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视野| 张薇:莎士比亚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文化视野| 张薇:莎士比亚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2018年02月09日 19:05 中国社会科学网

莎学历来认为,莎士比亚创作的素材来源于霍林西德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奥维德的《变形记》、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意大利的短篇小说、钦齐奥的《寓言百篇》、潘特的《欢乐宫》、萨克索的《丹麦史》等历史文献,以及前人所写过的相关戏剧和诗作。

这种观点当然没有错,莎士比亚戏剧的故事框架基本上保留了原材料的面貌。但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多如牛毛,为什么莎士比亚单单选择了这些故事呢?肯定有哪些现实的事件触动了他,使他联想起这些史料、作品中的故事,进而对这些故事推陈出新,赋予时代的气息。从创作心理学来说,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必定是被现实中的某件奇特的事或某个奇特的人所触动,萦绕于心,久久不能释怀,才有强烈的冲动非要把它写下来。那么,哪些现实的触发点触碰了莎士比亚的神经,点燃了他的灵感之火,让他创作了不朽之作呢?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彼得·阿克罗伊德的《莎士比亚传》和安东尼·吉伯斯的《莎士比亚》记载了莎士比亚创作的一些轶事和事件,再现了作家创作的缘由、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

《李尔王》的创作原型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卫士、一个领年俸的侍从官伯里恩·安尼斯利,他有三个女儿,其中小女儿叫考狄尔(与剧中考狄莉亚名字很接近)。伯里恩上了年纪,两个大女儿企图夺取他的全部家产,寻找借口把他说成疯子,不能自理,不适宜管理自己的财产,幸亏小女儿干涉,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这件事引发了莎士比亚对道德伦理的探寻。

莎士比亚写作《哈姆雷特》时,他父亲刚刚去世,剧中老哈姆雷特鬼魂的出现,隐含着莎士比亚对父亲的哀悼;而莎士比亚的儿子在几年前夭折(11岁),他的名字叫哈姆奈特,与哈姆雷特非常相像。莎士比亚对父与子的情感以及对父子关系的思考都体现在该剧中。奥菲利亚的现实原型是1580年淹死在埃文河的一个姑娘。那个河段以垂柳茂盛、杂草丛生而出名,这个意外落水身亡的姑娘让莎士比亚唏嘘不已。她的名字恰恰叫凯瑟琳·哈姆雷特。

《奥赛罗》的灵感来源于1600年巴巴里国王派来的一名大使摩尔人阿诺迪。他来到女王宫中,成了大家感兴趣的焦点。莎士比亚见过他,并为这位大臣表演过。阿诺迪很严肃、面带愁容,给莎士比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传说西班牙前国王菲利普二世疑心病很重,因为妻子不慎把自己的手帕丢了,就怀疑妻子不贞,把妻子活活掐死在床上。莎士比亚显然把这两个故事杂糅在一起,创作了摩尔人奥赛罗掐死妻子的“手帕的悲剧”。

《麦克白》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火药阴谋”事件以及詹姆斯国王在牛津的奇遇。据说1605年,罗伯特·凯茨比和密谋者在议会大厦的地下室安放了二十桶炸药,企图炸死国王,幸亏被提前发现,阴谋没有得逞,这一事件举国震惊。弑君事件勾起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欲望。有一次,牛津大学欢迎詹姆斯国王,在欢迎仪式上,由三个男孩扮成三个女巫高呼他为班柯的后裔,并祝福他。莎士比亚把这一情节直接变成了剧中三个女巫对麦克白的祝福。

《第十二夜》中,管家马伏里奥的原型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管家威廉·诺里斯爵士,此人已有家室,又上了年纪,却疯狂地追求女王的侍女玛尔。如此没有自知之明、滑稽浅薄之人引发了莎士比亚嘲笑讥讽的冲动。

《冬天的故事》中,雕像复活的情节来源于两次宫廷的演出,一次是1604年詹姆斯国王进入伦敦的欢庆活动,另一次是1609年新交易所的开业仪式上,雕塑都复活说话了。这种“死而复活”的表演出人意料,极富戏剧性。莎士比亚如获至宝,兴致勃勃地把它放置到自己的戏剧中。

《暴风雨》的灵感来源于“海上冒险者号百慕大触礁”事件以及魔法师约翰·狄的故事。英国商船“海上冒险者号”在百慕大遇上狂风暴雨,不幸发生海难,但神奇的是,全体船员居然一个没死,他们避难了十个月,最后乘坐自做的杉木小船到达北美的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敦。这件奇事被总督的秘书威廉·斯特拉彻写入信中。朝廷大为惊奇,莎士比亚也听说了此事,触发灵感,写下漂流海岛的故事。

占星家和科学家约翰·狄在当时的英国赫赫有名,魔法高超,连女王都请他占卜过,他的书房是英格兰藏书最多的私人书房之一。一天,他突然烧毁了魔法书,离家而走,这事传遍英国。神秘莫测的魔法让莎士比亚颇为着迷,《暴风雨》中的魔法师普洛斯彼罗显然以约翰·狄为原型。剧中普洛斯彼罗折断魔杖,扔弃法衣,沉没魔法书,与魔法彻底绝缘,与约翰·狄的做法相似。

《特洛伊勒斯与克瑞西达》的灵感来源于伊丽莎白宫廷中的情形。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叛乱失败,令人愤慨、忧郁的气氛弥漫在朝廷,诱发莎士比亚写了这一部忘恩负义、私欲膨胀、内乱不断的宫廷戏。剧中一些希腊人的角色和伊丽莎白朝廷中的官员有对应关系,比如,伊丽莎白宫中的塞西尔和沃尔辛海姆,与剧中虚伪自私的朝臣们有同样的嘴脸。

另外,莎士比亚还为环球剧团的演员量身定制写戏,剧团有两个喜剧演员,一个是威廉·坎普,有着矮胖的身材、滑稽的扮相,莎士比亚为他写了福斯塔夫的戏。另一个是罗伯特·阿敏,他善于歌舞,经常扮演弄臣的角色,莎士比亚因此在《皆大欢喜》之后的戏里经常设置“弄臣”唱歌,就是想充分发挥阿敏的特长。

这些有趣的事实为我们撩开遮盖在莎士比亚身上的鲜为人知的面纱,消除了神秘感,使我们全方位地把握了莎士比亚创作的一些环节,尤其是莎士比亚的灵感来源、人物原型以及编织情节的现实素材。

原标题:莎士比亚的灵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星    排版编辑:李延宁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