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倚于大巴山余脉的汉江,将四省通衢的鄂西北与豫西南,用一湾清水紧紧连在一起。从河南陶岔出发,这湾清水一路向北,穿过1277公里长的干渠,抵达北京。干渠两岸,因水结缘,因水改变。两岸的人们,告别渔船,离开故土,迎接新生活……□东方今报记者 李娟娟/文 首席记者 张晓冬/图
【丹江口】小船、老人和水源地
有一条江,叫汉江,有一个水库,叫丹江口水库,有4.5万人,叫丹江口渔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2014年4月1日上午9时,全面禁渔,有近2万渔民需重新找寻生计。
5月5日上午8时,壮美的丹江口水库,被一层水雾缭绕,没有船的汽笛声,没有渔家的讨价还价,她显得格外静。客运码头上,渔船靠岸,网具、渔具扎捆存放。库坝下游的水面上,零星泊着几艘小船。船舷边,鸬鹚悠闲。
“禁渔了。让俺的老伙计歇歇。”63岁的王保,佝偻着背,给岸边的船底上着油漆。
渔民王保在这里捕鱼40余年,第一次遇到全面禁渔。“让北京喝上这儿的水。”王保心里没啥抵触。他说,别看他们这些渔民从一两一条中抠唆着日子,但心里都能装下大事。为了“大事”,王保决定把船卖掉,“上岸”了。
丹江口市为辖区渔民发放140余万元补贴,鼓励他们从事短期小商品经营。“有政府补贴,儿子开了个小吃店,生活没有问题。”
但靠水生活了大半辈子,他心中依旧有浓浓不舍,“俺想把鸬鹚留在岸边,游人来能拍照,俺看到心里也暖和。”
【渠首】远方、期盼和故乡水
有一种思念,叫乡愁。有一种情怀,叫远行。
2013年12月20日,南阳淅川县陶岔村,一辆辆工程大车驶进,南水北调渠首大坝完成通水验收。
就在这天,刚满19岁的张冉冉,第一次喝到来自丹江的自来水,第一次吃到用丹江水下的饺子,也第一次离开家乡。
张冉冉一家是渠首所在的陶岔村的老村民。世界上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组成部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就位于陶岔村里。
冉冉母亲说,从1974年渠首老大坝开建起,他们就一直“看水不吃水”。水渠离村子远,要想吃丹江口流下来的水,只能用扁担挑。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开修,让他们第一次吃上从自来水管里流出的丹江水,也让他们决定让19岁的女儿出门闯荡。
“地少了,村里人都出去打工了。”冉冉母亲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村10天移民62户,三分之一土地被淹没。全村1600余人,选择外出打工的占三分之二。
“水好甜,饺子好香”。那是关于渠首的一切记忆里,冉冉印象最深的一刻。
【淅川】北京、淅川和金银花
一渠水,一路向北。一群人,因水迁徙,牵起两地情怀。
5月4日,在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盛开着一大片金银花。村民华道方正在花田里忙碌着。
唐王桥村无人不知这片金银花田的故事。这是一封来自北京的回信带来的。华道方说,这是他这辈子,接到“最高级别的信”。
华道方所在的唐王桥村,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县,是工程的核心水源地,自2008年底开始,16.5万淅川移民从故居搬迁,原有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经历着颠覆式的变革。
2012年3月5日,“北京来信了!”传遍全村。这是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的一封来信。2011年9月的一天,刘淇率北京市党政代表团赴南阳,实地考察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情况。当了解到丹江口库区群众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牺牲与奉献,他明确要求北京开展对口协作帮扶。北京市政府立即启动京豫战略合作及回馈库区人民的试点工程,专门拨出5000万元,对种植金银花的移民进行补贴。
“8000多亩。”村民华道方说,因为得到帮助,全村村民几乎每家都在种金银花,每亩地收入5000余元。
南水北调之“最”
受益范围最大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根据报道,供水区域控制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15%。
大范围、大面积的过水区域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增加了几十万个就业机会,更会无形间接地为各个地区在下一步的水资源利用、航运、灌溉、社会发展、生态建设过程中,创造巨大、无形的利益和价值。一键分享到【网络编辑:李鹏勋】【打印】【顶部】【关闭】
(原标题:淅川老渔翁 难舍故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