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注意!3月或爆发新一波流感!疾控、教育部门发布最新提醒

注意!3月或爆发新一波流感!疾控、教育部门发布最新提醒
2018年02月28日 18:36 重庆时报

2月27日

在国家卫计委的例行发布会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称

今年3月我国可能会出现新一波流感疫情。

其实早在今年1月17日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钟南山院士在解读今年流感特点时

就再三提醒:

今年3月可能会出现新一波流感,

一定要提高警惕!

“现在最怕的是禽流感和人流感,如果混合在一块问题就大了,必须引起高度警惕。”钟南山院士表示,按照往年流行规律,H7N9禽流感病毒集中在1~3月份爆发,再加上目前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若同时在3月份爆发,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他继续解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病毒或病原体会像流感病毒那样迅速演变,再加上流感病毒有跨物种传播的能力,一旦跨越种属屏障,极有可能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发热、头痛、肌肉痛、干咳、喉咙痛、疲惫是流感典型症状,有些人眼睛和关节也会疼痛,孩子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的症状。

引起普通感冒的是鼻病毒(左),引起流感的是流感病毒(右)

教育部办公厅于近日印发

《关于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预警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于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预警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做到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注意维护学校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要求在已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或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加强流感等传染病防控

 重庆市教委要求学生

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预警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处于季节性流感的流行高峰,各学校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2月27日,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健康的生活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的重要保证,各学校每天必须安排学生一小时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在校锻炼时间。

该《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做到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一次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与换气,指导和督促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

“市教委对各级各类学校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要求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称,学生每天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

该负责人称,根据相关规定,我市各中小学每天务必坚持安排学生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小学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课外体育兴趣活动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练,“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学生体育课时。各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如何预防学生的呼吸道疾病,市教委相关专家给出了建议:

第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第二,要勤洗手,减少通过接触病原感染的风险;

第三,要保持学校环境清洁和良好的通风状态;

第四,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学生应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

第五,要教会学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在咳嗽、打喷嚏时注意用纸巾、毛巾捂住口鼻,咳嗽或者打喷嚏之后要及时洗手,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鼻子、口腔等部位。



冬流感爆发数显著高于往年同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2月27日称,今年3月我国可能会出现新一波流感疫情。但同时,董小平也强调,各地的疾控系统和医院系统对此类疫情的处理已经“非常有经验”,并已着手加紧监控和应对。

2月27日,国家卫计委举行例行发布会。据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以来,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既往3年同期水平,全国报告的流感暴发起数也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流感确诊住院与重症病例数也有所上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曾对此解释称,这与气温、气候、人员流动、接触模式的变化等都有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去年末至今年初流行的优势毒株(乙型Yamagata)已多年未成为优势毒株,人群缺乏免疫屏障,导致易感人群增多,“低到一定程度,病毒就会在人群中造成传播发病人数大量增加。”

但冯子健也表示,可以预见,此次乙型Yamagata系流行之后,到下一个流行季节,或者未来一两年内它就不会再成为优势毒株。

流感型别已转为甲型H1N1


近日,江苏和上海两地相继发布消息,称今年冬季流感主要流行型别已经由B型Yamagata系转变为甲型H1N1。

上海市疾控中心传防所急传科主任潘浩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早前上海流感疫情主要以乙型Yamagata系病毒为主导,占比最多可达80%。现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乙型Yamagata系病毒各占一半,甲型H1N1略多一些。

潘浩解释称,甲型H1N1在2015年末2016年初曾经占主导地位。病毒经过两年的传播,在人群中的抗体会呈现一定的衰减,今年再度呈现流行上升趋势。

但董小平也强调:“今年整个流感仍然在一个正常的趋势,没有跳出我们对它的认知范围。”

网络图片


关于流感与普通感冒,这些常识要知道!


☆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的潜伏期大约为1天,起病不急,以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如果后期没有并发细菌感染,病程一般为5~7天,即可痊愈。

☆ 流感

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潜伏期大约1~3天,往往发病较急。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开始表现为怕冷、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头痛、咽干咽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

症状

流感

感冒

病原体

流感病毒

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发热

高热(>39~40℃),可伴寒战

不发热或轻中度热,无寒战

发热持续时间

持续3~4天

1-2天

咳嗽

干咳

严重者会发生干咳

头痛

显著

少见

肌肉

肌肉酸痛,全身不适

轻微

精神

疲倦虚弱

轻微

其它症状

可能出现鼻塞、打喷嚏、咽喉痛、发冷等症状

常见鼻塞、打喷嚏、咽喉痛

并发症

肺炎、心肌炎、脑炎等

罕见

病程

5-10天

1-3天

病死率

较高,由原发病急性加重或并发症引起

较低

患了流感,如何处理?

如果仅仅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较轻,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可以先在家观察。

但如果患者为婴幼儿或老年人,或者患者有心肺等基础病史,症状除了发热,还出现了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食欲差等表现,最好还是尽早去医院就诊。

不要盲目服用消炎药,必要时先验血

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而还有一些感冒是由细菌引起的。因此面对感冒症状时,不要贸然吃消炎药,这样不仅对病毒没有任何作用,还会提高耐药性,必要时应该去医院化验血液再做决定。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

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高度重视:

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4、肥胖者(体重指数大于30);

5、妊娠期妇女。

专家认为对临床诊断病例

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重症流感高危人群及重症患者:应尽早(发病 48h 内)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如果发病时间超过 48h,症状无改善或呈恶化倾向时也应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

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病时间不足 48h,为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也可以抗病毒治疗。

疫苗是降低感染概率的最佳手段

在所有预防疾病的手段中,只有疫苗是最可靠的。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应该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目前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接种对象为6月龄及以上易感者。一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可接种流感疫苗。


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共有3种,均为灭活疫苗,但是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疫苗的成分会根据它的变异而更改;另外,流感疫苗接种6-8个月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会降低,所以,每年都需要打流感疫苗,

建议每年9至11月份由公民自费并自愿进行流感疫苗接种。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