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主动挤水分:把注水GDP扼杀在摇篮中
朱达志
各地为什么不能自己把弄虚作假、编造数据之类现象,先行扼杀在地方统计工作的“摇篮”之中呢?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因为GDP上报数据不实,“主动挤水分”。截至目前,已有辽宁、内蒙古、天津三个省级行政单位,承认本地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或是主动核减财政经济数据。其中,辽宁承认GDP造假较早,而内蒙古和天津对GDP“挤水分”,则是最近刚刚发生的事。
去年1月,辽宁省时任省长陈求发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认,该省所辖市县在2011~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今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也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承认,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有水分。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又传出消息,将把滨海新区2016年的GDP从超万亿元下调至6654亿元。
地方为何要为GDP“主动挤水分”?有媒体认为,是因为中央决定将于2019年实施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改革,才促使这些地方主动调整了GDP数据。
更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中央近几年来加大了对GDP造假的监督力度。去年年初,辽宁“主动挤水分”,就是在中央巡视组“回头看”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号“侠客岛”的说法很明确:“地方统计数据造假的情况,中央是掌握了的。”而2017年底,《天津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的评论员文章,从中也不难看出天津要对GDP“挤水分”的决心。
各地所谓“自曝家丑”“主动挤水分”,当然是因为“有压力”。既然如此,各地为什么不能自己把弄虚作假、编造数据之类现象,先行扼杀在地方统计工作的“摇篮”之中呢?
说白了,还是原先不端正的政绩观念在作祟。虽然这两年,已经出现了逐步淡化GDP对政绩影响的趋势,但是长期以来“以GDP论英雄”的思维惯性,仍然遗留在相当多领导干部的脑子里。很多地方考核干部,还是习惯于看他任上的数据是否“漂亮”。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神仙数字”自然会层出不穷,而各省的数据,自然也会被地方数据层层堆高。
在重要统计数据上造假,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本质上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伪造、篡改统计资料,更是涉嫌犯罪的严重行为,需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统计局也明确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工作的考核管理,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因此,对地方制造假数据虚增GDP行为,有必要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让他们承受相应的代价。统计造假是一场博弈,如果风险小于收益,那么造假就变成了一项“可以做的买卖”。这样的非法“买卖”,必须遏制。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中央出手 这22件事银行不敢再乱来了
- 【 军事 】 解放军核潜艇开始绕台:发出两大信号
- 【 财经 】 买茅台堪比抢火车票?软件党主攻官网
- 【 体育 】 专家团展望骑勇大战:第一人之争暗潮涌...
- 【 娱乐 】 baby合影林志玲遭网友质疑真实身高
- 【 科技 】 媒体:朋友圈就是网络秀场 不算隐私
- 【 教育 】 16岁CEO狂怼成年人 00后创业你怎么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