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因科学伴随着人类期待和道德约束健步发展,对于艺术家来说,它同样成为想象与探索的广阔空间。
8月26日起,步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宏伟的中庭,就会看到60个凌空飞翔的蜻蜓人呼啸着俯冲过来。这是正在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 李山”中最令人瞩目的作品。
艺术家带着导览团走过作品《偏离》
细看,蜻蜓的翅膀、躯干,乃至复眼、茸毛,被放大之后都显得尤为具体而骇人。而与其连结在一起的人类的下半身,据说是艺术家本人在60岁的状态。李山设想通过生物基因工程的运转方式,改变身体的部分形态,构建出蜻蜓与自己的嵌合体。
而在二楼的影像作品《遭际》中,艺术家进一步通过动态的方式,将蜻蜓人的形态与行为方式可视化。蜻蜓人扑闪着翅膀,离开树枝,消失在蓝天白云间。
《遭际—1》 ,李山,2011,影像, 8分钟,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展览现场
“蜻蜓来自于遥远的时代,它曾经与恐龙并存,在它身上,承载着关于进化的丰富信息。”李山如此介绍选择蜻蜓的原因,“它美丽、轻盈,古代的蜻蜓展翅可以宽达两米,进化后是现在这么小……在这里,它可能正暗示着,关于自然生命当中最隐秘的奥秘和隐喻。”
蜻蜓是艺术家最喜爱的生物,乃至于他愿意将自身与之结合,创造出完全崭新的物种。在这其中,也蕴含了艺术家对于某种自由的向往与希冀。
李山
李山曾经是早期中国前卫艺术的一位代表之一。从1970年代末期开始,他在上海开始抽象绘画的前卫探索,而后又以《胭脂》系列转入政治波普风格的创作。他参与了上海早期很多重要展览,也在中国美术馆“89大展”上面“洗脚”,并于1993年成为最早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早先他的经历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几乎是彼此见证的,1993年之后,他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全然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李山”参展作品
在1993年的威尼斯,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半人半兽形象带给李山极大的视觉震撼和精神冲击。就是这一年,李山放弃了自己所熟悉的绘画创作,将艺术思考转向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课题,进入生物艺术这一全新领域。
此后,他居然真的开始进行大量生物科学发展史以及生物科学理论的阅读和思考;1998年李山在纽约完成其第一个生物艺术文字方案《阅读No.98-1》。在这一以分子生物学思想为指导、生物基因工程操作方法构建的作品中,李山设想将蝴蝶的精子和鱼的卵子进行DNA重组,以培育出一种非鱼非蝶的物种。
《阅读》系列09,李山,2009,布面丙烯,228cm×591cm,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展览现场
2007年,李山在张平杰及上海农业科学院专家的协助下,创作出第一件生物艺术完成品《南瓜计划》。通过基因编辑的操作,全新样式和色彩的南瓜得以诞生,这也是中国首次以生物基因运作方式构建的艺术品。
本次展览,李山带来两件新的生命体艺术作品《涂抹—1》与《涂抹—2》,“涂抹”指向了写入和擦除的概念。前者是以水稻为创作母体,后者则通过玉米展开想象。在博物馆的两个展厅,分别成为了稻田和玉米地。它们不是寻常所见的庄稼,而是艺术家将农作物放归自由的努力。艺术家通过基因编辑的手段,各挑选出两个基因进行敲除,提供一个可以随机表达的环境,其表现结果为物种生长性状和颜色的改变。
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李山”参展作品
【链接】生物艺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发现了DNA大分子,科学开始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而生物艺术(Bioart)一词源于1997年美籍巴西裔艺术家爱德华·卡茨(Eduardo Kac)的创作,其给出的定义为:基于最新的生物技术创造和操控生命。2000年卡茨运用分子生物科技,将水母的绿色荧光基因编入兔子基因,创造出一只会在蓝光下发出绿色萤光的兔子“阿尔巴”(Alba),这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有生命的生物艺术品。
李山的第一件生物艺术方案作品《阅读No.98-1》创作于1998年,在李山看来,生物艺术不能简单地被看作与生物科技的跨界,更不能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界定和评判。生物艺术与其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艺术的新途径,不如说在测试人类的思想和考验人类的态度,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建构。
8月26日起,步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宏伟的中庭,就会看到60个凌空飞翔的蜻蜓人呼啸着俯冲过来。这是正在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 李山”中最令人瞩目的作品。
艺术家带着导览团走过作品《偏离》
细看,蜻蜓的翅膀、躯干,乃至复眼、茸毛,被放大之后都显得尤为具体而骇人。而与其连结在一起的人类的下半身,据说是艺术家本人在60岁的状态。李山设想通过生物基因工程的运转方式,改变身体的部分形态,构建出蜻蜓与自己的嵌合体。
而在二楼的影像作品《遭际》中,艺术家进一步通过动态的方式,将蜻蜓人的形态与行为方式可视化。蜻蜓人扑闪着翅膀,离开树枝,消失在蓝天白云间。
《遭际—1》 ,李山,2011,影像, 8分钟,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展览现场
“蜻蜓来自于遥远的时代,它曾经与恐龙并存,在它身上,承载着关于进化的丰富信息。”李山如此介绍选择蜻蜓的原因,“它美丽、轻盈,古代的蜻蜓展翅可以宽达两米,进化后是现在这么小……在这里,它可能正暗示着,关于自然生命当中最隐秘的奥秘和隐喻。”
蜻蜓是艺术家最喜爱的生物,乃至于他愿意将自身与之结合,创造出完全崭新的物种。在这其中,也蕴含了艺术家对于某种自由的向往与希冀。
李山
李山曾经是早期中国前卫艺术的一位代表之一。从1970年代末期开始,他在上海开始抽象绘画的前卫探索,而后又以《胭脂》系列转入政治波普风格的创作。他参与了上海早期很多重要展览,也在中国美术馆“89大展”上面“洗脚”,并于1993年成为最早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早先他的经历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几乎是彼此见证的,1993年之后,他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全然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李山”参展作品
在1993年的威尼斯,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半人半兽形象带给李山极大的视觉震撼和精神冲击。就是这一年,李山放弃了自己所熟悉的绘画创作,将艺术思考转向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课题,进入生物艺术这一全新领域。
此后,他居然真的开始进行大量生物科学发展史以及生物科学理论的阅读和思考;1998年李山在纽约完成其第一个生物艺术文字方案《阅读No.98-1》。在这一以分子生物学思想为指导、生物基因工程操作方法构建的作品中,李山设想将蝴蝶的精子和鱼的卵子进行DNA重组,以培育出一种非鱼非蝶的物种。
《阅读》系列09,李山,2009,布面丙烯,228cm×591cm,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展览现场
2007年,李山在张平杰及上海农业科学院专家的协助下,创作出第一件生物艺术完成品《南瓜计划》。通过基因编辑的操作,全新样式和色彩的南瓜得以诞生,这也是中国首次以生物基因运作方式构建的艺术品。
本次展览,李山带来两件新的生命体艺术作品《涂抹—1》与《涂抹—2》,“涂抹”指向了写入和擦除的概念。前者是以水稻为创作母体,后者则通过玉米展开想象。在博物馆的两个展厅,分别成为了稻田和玉米地。它们不是寻常所见的庄稼,而是艺术家将农作物放归自由的努力。艺术家通过基因编辑的手段,各挑选出两个基因进行敲除,提供一个可以随机表达的环境,其表现结果为物种生长性状和颜色的改变。
《涂抹—2》,李山,2017,生命体(玉米),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展览现场
在三个月的展期内,玉米及水稻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生长与变化。所有观众将见证这些生命或生长或枯萎的发展历程。本次展览涉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至二楼展厅,展出作品除了这两件活体生命的生物艺术创作,还包括近十组以绘画、数码图像、装置、影像等视觉表达形式进行的生物艺术方案,同时涵盖逾百件手稿和文献记录。据悉,此次展览将延续11月26日。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李山”参展作品
【链接】生物艺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发现了DNA大分子,科学开始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而生物艺术(Bioart)一词源于1997年美籍巴西裔艺术家爱德华·卡茨(Eduardo Kac)的创作,其给出的定义为:基于最新的生物技术创造和操控生命。2000年卡茨运用分子生物科技,将水母的绿色荧光基因编入兔子基因,创造出一只会在蓝光下发出绿色萤光的兔子“阿尔巴”(Alba),这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有生命的生物艺术品。
李山的第一件生物艺术方案作品《阅读No.98-1》创作于1998年,在李山看来,生物艺术不能简单地被看作与生物科技的跨界,更不能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界定和评判。生物艺术与其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艺术的新途径,不如说在测试人类的思想和考验人类的态度,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建构。
责任编辑:桂强
聚焦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