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一宝 记儋州市雅星镇茶山新村党支部书记朱著邦

2014年05月04日07:28  南海网 收藏本文

  茶山一宝

  ——记儋州市雅星镇茶山新村党支部书记朱著邦

  ■ 本报记者 黄能 蔡潇 特约记者 谢振安

  洋楼整齐,屋舍俨然,花木扶疏。茶山新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寻常。

  更不寻常的是,这个仅有350人的小村庄,家家住洋楼,货车有8辆,小轿车有17辆,人均年纯收入1.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0万元。

  茶山新村新貌早已在儋州雅星镇传为佳话,村民们深知,正是老支书这只领头雁,敢为人先,带头致富奔小康,才让茶山新村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样。

  4月30日,省委书记罗保铭在儋州雅星镇指导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他赞许地对茶山新村65岁老支书朱著邦说,茶山新村搞得好,首先是村支书正,有本事,不仅个人富,而且带出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一同为群众服务——

  “茶山新村有今天,老支书不简单。您就是茶山新村一宝!”

  临危受命

  “万元户”弃高薪当农场场长

  见到朱著邦时,65岁的他已经双鬓斑白,但双目炯炯有神,声音洪亮。讲到他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朱著邦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1968年,包括朱著邦在内的70多人,从广东信宜来到了现在的茶山。当时,这里刚刚成立雅星公社农场,人烟稀少,丛林茂密。

  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硬是靠着一双手,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垦出荒地300多亩,水田100亩。很快,朱著邦就展现出过人的能力,除了将自己负责的8亩水田管理得丰产丰收,还开垦出5亩多荒地种芝麻、种木薯并养起了猪。两年之后,朱著邦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1984年,有私人出资跟当时的雅星区政府合股成立了一家联合公司,经营日用百货。老板看中他的致富才能,聘请他为公司经理。

  35岁的朱著邦踌躇满志,而农场的乡亲们过得却不好。

  当时,整个农场1900多亩土地已被陆续开垦出来。其中600亩种上新的橡胶苗,200多亩是已开割的橡胶,其他1000多亩由于长期种植甘蔗,施肥不当造成土地板结,土地收益很低。职工们把精力放在自家水田里,对于收益低的集体土地不甚关心。

  朱著邦知道,如果农场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大家辛辛苦苦开垦出的土地将被荒废。

  思量再三,朱著邦决定放弃高薪职位,返回农场,和大伙同甘共苦。

  1985年9月,朱著邦被正式任命为农场场长。

  第一次改革:收入

  橡胶收入实行统分结合

  上任伊始,朱著邦到地里查看,新种的600亩橡胶地里,茅草远远高过胶苗,一眼望去就是一片荒地。

  改革势在必行!

  朱著邦马不停蹄起草改革方案,一边征求农场职工意见,一边上报上级。几上几下,方案最终敲定。朱著邦拉开改革的大幕。

  对于600亩已经种下的橡胶,按劳动力确定标准,全部分给各户,负责管理。对于剩余土地采取抽签的形式,按劳动力确定标准,分配给农户,并由农场育苗,统一发放胶苗。由于当时农场不景气,只能通过逐年抽签分配的形式进行。所有的橡胶收益由集体和职工一九分成。

  正当朱著邦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出现反对的声音。

  职工江瑞英因为身体不好,偏偏抽到签的就有她。为此,她不断找上门来闹。

  “她那时看到我在家,就搬个小板凳,坐到我家门前,从天亮骂到天黑。”朱著邦回忆说,虽然心里十分委屈,但他更清楚一旦妥协,这项改革就做不下去了。

  没办法,朱著邦只能硬着头皮做江瑞英的工作,并发动江瑞英的亲朋好友游说她。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江瑞英终于松口了。

  然而,压力并不只有江瑞英一个。

  当时,许多职工不相信朱著邦,担心等到橡胶一旦开割,又要收归集体,统一吃大锅饭。朱著邦百般解释,耐心做工作,渐渐地,反对的职工们一一被说服了。

  经过连续几年的抽签,所有土地分配完毕,全部种上橡胶。过了几年,橡胶陆续长大,成了绿油油的一片林海。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这时,农场又有职工要求橡胶收入全部收归集体,继续吃“大锅饭”。许多职工反对,朱著邦也不同意,他提出宁可给集体多增加10%,也不能再搞“平均主义”。最后双方决定,从此橡胶收入实行统分结合,集体和职工二八分成。这一模式延续至今。

  第二次改革:住房

  拆掉房子统一规划建设

  走进茶山新村,像是来到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小区。屋舍俨然,风格一致,地面洁净。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这里就是现在的样子。至今,村委会的会议室里,还挂着一幅早年的规划图。

  1992年雅星公社农场正式改为茶山新村。朱著邦任村委会副主任。

  1995年前后,职工们种下的橡胶纷纷开割,一度达到一年200多吨胶水的产量。村民们有了钱,纷纷在村里盖起新房。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并且占地不均,不仅村容混乱,而且一到下雨,上家的污水流到下家,左邻右舍常常为此吵架,影响了邻里关系。

  朱著邦知道,长此以往,村里将没有预留地,不仅后人没地方盖新房,而且严重影响村子的供水、供电、排污等配套设施。不得已,朱著邦再次想到了改革。这次是房改。

  朱著邦的想法是,将房子全部拆掉,然后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但个别村干部反对,他认为朱著邦是异想天开,太过冒进。朱著邦只好游说奔走,最终争取到了镇里的支持。很快,朱著邦制定了房改方案,请人设计规划图。

  然而,说到拆掉村民的房子,事情就没那么容易了。

  按照房改方案,房子全部拆掉重建,不补偿一分钱。起初,很多村民坚决不同意。

  朱著邦耐心做工作,他给村民算起明细账,如果是补偿,只能通过村集体补,那还不是村民拿自己的钱补给自己?还不如用集体的钱给新房建挡土墙、排污沟、花池、硬化道路等配套工程,预计每户能受益2万多元,而且村容会大变样。

  “什么事都要自己带头。”朱著邦率先带头拆掉了自家的老房子,并按房改方案重建新房。

  在朱著邦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村民们默默拆掉了自家的旧房子。

  2002年前后,村里建起32栋二层楼房,每栋两户,每户面积160平方米。房子统一设计,统一风格。整个村子重新布局,中间是农户居住区,两边是禽畜养殖区,实行人畜分离。同时,所有挡土墙、排水沟等配套设施得到完善,还建起了村委会办公大楼、村小学、篮球场,整个村子环境大为改善,茶山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生态村和富裕村。

  第三次改革:产业

  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灵芝

  1996年,朱著邦调任雅星镇企业办副主任。没想到,仅仅两年,由于资金管理不善,茶山新村集体欠下了100多万元的债务。

  这时,人们再次想到了朱著邦。1998年,朱著邦众望所归,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直到现在。

  村民们全都住上楼房时,共事十几年的村干部刘静惠对朱著邦说,当了这么多年的村干部,累也累够了,骂也被骂够了,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可以好好歇歇,不用再干了。

  朱著邦却说,不行,还要继续干。

  近年来,朱著邦带领村民利用集体资金,先后修建了新村大门,硬化了村道,安装了路灯,建起了水井。还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割胶技术,橡胶经济效益显著,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如今,茶山新村共有67户,总人口350人。茶山新村全年生产总值500多万元。富余劳动力有的外出务工,有的跑起了运输,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约60万元。全村现有载重10吨的运输货车8辆、小汽车17辆。茶山新村被儋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的美誉。

  如今,朱著邦又和村干部们琢磨着要更新200多亩橡胶林,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灵芝。

  碧绿的田野、漂亮的农房、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一个崭新的茶山新村向我们款款走来。

  (本报那大5月3日电)

  (原标题:茶山一宝 记儋州市雅星镇茶山新村党支部书记朱著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上海2名90后消防员牵手跌落殉职
  • 体育国安越位球1-0泰达 恒大7连胜 鲁能1-2
  • 娱乐曝料人称嫣然基金总裁离职 有违规铁证
  • 财经保定副都概念渐褪色:部分楼盘盛况不再
  • 科技三星第一季智能机出货量超四大对手之和
  • 博客让西宁书记毛小兵落马的“小事”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防逃课新招:课前拍照课后“数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