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遇见中国》:英国殖民者笔下的晚清社会图谱

《遇见中国》:英国殖民者笔下的晚清社会图谱
2018年03月21日 05:20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3月21日报道  晚清中国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整个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接二连三的战事,中国均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些战争的结果,就是中国国门被迫对西方列强打开,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在很多人看来,辛亥革命前夕的1900年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

那么,当时的中国社会、百姓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呢?持不同立场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回答。《遇见中国:卜力眼中的东方世界》从一个英国殖民者的视角,记录了一个别样的中国。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本书作者亨利·阿瑟·卜力(1840—1918),是英国第12任香港总督(任期1898—1903)。作为英国殖民统治者,他和李鸿章、张之洞、郭嵩焘等晚清重要人物均有交集。他在任的5年间,走访了中国许多地区,对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一些南方省份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考察,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遇见中国》这本书,就是他留下的文字踪迹。

《遇见中国》一书中,卜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农业劳动、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进行了细腻的描述,原本稀松平常的事情,在他的笔下妙趣横生。起初他看待中国,带有胜利者的优越感,不免傲慢和自负。但是真正深入中国现实生活后,他发现尽管中国在现代工商业领域和西方比起来是落后的,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一点也不落后,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地,他不再排斥中华文化,并且认为中国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后劲。他对中国做出了乐观的预测,认为觉醒的中国,必将“加入世界商贸战场的激烈竞争,其商业潜能巨大,生产能力不可小看,将来一定能自给自足,并且把自己的商品送入遥远的国外市场。”在他看来,中国的教育只要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以理性的思考取代死记硬背,“中国就能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

然而,卜力毕竟是英国人,他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长大,骨子里认同西方的价值理念。对于中国,他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态。他并没有认识到中国鸦片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认为“鸦片问题的恶劣后果通常被放大了”,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列强对此类问题的普遍看法。

本书有一个看点,那就是一幅幅颇见艺术功力的水彩、素描插图,给本书增色不少。其插图作者莫蒂默·曼培斯(1855—1938)是英国著名画家,以插画见长,他曾在中国居住过,书中的老人、书生、儿童、风景无不栩栩如生,宛如真实再现。

卜力的晚清中国传统家庭观察

其实,西方人对晚清中国见闻的著作,并不在少数,还有一本《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其作者观察中国的视角,和卜力基本类似。不同的是,卜力是英国的殖民者,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是德国殖民者代言人。《遇见中国》分为七章,首先对中国早期历史进行“速写”,然后对中国的婚嫁习俗、科举考试、农业渔业、城乡生活进行“写生”,最后对中国的社会组织、民间道德、三教九流等等进行议论。笔者认为,阅读这类西方人撰写的“中国之书”,可以换个角度认识历史,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眼界。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有句俗语叫“家和万事兴”。对于家庭的认识,东西方存在巨大的差异。卜力在《遇见中国》的第一章中,对中国家庭生活状况进行了叙述。

在卜力看来,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尤其是有教养的家庭里,温良恭俭让的价值扎根人心,“礼”的观念无处不在。孩子对父母要保有虔诚之意,即便是年幼的小孩进入房间,要向父母行磕头礼。用餐之前,长辈不动筷子,晚辈不能轻举妄动。若餐间父亲问孩子问题,孩子在回答之前必须先站起来,然后恭敬作答。而对于孩子站、坐、走、说以及形体动作,都有严苛的礼仪要求。家庭里本应该是放松的地方,然而父母和孩子对于各种礼仪,却并不觉得是一种累赘。卜力作为英国人,完全看不明白:毕竟在西方家庭里,长辈和晚辈之间,没有这么多繁缛的礼仪客套,不但如此,孩子甚至在很多场合直呼父母之名。卜力深深感受到,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是底蕴深厚的文明国度。

然而,卜力也指出,在当时的中国传统家庭里,重男轻女现象和等级制度尤为明显,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的审美与矛盾

五千年来,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岁月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和观念系统,和世界上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中华文化一直在东亚大陆上,是一幅独立的文化图景,并不断对外界产生影响。在世界文化谱系中,很多文化变异乃至消亡了,唯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卜力也好、李希霍芬也罢,在他们看来都不可思议。在笔者看来,所谓的中华文化,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百姓的思想观念里。

中国传统社会有着与西方迥异的审美品位,并在民间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艺术“印迹”。这里说的“印迹”,并不是狭义的书画之作,而是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建筑、雕刻以及各种实用的物品。卜力去过北京,被紫禁城恢弘的建筑群落所深深震撼,也对布局巧妙的四合院赞不绝口。此外,对于街上装饰华丽的马车,乃至精良考究的棺材,也甚为欣赏。晚清金融动荡,美轮美奂的瓷器在市面上却不会贬值。瓷器工艺品在某种程度上能充当货币,在卜力看来,这一方面表明中国人的审美鉴赏力颇高,同时工艺品本身具有持久的艺术价值。简单地讲,工艺品在民间商品交易中扮演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当时即便在英国,都还没有出现这种景象。

《遇见中国》一书中,卜力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矛盾的存在。比如农民生性勤劳勤俭,但是也爱玩各种赌博游戏,即便是斗蟋蟀的游戏也赌注惊人;广州的街道狭窄无比,可鲜有人车相撞的事故;中国人热衷戏剧,有名望的戏子尽管收入不菲,却无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中国建筑布局讲究对称,然而园林必定是曲径通幽。很多看上去针锋相对的现象和事物,在中国传统社会却能“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当时的卜力怎么也没有想到,传统的中国社会,在1900年代前后已经步入尾声,随后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无论历史如何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不应该轻易舍弃。卜力作为英国殖民者,在撰写《遇见中国》这本书时的内心境况,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得知,然而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对于中国终将崛起,他无法否认。(文/陈华文)

《遇见中国:卜力眼中的东方世界》

作者:(英)亨利·阿瑟·卜力

译者:李菲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页数:256

定价:48元

装帧:平装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