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回归田园,心之所向

回归田园,心之所向
2018年04月17日 01:17 山西晚报
原标题:回归田园,心之所向


插图牛力

  新闻回放

  又到一年春播时。都市里,那些有田园情怀的人坐不住了,花盆里撒点种,泡沫箱里育些苗,或者楼前楼后辟块菜园子,可这终究还是在城里。小店区白领“娟姐”(微信名)觉得“城市农夫”不过瘾,利用业余时间在城郊租了块地种菜。去年4月到10月,她边体验种菜,边记录下了自己的“菜农手记”。
  半年时光,“娟姐”的农夫体验不仅丰富了自家餐桌、亲友的餐桌,还丰满了她和孩子的生活体验:西红柿行距间距要多远,菜多久要浇一次水,果蔬成熟时既要防鹊又要防虫……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耕种,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付出总有回报,耕耘就有收获,这道理不只是说种菜。

  壹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中国进入工业文明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可以这么说,现在几乎所有的所谓城里人,往上数三代,肯定是农民。而在之前漫长的几千年内,中国一直在农业时代,我们现在所有的风俗习惯,乃至群体心理,究其根本而言,都是农业时代的余绪流波。
  农业时代最大特征,是对土地的眷恋和热爱,是对田园牧歌的向往和憧憬。土地是所有人最后的精神家园,田园生活是所有人最终的心灵寄托。一般人碰到难事烦心事,一发狠,总会说,大不了回家种地去。文人们不会这么直白,他们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我国的文化语境下,土地和母亲,是同义词,似乎,无论自己走向何方,无论路途如何坎坷,在家乡,总有那么一片土地等着自己,那是后路,那是保障,那也是一只抚慰自己斑驳心灵的手。
  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意味着人逐渐远离土地。虽然说,城市还得基于农村而建立、生存和发展,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对于土地,对于乡村,还是渐渐疏离、隔阂。尤其是城市中的90后和00后,基本上已经不再了解田园生活。一句最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得让老师解释半天。四体不勤不敢说,五谷不分却是一定的。
  不过,现在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利用阳台、天台等边边角角不养花就种菜,就算是收获还赶不上投入,还是乐此不疲。甚至是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也是这样。在城市过田园生活成了白领阶层的新风尚。有消息说,在小店区的白领“娟姐”就觉得“城市农夫”不过瘾,利用业余时间在城郊租了块地种菜,她还边体验种菜,边记录下了自己的“菜农手记”。
  像这样的新闻,看得让人愉悦,恨不得效仿一下,为自己也包上一分两分地,做一个城市农夫。
  大略而言,城市生活的节奏总是飞快的,想干一些事业,免不了在得失之间权衡,免不了生出难以掌控把握的无奈,免不了做一些自认为蝇营狗苟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理问题就很严重了。自嘲地说,现在城市人,谁还没点儿精神病呢。
  可是农业生活就不一样了,种地这事,没有一丝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空间,但一滴汗水也不会白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种施肥劳作照料,看着种的作物一天天像模像样,那种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那种确定感也是其他任何事都难以相比的。
  所以,虽然说“田园将芜胡不归”,但实际上,荒芜的是自己的心灵啊,而田园,却能让心灵丰盈、充实而愉悦。

李遇

  贰
  过一种让自己快乐的生活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钱锺书在《围城》中说的这番话认知度非常高,多数人都生活在这种纠结中,眼里看得多了,心里想得多了,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才精彩,别人的孩子才优秀,别人家的才是好的……便如贝壳里糅进了一粒沙子,最终要用疼痛和眼泪磨成一粒珍珠才罢。“城市农夫”的报道这些年也不是太新鲜的事情,前几年看到的是日本白领办公室种菜,后来是北上广等都市年轻人种菜,太原市近年来也不乏找块菜地闲来种种的白领们。
  曾经朋友圈里也看到有位医院的大夫在自家小区的楼顶上种了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当时还打趣他从农村出来,本色不改。他说,自己在农村的时候也没干过一天农活,当了大夫的最初几年,工作压力大,心情不好,有几次回了老家帮着家里多多少少做点农活儿的时候,发现出了一身臭汗,又能吃又能睡,醒来心情也好。后来买房子时特地挑了这个送平台的小区,虽然当时房款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但还是咬咬牙买了,为的就是能感受到那种体力劳动之后的心情放松。
  像“娟姐”这样在太原市郊区找块地种种,休闲时间里体会另一种不同生活的方式,跟公园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下了班进健身房流汗的人,以及呼朋唤友四处游逛的人,或者背着相机跋山涉水找美景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在找一种让自己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一定是健康身心的,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获得自己的身心愉悦。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然会与日俱增,要有美好的生活需要的是一颗懂得何为美好的内心,它无关“别人家”,也与冲进去还是冲出来无关,而是只在当下的生活中找到让自己最快乐的那种方式。无论你是把一棵红薯苗种在大田里,还是养在家里做盆景,你得到的快乐谁都抢不走。

李雅丽

  叁
  从田园来,到田园去

  朋友的父亲年近七十,每日总能在小区里看到老人定点锻炼。可是去年没怎么见,于是问朋友,朋友说老父亲回老家自己种了块地,一个人种得“乐不思蜀”,他们只好每周回去看一次。
  哦,原来老人家是回归田园生活去了。几十年前来城市打拼,上了年纪还是喜欢这种回归本质的生活方式啊。其实,不仅是有过乡村生活的老人,如今越来越多自小在城市生活的中青年也喜欢这样的生活,就如小店区的“娟姐”。当然,娟姐的这种回归,不光是为了吃,她已将这种生活升华到陶冶情操、教育子女的程度。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扎堆的在城市噪音、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的环境里生活,即使有些人在办公室内喝着功夫茶、在咖啡馆喝着猫屎咖啡、在电影院里看着所谓的大片……但这些方式都只是一种身体的暂时放松。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心身完全放松,享受真正的休息,并能由此带来收获与幸福。回归便是一种选择。无论是远离电子产品,还是在山中悟道;无论是回归校园,还是徒步穷游;只要是一种真正的长时间的放松就可以成为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回归田园是目前最热门的选择,就连马路上的隔离带上我都看到过农家小院的售卖信息,村里的人现在很知道城里的人有什么需求么。
  的确,归园田居成为越来越多城里人如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他们渴望到小镇度假甚至生活,享受田园生活。在感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让自己在空闲时间亲近自然。
  有多少人经历过真正的田园风光?想必现在仍有不少孩子还不知道粮食是怎么长出来?苹果是怎么成熟的?都市里的人平时的娱乐方式也许是聚会、KTV、吃喝等等这些休闲娱乐方式。其实殊不知,一切的时尚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就如复古的兴起,那么田园生活也是循环回来的生活方式。
  记得儿时见姥姥在阳台搭了架子种豆角,我忙前忙后添土、浇水,很是欣喜看到豆角长成的那个过程。而对姥姥来说,是为了给家里添粮食省钱。后来,家里宽余了,姥姥就没再种过什么。今年姥姥86岁了,又开始侍弄起花花草草来了,想来是她的生活也复古了吧。
  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人的是人与自然能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有了田园生活,你所关心的不再是食品安全,而是它们到餐桌上真正的味道;不再是房价物价空气污染,而是蓝天与晚霞;不再是所有浮沉乱世的世界,而是实实在在的自己……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简简单单,平平淡淡,那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
  能够从从田园来,到田园去,就如前文所述朋友的父亲,是平淡生活中的小确幸,因为回归生活的本质就是幸福。

白洁

  多聊会儿

  为加快景区建设,确保游客安全,从即日起至9月30日,双塔景区将实行全封闭施工,暂不接待游客。
  今年伊始,太原市加快了双塔景区建设的步伐,按照规划,双塔景区建设主要是以永祚寺和白云寺为核心,做连片开发。规划中的双塔景区北起南沙河北路,南至南内环东街、南十方南街,东到太行路,西到双塔北路,占地面积约209公顷,有4个迎泽公园那么大。
  改造后的双塔景区将分别建设三条景观线,根据现有的地形格局,进行推山挖湖,打造山水格局,新增文运湖、竹林妙境、方壶胜境、瀑布群以及砖雕艺术馆等十余景观,形成一系列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的山水景观,让游客在湖面能欣赏到双塔倒影。
  白洁:双塔寺,一个总是和清明节联系在一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生在太原,长在太原,我却从没去好好看过“凌霄双塔”,也没去看过牡丹,因为我从不认为它是个旅游景点。如今双塔寺终于要迎来它的华丽转身,期待它的完美呈现。
  李遇:太原有许多标志取材于“双塔”,因为“双塔”这处全国现存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善、塔身最高的一组,堪称我国“双塔之最”。这处值得作为太原象征的距今有400余年历史的古迹,是时候真正成为“晋阳奇观”,成为魅力龙城的城市标志了。
  李雅丽:越来越感觉自己是生活在景区里啦。前几年看到的建设都是各种楼盘,这几年听到看到的关于太原建设的内容,大多都是公园、游园、历史遗迹这种。不久前刚刚将太原市动物园封闭改造,如今双塔景区也改造在即。加上南边的晋阳湖景区、太原明县城,西面的玉泉山景区,太原市的东西南北都开始向着风光秀丽的路子前进了,锦绣太原城应该不是只在史书里了吧,不久的明天就会是当下的太原,我生活着的太原。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