

  建设项目审批流程重新组合的秘诀在于,打破原有“串联”审批模式,推行项目核准或备案、用地审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阶段为“五个集装箱”的并联审批模式。每个阶段(一个集装箱)设定一个牵头部门。项目审批所涉及到的这些流程和单位对外只以5个办事窗口的方式出现。重新组合后的“五个集装箱”并联审批流程实行后,重点项目审批至少能减少300天。

  此外,县政府授权老城开发区的事项进行重新梳理,行政审批比原来提速50%。

  在改革中,澄迈将企业年检事项改为年度报告,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部取消企业年检事项的市县。(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年度报告

  澄迈

  图像

  这是一组精彩的照片。

  景如画,南渡江在加笼坪热带季雨林中穿梭,写意山水间;村似梦,火山岩古村落群土色土味,仿佛走进梦境。

  工业转型,新型产业在老城开发区绽放勃勃生机;农业升级,特色热带农业走上品牌发展之路,富硒地瓜、无核荔枝、白莲鹅、无籽柚……个个享誉岛内外。

  让我们随着这一幕幕写实的瞬间,一起领悟这个古老县邑的魅力。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罗浮村农民正在将青瓜装箱。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火山岩上金福地

  -本报记者孙慧

  在海南岛西北部,有一片由亿万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孕育而成的富硒土地。

  这块风情浓郁的土地,叫做澄迈——错落有致的火山岩古村落,摇曳多姿的咖啡风情,渊源久远的福寿文化……

  它让每一位来客流连忘返。

  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县邑,正在改革浪潮中激流勇进,在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成为打造出“世界长寿之乡、生态示范县、福山咖啡文化”等多个品牌的文化强县。

  一组组每年都在不断攀升的民生数字,一幅幅日新月异的城镇风貌证明,澄迈以锐不可挡之势,争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改革急先锋。

  如诗如画的热带雨林、古色古香的火山岩古村落群,咖啡飘香的风情镇,经济繁荣的老城开发区,原汁原味的特色小吃……让我们从这组动人图景中,去领略澄迈百姓的多彩生活。(本报金江3月23日电)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瑞溪镇一腊味店工人正在晾晒腊肠。本报记者王凯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工人在盘装金鲳鱼。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张茂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南渡江流过澄迈县加笼坪热带季雨林旅游区,青山绿水形成一幅绝美水彩画。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福山咖啡馆游客如梭。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张茂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大丰镇大丰村保存完整的古驿站。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金江镇南轩村深藏于荒郊的大泻瀑布。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金山文化公园内的万福长寿药师塔高89.97米。本报记者宋国强通讯员王家专摄

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201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海南澄迈站)开赛,龙舟在二百米航道上激流勇进。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原标题:海南篇章:澄迈农民看病不出3公里 城乡一体化成全国范例)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台湾学生攻占“行政院” 警方强制驱离
  • 体育梅西3球C罗破门 10人皇马3-4遭巴萨双杀
  • 娱乐曝比伯母亲给儿子提供毒品 每月索取5万
  • 财经多地房企垫首付刺激销量 规避限制政策
  • 科技携程漏洞曝光之后:对话当事白帽黑客
  • 博客山东平度守地农民被烧死的蹊跷之处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留学之殇:男生海外难觅偶女生回国被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