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扬州首份儿童财商调研报告出炉 孩子人均压岁钱4626元

扬州首份儿童财商调研报告出炉 孩子人均压岁钱4626元
2018年04月12日 19:30 扬子晚报网
原标题:扬州首份儿童财商调研报告出炉 孩子人均压岁钱4626元

  扬子晚报网4月12日讯(通讯员 肖薇 张玉菁 记者 陈咏)财商指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缺的素质。狗年春节,不少孩子拿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压岁钱。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压岁钱有多少,该怎么用,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12日,由扬州市教育局、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等单位启动实施并完成的扬州首份儿童财商调研分析报告新鲜出炉。这份历时超半年,从市区10所小学中抽样,超2000人参与的财商调研报告,透露出很多信息。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陈剑梅教授解读报告。陈咏 摄

去年人均压岁钱4626元,仅9.2%的孩子可自由支配

  为了引导家长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财富观、理财观,扬州市首次儿童财商调研2017年6月正式启动。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先从扬州市随机抽取10所小学,然后再从所抽取学校的五、六年级中随机各抽取一个班级,共获得有效问卷980份,每份问卷由儿童卷与家长卷组成。

  本次调查从该市儿童财商现状描述、儿童财商差异性分析、儿童财商的影响因素三方面,对儿童金钱获取、使用与管理,压岁钱和零花钱的来源、小学生金钱价值观、理财认知、家庭背景与小学生消费行为的关系等,进行了科学统计、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去年春节(鸡年),扬州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收到的压岁钱平均为4626.04元。

  50.4%的学生压岁钱全部交给家长,10%的父母为孩子开户存起来,但是孩子自己可以自由支取;29.8%的父母给孩子开户,需要和父母商量才能支取;9.2%的学生可以自己自由支配。此外,69.9%的小学生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银行卡储蓄零花钱,而30.1%的小学生则没有此方面的需求。

压岁钱金额差异大:最少的0元最多的数万

  报告显示,去年春节,扬州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收到的压岁钱平均是4626.04元,最多的一位同学收到压岁钱数万元,最少的是0元,标准差为11270.75。调研对男生与女生所拥有的零花钱与压岁钱做独立样本检验,发现男女生的压岁钱不一样多。男生去年春节的压岁钱平均值为5378.19元,女生为3816.10元,二者之间的差异程度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程度。可以说,男生比女生拥有更多的压岁钱。

  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可能是因为男女两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所致,对于家庭而言,中国文化中普遍具有男孩偏好,男孩在家庭中担负着传宗接代的作用,因此更受家庭尤其是家庭中的祖辈重视,因而能获得来自长辈更多的压岁钱。另一方面,可能是男孩购买玩具所需的钱更多所致。

家长定期给孩子零花钱的比例

家庭收入与压岁钱多少无关,父母学历越高压岁钱给得越多

  本次调查中,将家庭收入分为6组,对不同组收入与孩子零花钱与压岁钱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零花钱与压岁钱数额并不随着家庭收入不同而表现出差异。调查中,将父母文化程度操作化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中技、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6类,探寻家长文化程度对子女零花钱给予方面是否有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学历越高的家庭越倾向于给孩子较多的压岁钱。

  有意思的是,不同年龄层的父母,在子女消费方面的观念也存在差异。“70后”父母更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压岁钱,而“80后”父母则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70后”父母允许孩子支配的零花钱数额高于“80后”父母,但是这种差别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机关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的家庭倾向于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和压岁钱,而在外企和国企工作的父母则倾向于给孩子更少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此外,在职场中位置越高的家庭倾向于给子女更多的压岁钱,且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程度,允许孩子使用零花钱的额度也表现出这一趋势。

高学历父母子女赚钱意识更强,家庭学历对孩子消费影响大

  调研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70.1%的子女倾向于自己挣钱,向父母要钱的比例只有28.9%;而受过初等教育的家庭,53.5%倾向于自己挣钱,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受过高等教育家庭的子女。

  调研将儿童所家庭的经济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在职场中所处的位置、父母对子女的消费教育作为自变量,统计结果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财商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学历越高,子女表现出购物越理性,买东西更有策略,自己的财物管理能力越强,对金钱的认知也更为理性。

  在众多的投资方式中,孩子有没有对金钱管理的概念?统计结果显示,在股票、基金、保险、大额存单、定期存款、国债等理财产品中,孩子们听说过的依次为:保险、股票、基金、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和国债。研究人员发现,该市五六年级学生多已接触“金钱概念”,不过还没有形成“理财”意识。 编辑:王育昕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