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9月06日06:40 南方日报

分享

    9月1日,“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在蕉岭县三圳镇成立。何森垚 摄

    初秋时分,行走在蕉岭县三圳镇,错落有致的民房外,墙绘着浓墨重彩的客家壁画,诉说着千百年来英雄的故事;宽阔平整的农田间,村道纵横交错,乡村咖啡屋、乡村公园、人工湿地和休闲景观路星罗棋布,俨然走进一个世外桃源。

    这是广东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一个微小片段。农村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广东省将建设南粤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以点带面铺开建设。

    在具体实践中,广东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奋发有为的改革热情,探索出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样本”。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诸多共性的问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此背景之下,总结有效经验、拓展思路,成为关键所在。9月1日,“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在蕉岭县三圳镇成立。这是我省第一所专门以培训“三农”实践人才为目标的机构,省委农办副主任刘洪盛“亲自上阵”,讲述“开学第一课”。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涂永平 陈晓光 林剑湧

    现状

    补齐短板共奔全面小康

    连片的田地旁,菖蒲、美人蕉等植物高低错落,生活污水流入人工湿地后,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实现水质净化。在生态浮床周边,围栏、亲水平台、名木等景观,形成一道风景。这是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所在的九岭村。

    “如今,村里的生活污水经过管网收集后,排到了这个池塘,由植物进行吸附,水质达到了三类排放标准,可以用于灌溉农田。”三圳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污水不滋生蚊虫,反倒变成了一个景观,处理过后的水还可以循环利用。

    除了成功解决污水治理难题外,九岭村还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制度,保障村庄干净、整洁。去年,蕉岭县投入逾千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充实保洁队伍、规范垃圾清运处理等方式,实现农村环境保洁工作常态化。

    生活污水和农村垃圾历来是新农村建设的“老大难”。特别是在粤东西北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和垃圾处理成为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环境问题。今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广东反馈意见时提出:粤东西北地区1013个乡镇仅有133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影响环境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认为,新农村建设是顺应城市化的趋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为探索新农村建设,从2014年9月起,广东启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连线、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整合资源,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三年之间,各地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整合资源,把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省级示范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共建共享新农村。

    九岭村的探索实践,无疑是成功破解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样本。

    近年来,梅州市以生活污水和农村垃圾处理为突破口,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在治理农村环境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梅州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相结合,探索“资源变股份、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的改革。

    去年,大埔县西河镇成为第三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古镇焕发新活力,逐步打造具有鲜明客家乡村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示范片,今年7月,丰顺县留隍镇通过“五村连片十村联动”工程,结合温泉资源和客潮文化,打造“客潮古邑、青榄之乡”留隍健康主题小镇……

    问题

    美丽乡村呼唤创新引领

    改革开放30多年,在珠三角神话般崛起一座座城市之余,城乡发展出现两极分化。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粤东西北农村似乎总是与底子弱的农业、脏乱的村镇联系在一起。如何尽快补齐农村“短板”,扭转落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已经列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8月2日,全省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各地抓紧推进2277条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广东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改革的热情,探索出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样本。”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海外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刘义强曾走遍梅州、云浮等地市,进行近距离观察。刘义强表示,广东各地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各有特色,相互学习。但是,在诸多亮点之下,也存在一些全国性的问题。

    “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是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全过程的两个核心问题。准确把握新农村内涵和标准,直接关系建设工作。相关专家指出,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规划滞后、资金缺口大等成为共性问题。

    在笔者走访各地时发现,部分镇、村干部以及村民的认识比较单一和片面,导致建设“重表象、轻实质”。如立面改造,房子外面刷层白,外墙画上简单的图案,有的村建筑甚至五颜六色。此外,乡村特色逐渐消失,只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软文化建设,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原有的乡村文化也随之缺失。

    “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刀切。”党国英表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建设。

    “广东的新农村建设,比起浙江、江苏地区差距比较大。”在“开学第一课”上,刘洪盛直言不足,特别是在村庄规划上“要说规划滞后,那是客气话”。

    另一方面,从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可见,大部分乡村缺乏产业支撑,既无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积极参与的内生动力机制,也无社会广泛参与的外生动力机制。在折服于桐庐、安吉、嘉兴、义乌等地建设成果的同时,不少基层干部在期许中似乎也夹杂着沮丧:“为什么这么难”“何去何从”等问题不断被提起……

    破局

    合力打造“三农”智囊基地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一边是领导干部的实践困惑,如何破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新农村建设有效经验、梳理不足、拓展思路,凝集发展的正能量,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建立“美丽乡村培训学院”的意义不言而喻。

    刘洪盛表示,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的建立,体现梅州市和蕉岭县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蕉岭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体现。

    “蕉岭县在农村综合改革、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基层治理上积累了大量经验。”梅州市副市长曾尚忠在会上表示,希望以美丽乡村培训学院为平台,持续提升各级干部规范村庄、建设村庄、经营村庄、管理村庄的实践能力,达到善用农村资源、改善农村环境的目的,确保新农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村老百姓。

    该学院特色之一就是直接建立在农村里,与农村的实际紧密结合。该学院在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指导下,由蕉岭县委、县政府联合卓创乡建文旅集团共同创办,以打造富有温度的现代乡学为目标。

    “盼望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让美丽乡村培训学院健康成长。”蕉岭县委书记陈伟明表示,学院将围绕“农旅结合、农村电商、乡愁经济、基层自治、农业品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领域开展研究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领导者和生力军。

    在课程上,学院将开设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电子商务等专题培训班。卓创乡建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姚博文表示,通过“学术研究、专题培训、主题论坛、政策咨询、规划设计”等方式,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智囊基地的作用。

    “学院在办学方面视野要宽,要遵守务实、科学、开放的原则。”党国英建议,在课程体系上要实事求是、丰富多样。既要有领导、专家进行理论指导,也要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走上讲台。

    ■对话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刘义强:

    让农民和专家同台授课

    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成立将发挥什么作用,在具体运营上又该注意什么?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刘义强。

    南方日报:目前,广东省正在补齐农村“短板”,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您曾经多次到访广东各地市,进行近距离观察。您对此怎么看?

    刘义强:近几年,广东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谓是力度空前。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缺少规划、缺少产业支撑等共性问题,但成效是显著的。

    首先,是重视改革。无论是在投入资金,还是在基层治理上,都出现诸多的创新,各地相互学习,你追我赶,从粤东到粤西,从珠三角到粤北,各有特点。

    其次,是全域发展。近几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动,打造省级示范片,改变过去星星点点的创建,破解力量分散、整体效应差等问题。通过连片打造形成辐射带动的效应。这说明,广东已经探索到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再者,是形成合力。以蕉岭县为例,不仅政府发挥了引导作用,还通过村民理事会,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共建共享。同时,还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适当引入外部资本,将建设和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让新农村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南方日报:此次,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成立将有何作用?

    刘义强:“梅州经验”集中体现了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蕉岭县在农村综合改革、连片建设、基层治理上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该学院直接建立在蕉岭的田间地头,在选址上是一种创新,突破了以往从理论到理论的限制,可以给予学员最直接的现场感,“当初为什么要改革”“当初的难题是怎么解决的”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当事人,寻求答案。

    我认为,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在以后,逐步把梅州、广东乃至全国的经验收集起来,编制成具有研究价值的教案。在日常授课中,建议由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同时授课,邀请有经验的农民、村干部等讲解具体操作,理论专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经验,提升基层干部规划、经营村庄的能力。

责任编辑:马骁潇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方寸:中国足球不能指望里皮
  • 地铁吐痰男逻辑:有房子才有话语权?
  • 大英博物馆展:元青花盘的前世今生
  • 中元节讲鬼:一个死亡小说家的结局
  • 最有希望折桂威尼斯电影节的15部电影
  • 不到怀孕生子都不知自己嫁的是人是狗
  • 秋天旅行地,这里是童话般的存在(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