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别了,天宫一号! 你与东华的精彩永不落幕

别了,天宫一号! 你与东华的精彩永不落幕
2018年04月03日 19:06 澎湃新闻
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从2011年9月29日成功发射,到现在6年多的时间里,“天宫一号”先后进行了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任务,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在挥手向这位重量级“航天功臣”道别时,你可知道,东华人曾为“天宫一号”编织“美丽翅膀”?你可了解,东华人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付出过多少辛劳?
东华与“天宫一号”的美丽往事
作为提供飞行动力的关键设备,电源分系统被誉为航天飞行器的“心脏”。而在 “天宫一号”的“心脏”上,由时任东华大学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南梁教授领衔团队开发研制的“半刚性电池基板玻璃纤维网格”(以下简称“半刚玻纤网格”)功不可没,为“天宫一号”编织了提供能源动力的“美丽翅膀”。

东华科研团队研制的半刚玻纤网格,是一种以玻璃纤维为原料、采用经编工艺生产的高密度高品质经编织物,主要用于安装“天宫一号”电池帆板,让电池帆板“附着”在这个网格上在太空遨游。和以往高轨卫星不同,“天宫一号”在空间站低轨环境飞行,该空间原子氧含量极为丰富,这就对电池附着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以往卫星用的多是比较重的全刚性电池帆板,
如何让电池帆板“瘦身减重”使“天宫一号”飞得更加轻盈,如何克服发射及太空飞行中的巨大冲击力,如何有效提高电池帆板的发电量,这些都成为“天宫一号”给陈教授团队提出的“硬指标”。为此,陈教授带领团队开始了五年多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最终成功研制出半刚玻纤网格,并创新了其中的编织技术和编织装备。
而今,面对圆满完成使命“回家”的“天宫一号”,陈南梁教授团队充满了不舍。陈教授说,“天宫一号”是团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起点,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过去让人怀念,未来更值得期待,相信我们的科研团队会做得更好!”
坚守初心,为了我的国
其实,国家重大项目推进和建设的发展道路上,总能看到东华人孜孜奉献的身影。以航空航天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东华大学就开始用科研助力中国人的航空航天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潘鼎教授领衔碳纤维研究团队成功研制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助力导弹一飞冲天,填补国内空白,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张渭源教授团队历经三年研发创新,完成舱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研究,利用暖体假人给出模拟外太空条件下宇航员穿上舱外航天服后的代谢能量、热传递和皮肤温度等数据,为保障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出舱发挥了关键支撑保障作用。
1996年起,东华大学化工生物学院袁琴华教授带领课题组开展多学科攻关,成功研制出航天卫生复合材料,让宇航员在飞行或应急中的“方便”变得方便。成果连续多年成功地服务于神五、神六、神七、神九和神十一宇航员飞天。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参与研制的玻璃纤维经编网格织物作为太阳能帆板的关键材料,连续成功服务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团队还成功研制“星载天线金属网”,在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移动通讯卫星等多个系列卫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卫星采用自主研发金属网天线的历史。
航天员服装只能是笨重呆板的吗?当然不是!在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身着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研制的秋冬季常服帅气亮相,“东华设计”伴随航天员们踏上太空征程。
在东华大学这所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里,无论是传统的纺织学科,新兴的材料学科、时尚的设计学科,还是其他学科,正在国家创新驱动的改革浪潮中悄然实现着转型升级的“华丽转身”,而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东华人坚持为国为民服务的不改初心!
天宫一号作别图文来源:央视新闻
图文资料来源于过往相关报道
责编:陈新星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